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传媒新词英译赏析及策略

2016-09-26刘晨洁农雪明

卷宗 2016年7期

刘晨洁 农雪明

摘 要:传媒新词范畴广泛,传播速度快,产生方式多种多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人们对传媒新词英译的审美标准也越来越高。以China Daily中部分传媒新词英译为例,从独居中国特色的传媒新词英译、传媒新词中简称词的英译以及目的语使用环境为口语的传媒新词英译三个不同角度对传媒新词进行赏析;并结合生态翻译学的“选择性适应”原则,提出“适应原文和适应读者”这两大传媒新词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传媒新词;生态翻译;适应读者;适应原文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广西语言生态及语言产业发展研究(LX2014012)。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词作为反映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变化万千,其中尤以传媒新词最能体现。大众媒体不仅是国内信息传达的主要途径,更是我们与国际交流的重要介质。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准确度,其中,词语的英译则是重中之重。因此,传媒新词的英译研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们的青睐。与此同时,一股从生态学的视角洞悉翻译过程的热潮在翻译界兴起——生态翻译学,所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去剖析如今传媒新词的英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动向。

1 生态翻译学

2001年初,胡庚生教授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来,指出“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1]这便是生态翻译学的最初起源,译界学者开始强调在翻译活动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结合产物,是从生态视角赏析、评论翻译作品,以“适应与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于此,生态翻译学不再是翻译理论的阐述了,它主张在哲学世界与社会科学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将单薄的学科理论逐渐演变成跨学科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所定义的主题概念,“译者为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倡导,即: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确定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权力的同时,该理论结合达尔文提出的自然法则—适者生存,提出并论证了译者“自我适应”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有权自我选择,可以成为主导力量;但译者的自身发展和译文质量也制约着译者的生存。同时,该理论还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从而得出了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个结论[3]。本文将着重结合生态翻译学的“选择性适应”原则,对传媒新词英译进行研究。

2 传媒新词英译及赏析

2.1 传媒新词解析及英译

新闻媒体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信息沟通互换的速度,扩大了消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同时大量的传媒新词应运而生。因此传媒新词是为了满足人类在日趋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沟通信息这一需要而产生的[4]。传媒新词,作为新闻表意的最基本单位,涉及的范围极广,不仅包括對表层含义的陈述,而且包括了词语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典故的诠释。而且,在翻译活动中,这些资料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差异,因此传媒新词的英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译者要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既要尊重原文,又要不拘于源语言的特色。

2.2 传媒新词英译赏析

本文中的例子大多数来源于China Daily。China Daily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是世界与中国相互交流了解的重要窗口,是代替中国向世界发声的权威媒体,它在海外的发行量约占全球发行量的70%。因此,同国内其他的英语媒体相比,China Daily的权威性相对较大,译文更加纯正地道,风格保留得更加完整。

2.2.1 独具中国色彩的传媒新词的英译

汉语和英语是两门跨度比较大的不同语言,汉语隶属汉藏语系,英语隶属于印欧语系。因此,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汉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在传媒新词的英译过程中,通常体现为字对字地僵硬翻译,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经常会对这些翻译感到疑惑,甚至无法理解。除此之外,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也给某些独居中国特色文化的传媒新词英译带来困难,译者可能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比较匹配的表达。

例1:原文:《琅琊榜》引发国内外观看热潮。

译文:“Nirvana in Fire” is making waves in China and abroad.

《琅琊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部电视剧名称,由于剧情丰富深受海外观众喜欢。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处理是将其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译为Nirvana in Fire,nirvana(涅槃)一词将影片的磅礴气势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中国式英语的表达—the rankings of Langya,此译文只是表层翻译了影片的意思,并没有让读者一览标题就被影片的气势所吸引,不能勾起观众的想象力。而译者会犯此类错误,多半是因为不理解汉语原文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只是一味片面地追求某些翻译理论中提倡的“形似”,以“文形”为重点,忽略了对受众读者群体的分析。此外,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定义模糊也会导致此类问题。

例2:原文:近日,为网购火车票的用户提供更好验证码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担心目前的系统导致春运期间无票现象。

译文:Growing calls are being made to create a better customer verification code for the purchase of railway ticket online, as man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system leading up to no ticket in 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

“春运”是“春节期间交通运输”的简称,曾被某些媒体译为“the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ation”。此词是由于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节日—春节而产生的,通常表示“春节期间交通拥堵,人流量较大”,如果只是译为“the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ation”,外国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在此,China Daily将译文修改为“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rush一词体现出车量人量之多,还原了原文的生态环境。

2.2.2 传媒新词中简称词的英译

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像一个窗口,不仅在向外界显示着中国文化,也向外界传达着中国的美好形象。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及社会背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巧妙处理简称词成为媒体新词英译的一大重难点。对于此类词汇的英译,不再是狭小的源语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也不单单是对文本翻译的微观评析,实则,它是人类文明信息交流互动的媒介,也是自然认知领域的宏观发展。

例3:原文:为保北京9月3日的“阅兵蓝”,超过1.22万家燃煤锅炉厂等污染企业将从8月28日起实施停产减排。

译文:More than 12200 coal-fired boilers and factories in polluting industries will suspend production starting Aug 28 in a bid to get good air quality for Beijings Sept 3 military parade by reducing polluting emissions.

原文中的 “阅兵蓝”实为“阅兵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译者根据“适应读者”原则,把译文做出更为详尽的解释,即good air quality for military parade.

例4:原文:2016年国考报名人数已超过去年。

译文:The number of candidates for the 2016 national civil service exam has surpassed lat years numbers.

在此译文中,如果将“国考”以为“national exam”,读者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国考,是“中国公务员考试”的简称,每年一次,为中国所特有。在此英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到了原文的语境和译文的读者,解释说明其内涵意义。

2.2.3 目的语使用环境为口语的传媒新词英译

正如英国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曾说,“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s the true definition of style.” (在恰当的语境使用恰当的词,才能再现原文风格)。语言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这是语言使用的基本原理。例如,新词“野鸡大学”、“好基友”时常会被译成“chiken university”和“good friends”。在源語—汉语语境中,“野鸡大学”和“好基友”分别指“不重视教育只颁发文凭的大学”和“非常要好的同性朋友”,都表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诙谐表达,带有调侃的意味,常用于口语。China Daily将译文修改为“diploma mill”和“butt buddies”,更贴进目的语的语境,符合美国俚语的口头表达方式,也充分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提倡的“译者”、“文本”、“环境”三者的完美相融。

例5:原文:别对这些吃的挑三拣四了,反正也是免费的。

译文:Do not knock these food, it is free.

挑三拣四,即“挑剔,批评”,如果直接字面对照,会译为“criticize”。但是宏观全文,我们会发现此语境为口头表达,用criticize难免会显得僵硬,风格于原文相差甚远。而knock something 在口语中意为“挑剔,挑刺”,因此译者需正确理解目的语的使用环境,在恰当的口语环境下使用符合口头表达方式的词汇。

3 传媒新词英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支点主要是两大要点,即:适应与选择。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都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译者既可以完成“适应”,又可以处理“选择”,即: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若想提升翻译质量,得到好的译文,作为译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原理。其中,适应原则是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适应的目的是求存和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6]下文将围绕适应原则,从适应原文和适应读者这两方面来浅析传媒新词的英译方法。

3.1 适应原文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但这并不代表着不会再重视文本了,我们在分析该理论时,不应该把“重译者”和“重文本”对立起来。在“译者中心”论里,实则是重视译者翻译文本的能力,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力是以文本为依托的,因此译者不能脱离原文。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源文本的内涵,从而达到更高的交际目标。例如:笑哭,是指开心到极点,笑出眼泪了。如果脱离原文,译为laugh cry会令人费解。译者遵循“适应原文”的原则,稍加思考,会发现face with tears of joy会更加贴切源语。

例6:原文:我国交警今年共查处1733万起包括随意变更车道、危险超车在内的“路怒”行为,其中涉及的男司机占97%。

译文:Chinese traffic police recorded 17.33m road rage cases including arbitrary lang changes and dangerous overtaking this year, and 97% of the drivers involved were male.

对于此句的传媒新词“路怒”,译者的处理方法是直译,“road rage”。然而,有些译者认为也可以用“anger”代替“rage”,意思相近都为“愤怒,生气”。但是,根据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出“路怒”行为其实是不满车辆运行过程中违反交通规则的一种情绪发泄,如:口角纷争、肢体鄙视或实际威胁。而 anger侧重于因不满不愉快而引起的生气,是情绪上的波动;rage是指难以平复,突然猛烈发作的大怒。因此,road rage是更加贴近原文的表意,译者的处理是适应原文的体现,维护了源语的语言生态环境。

3.2 适应读者

在传媒新词英译的过程中,读者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译者应注重读者的反应,使译文适应读者。如果读者不能够与翻译文本沟通,甚至生成误解,那么,这些翻译作品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7] 总之,读者的反馈是最好的翻译的评价标准。

例7:原文:中国正在考虑解决其几千万“黑户”上户口的问题,这将成为解决这个困扰中国几十年问题的历史性方案。

译文:China is considering registering its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who lack a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which would mark a historic solution to a decades-old problem.

黑户,是指没有户口的人,身份不被国家机构认可的人。部分译者把它翻译成“people who lack a hukou”。尽管中国读者能依据母语迁移猜测到原意,但英语读者往往无法理解。在此时,译者应置身于整体语言的生态环境中,以“适应读者”为指南,适当地在英译词后加以解释:people who lack a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这样,读者便能充分地还原语义,追求更高的原文对等。

4 结语

媒体新词作为交流的文化窗口,它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当我们提及媒体新词的翻译时,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法。而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为中心”,大力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并且以“选择和适应”的角度去研究传媒新词英译的生态环境,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和规范传媒新词的英译。但是,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的译文均来自China Daily,将其分为四大类赏析,语料库略微单一。此外,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理论,尚有不足之处,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传媒新词的英译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7-98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1-1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4]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2-3

[5]陈明瑶.论等值标准和新闻导语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2)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7]黃焰结.足球新闻标题赏析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22(1)

作者简介

刘晨洁(1993-),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

农雪明(1967-),女,广西南宁人,学历:研究生,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