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高校讲座研究

2016-09-27

求知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讲座

摘 要:讲座作为传递知识、分享经验的平台,历来被高校重视。相较于综合性高校和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理工类高校的讲座情况呈现出相应特征。本文以L大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讲座的举办和参与情况进行探索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共享性、主动性三大方针。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讲座;学生参与

L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211”高校,同时兼有理学、经管、文法、教育与艺术等学科。学科强势以及地理优势使得校内讲座数量庞大,但笔者经调研发现,学生参与讲座的形势并不乐观。其面临的困境主要为数量庞大,院系讲座为主力,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参与讲座消极、被动,讲座缺乏活力。

一、学生参与分析

1.讲座:学院硬性要求,干货为主

L大学学生所参加的讲座多由学院组织,除海报宣传外,更多的是以集体短信的形式告知学生要求参加讲座。有关学术、专业和学习的讲座占据着最大的比重。外校教师以及国外教授相较于校内教师更受大学生的欢迎。讲座形式遵循传统单向发言型,绝大部分讲座在最后设置小部分的提问环节进行互动。

2.参与:高期待与低回报

在参与讲座的动机中,基于兴趣爱好是六成学生的选择,增长才干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也超过四成。参与有关学术专业的讲座是学院的强制要求,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参与讲座处于一种“被动压制下的主动状态”,即形式上为被参加,实则有这方面的需求。同时,这种状态还表现为需求旺盛,但参与率较低。学生对讲座有较高的期待,但相反的是讲座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此外,性别对讲座的参与程度影响不大,女生相比于男生略微主动,大二和大三学生是参与学校讲座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除单纯听取讲座,四成学生有组织讲座的经验。

3.期待:学霸与文艺青年的完美结合

笔者通过交叉分析发现,L大学学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也很关注文学艺术领域的内容。他们希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专家为其敞开知识的大门,也期待着接受文艺的熏陶,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容忽视。传统的单向汇报式发言并不能满足学生与主讲人互动的需要。在对主讲人的期待上,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学生追捧的对象之一,显示出就业、创业的主题可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特征。

二、建议与对策

1.针对性:需求为主,贴近学生

讲座的举办方应该以学生的需求来确定讲座主题和主讲人。L大学存在名目繁多的赞助式讲座,学生大多被要求前往填场,其中只有极少部分讲座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举办方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着眼点,而不是只追求举办讲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组织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后开展工作,增强讲座的针对性,力求讲座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当然L大学文学讲座数量稀少,需求缺口较大。

2.分享性:真正的效益最大化

讲座以互相学习为主要目的,而相互沟通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主讲人与听众思想的碰撞值得鼓励。此外,不同院系举办讲座应体现一定的分享性,具有普适意义的讲座应该打破信息壁垒,与其他院系共享参与权。讲座的形式和流程再造应该由组织者提上议程。

3.主动性:化期望为行动

学生对讲座的高期望与参与讲座的低效益之间的矛盾,除去客观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够。以创业讲座为例,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自行寻找校内外的创业资讯和讲座,甚至自发邀请他人来做讲座。学生参与讲座并非只当听众,也可以是组织者。在联系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更多经验。

学校讲座多而不精,内容有待丰富是客观问题。举办一场讲座涉及多个主体:举办方、主讲人和听众。在流程上,

听众是最后一个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但在讲座整体设计上,听众才是应该最先考虑的因素。大一新生的衔接过渡,大二、大三学生的兴趣追求,大四的毕业抉择,研究生的学术探究以及所有学生都关注的学习问题应该被细化、具体化,使讲座投学生所好,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吴增基.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彭 畅,陈桐清.高校学术讲座现状分析及学术讲座提振措施的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212-213.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讲座
浅谈初中化学新课的导入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打个盹,记事牢
打个盹,记事牢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