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抗洪:死守徐州45天

2016-09-27赖晨

文史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抗洪城墙徐州

赖晨

苏轼抗洪:死守徐州45天

赖晨

古代洪灾肆虐之时,官员发挥带头作用也十分关键。政府要求地方长官必须坐镇现场指挥。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不仅文章写得好,做地方官时也是政绩卓著,尤其在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洪方面。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调任徐州太守。赴任没过几天轻松日子,一场考验便不期而至。

这年中秋刚过,徐州地区连续大暴雨,徐州成了一座水城,街道成了河道,造成了“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和“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鸥”的惊险场面。卷入急流洪水中的穷苦老百姓,不计其数。苏轼忧心如焚,派善习水者划船进行打捞,救活者无数。

雪上加霜的是,八月二十一日,黄河在距徐州城北50华里处的曹村坿处决口。滔滔黄河水向东泛滥,在黄淮平原横冲直撞,蔓延几百里。洪水到达徐州城,直淹东南北三面,而被西面的云龙山挡住,水位不断升高。九月初,徐州城外的水位达到2.89丈(9.6米),比城内平地高出1.09丈(3.6米)。若是决堤或水漫过护堤,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洪水还未到徐州时,苏轼就动员群众加高了城外护堤,但洪水铺天盖地而来,城外护堤眼看就要被大水淹没。城内人心惶惶。苏轼来到城墙上,望着滚滚洪水思索着:如果动员城内居民带上自己的贵重细软,一天之内即可完全撤到西面的云龙山上。但是这样一来,徐州城将全部被毁于洪水。老百姓虽然保住了身家性命,但是洪水之后呢,老百姓住哪里?吃什么?作为一个朝廷命官,不能守着城池,不能保境安民,算什么好官。

州衙的官吏们有的劝苏轼撤到城西的云龙山,有的劝他加高城墙挡着洪水。最后,苏轼下决心死保徐州。

当时,城中的有钱人家争相出城避水,苏轼心中明白,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民心大乱。洪水来时必然徐州不保。看来民心的安抚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苏轼对富人平静而严肃地说:“乡亲们!洪水已至城下,即使让你们逃出城去,一旦洪水淹没徐州,你们的家产也就完了!现在别无他法,唯有动员所有人力,筑堤防洪,护城保家。不准你们出城,为的是不动摇民心。有我在,决不允许洪水摧毁徐州城!现在,我命令你们:立即参加筑堤,不得有误,违者严办!”

但依然有人偷偷出逃,最后,他拿出强硬手段,在各城门张贴布告:擅自出城者杀无赦!

民心稳定了下来。

严防死守

太守府议事厅,城中大小官员已到齐,各位神情严肃。会场气氛肃穆。苏轼:“诸位大人!黄河缺口,水注徐州,如不能立时排除黄水,徐州古城将毁于一旦!刚才我察看地形,决定从东南戏马台起至城墙这一带筑一长堤防洪,由各位大人分段负责。此事万万不得有误!”

他派衙役鸣锣通知全城人民,团结抗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死扛硬守,确保城池万无一失。他派通判以下官佐,分段把守每一片城墙,哪里出了问题,拿那里的守堵官员是问。

苏轼部下组织了5000民工,疏浚下游河道,同时连夜加固城墙。身为一方太守的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拐,亲自来到抗洪一线,希望动员禁军参加抗洪。但是按照宋朝的规定,禁军只归朝廷直接管辖,没有朝廷的命令,当地知州根本无权调动。可是紧急之下,苏轼根本来不及向朝廷禀告,他只能用自己的诚意打动那些禁军,希望他们参与到抗洪的工作中。苏轼赶到当地驻军的武卫营,对其卒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卒长被苏轼的精神感动了,说:“太守都不怕水淹,和我们一起守城,我们这些小人物,一定与洪水拼死作战。”就率领年轻力壮的士兵们,拿上土筐铁锹,和民工们一起连日奋战抗洪。

人心齐,士气高,很快,城东南筑起一道护城长堤,总算把黄河水给拦住了,保护了徐州城的安全。然而,暴雨日夜下个不停,积水泄不出去,水位越升越高,最后距城墙头只有三尺了。这时的苏轼却神情自若,在城上搭了个临时帐篷,把自己的床铺搬到里面,住了下来,表达了他将与徐州共存亡的决心。军民望见太守的帐篷,心里觉得踏实,信心也就更坚定了。

洪水对东南外墙的威胁最大,苏轼发动军民将墙加厚,城墙加高。在984丈(3280米)长的防洪堤上,他来回奔波,指挥军民筑堤防洪。这段堤被加高到10丈(33米),宽2丈(6.6米),这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

苏轼带着徐州军民经过45天的死扛硬守,硬是把洪水挡在了徐州城外。在防洪的同时,他找到当地对水流方向比较熟悉的人一起商量解决洪水围城的办法。当地有个叫应言的和尚,德高望重,对徐州水经、地理情况了如指掌,他向苏轼建议说:只有想办法挖开清冷口,让洪水流入黄河故道,徐州城外的水患才可解除。

为了实施这一工程,苏轼带领官佐,在应言和尚的导引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清冷口,亲自目测规划。

方案定下来之后,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亲率部队和民夫前往施工。十月十五日,黄河水流入了黄河故道,围困徐州城的洪水慢慢退去。被大水包围45天的徐州城彻底解除了危机,苏轼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雨过天晴,徐州城被保全了。

在防洪的45天内,苏轼没回过一次家。古书上说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苏轼在徐州防洪,恐怕不只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重修长堤

洪水退了,城市保存下来了,人们欢欣鼓舞,十分感激苏轼。但苏轼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来到防洪时修筑的大堤上,来回查勘,认为这堤实在太粗糙了,若明年大水再至,徐州将难以保存。于是他向朝廷上书,提议重修长堤,以防将来洪水再至。他在奏章中将自己设想的工程叙述得十分清楚,而且分项列出工程量以及所需的资金。他的奏章送上去了,但朝廷官员不知徐州处境的危险,迟迟未予答复。

苏轼无奈,只好将原定的石头防洪堤改为木堤:先打木桩,再填土夯实,实际上是一座土坝。他的设计方案被皇帝采纳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赞扬他在抗洪中的功绩,并拨款3万多贯钱,还得到了1800石粮食,7200个义务工的指标。第二年,他利用这些东西,在城市的东南建造了防洪土坝。土坝东南从戏马台开始,向西北延伸,全长3280米。戏马台是西楚霸王项羽调教战马的地方。苏轼修好了堤坝,觉得还有点没有尽意,于是用修堤的剩余财物,在堤上修建了一座高十丈(33米)的楼阁。并别出心裁,用黄土刷墙,名曰黄楼。黄楼建成的那天,苏轼写了一篇《九日黄楼作》以示庆贺:“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黄楼建成后,苏轼经常在黄楼上宴请宾朋。他还请弟弟苏辙写了千言《黄楼赋》,苏辙在描绘黄楼壮观景色的同时,记叙了徐州军民治水的经过。这篇赋由苏轼亲自书写,请人镌刻成碑。黄楼作为徐州人民抗洪功绩的象征,同时也作为苏轼正值年富力强、报效国家的一大标志,耸立在徐州,受后人景仰。

当年40岁的苏轼,在这场巨大的洪灾面前,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能力、行政魄力和守土决心。

(责任编辑:叶筱)

(邮箱:wind.0116@163.com)

猜你喜欢

抗洪城墙徐州
疫散待春回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告别爱人》
————献给抗洪烈士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另类抗洪大军——细数国产抗洪新“神器”
残破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