APP下载

合肥市包河区已有12万人签约“家庭医生”,不仅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也改变了居民的健康观念“健康管家”来了

2016-09-28李多庆陈华

中国工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上门家庭医生

■文/李多庆 陈华

合肥市包河区已有12万人签约“家庭医生”,不仅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也改变了居民的健康观念“健康管家”来了

■文/李多庆 陈华

日前,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童辉带着护士来到义城街道敬老院,给84岁的李召海老人检查身体,了解病情。李召海,是包河区12万家庭医生签约者中的一员。

从2012年开始,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治特色,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面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专家定期诊疗等服务,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日常管理和健康指导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模式在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同时,还可引导居民从“被动治疗”转向“防病为先”。不过,从最开始推介签约,到最终被百姓认可,也经历了一些小波折。

上门服务的“健康管家”

“前两天降温,老人不小心感冒了,因为老人行动不便,每次我们都要上门给老人看病。”童辉边说边给老人量体温,随后又给老人量了血压,询问老人饮食情况,确认老人完全康复后才放心离开。

童辉是包河区义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治医师,也是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队长。他的团队不仅要服务义城街道敬老院的老人,还要服务目前安徽省最大的一个高层回迁小区——滨湖瑞园。

自2014年底该小区回迁之日起,童辉和队员们每逢节假日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推销”服务——签约“家庭医生”。

“对于家庭医生来说,和签约群众之间的信任尤其重要,老百姓什么时候对你放下戒心,工作就算成功了一半。”童辉告诉记者,最初他的团队上门做签约服务时,经常会被居民误认为是推销医疗器材的,拒绝开门,最多的时候,他们甚至一天被拒绝过五六次。

“推行家庭医生第一年,街道里只有700多户愿意签约‘家庭医生’。为了把工作开展下去,我们反复上门讲解,让居委会熟悉居民情况的工作人员帮忙介绍,让居民放下戒心。”童辉说。

靠着一颗诚心和微笑服务,童辉和他的团队最终打开了局面。家住滨湖瑞园小区1号楼的谭敬霞今年60岁。老人有中风和脑梗塞病史,老伴也是高血压病患者。老两口一起生活,平时最担心的就是生病。

去年6月,童辉和他的团队礼貌地敲开了老人的家门。一上门,童辉他们便碰到了“意料之中”的冷遇,但是他每周还是会抽半天时间,带上听诊器、血压仪为两位老人检查身体,利用所学的中医技能为老人按摩。渐渐地,童辉不仅取得了老两口的信任,而且成了他们的“健康管家”。

看病不用总跑大医院

“我们老年人抵抗力较差,有了童医生这样的家庭医生,遇到头疼脑热的就能问问,问题不大就不用去大医院,省得折腾。”在谭敬霞老人眼里,家庭医生服务让他受益匪浅。

2012年,包河区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该区依托每个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若干支“3+X”形式服务团队,3即一个全科医生、一个护士、一个公共卫生人员,X为专业志愿者或者义工。

“这些团队的成员素质高、态度好、持证上岗。社区居民只要愿意,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签下’某个团队,请他们帮助进行健康管理。”据包河区卫计局局长白和凤介绍,团队优先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精神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这些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并帮助服务对象选择最恰当的医疗方式。

在付费问题上,签约家庭医生、建档、健康咨询等日常服务都是免费的,吃药、打针吊水等上门服务,与去医院就诊的服务价格一致。

对于签约家庭,医生给每个家庭成员建立了健康档案,记录体检状况、进行常见病、慢性病诊治及健康咨询指导服务,并定期沟通,必要时还可以上门出诊。此外,还免费组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和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体检。

“除了方便村民看病,签约服务还改变了群众的就医习惯。”据白和凤介绍,以前老百姓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造成了大医院一床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闲置,有了家庭医生后,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使基层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变“被动治疗”为“防病为先”

在启动“家庭医生”服务之前,包河区充分发挥“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区的优势,确定了中医药健康干预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区域特色。

“中医治疗方法简便,且全区中医资源丰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名中医’、老中医,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白和凤说,按摩、拔罐、针灸和中药保健等中医特色服务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辟了“中医养生园地”,按照季节变换发布“夏季防病小常识”、“拒绝富贵病”等健康信息,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居民开展中医药特色义诊服务。

包河区总人口约90万人,家庭医生签约人群以老年人居多,从最初只有1.2万人签约,到今天超过12万人享受家庭医生的服务,家庭医生渐渐改变了居民的健康观念。“以前总是等到身体出问题才想起看医生,忽视日常健康生活习惯。现代医学理念,疾病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家庭医生最终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童辉认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引导居民从“被动治疗”转向“防病为先”,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如果男主人有高血压,我就会建议女主人做菜少放一点盐。”在童辉看来,就是这一点一滴,让疾病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干预。理想中的家庭医生,应该全面了解一个家庭的健康状况,给全家人做好“健康守门人”。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上门家庭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家庭医生签约体检的中医体质辨识及指导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瓜果时间长 上门收购忙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外卖与快递
家庭医生能破解“看病难”吗
新加坡逾六成基层医疗医生 成功注册为家庭医生
上海推“1+1+1”基层医疗
生意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