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政工在处理灾难新闻中的用语问题及责任感

2016-09-26赵喻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政工

赵喻

摘 要:随着我国灾难观念和新闻宣传环境的改变,新闻宣传政工在处理灾难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及着眼点上有了较大改观。但仍存在一些为了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将所谓的“新闻价值”建立在受众的痛苦之上且缺乏应尽的人文关怀,尤其反映在灾难新闻报道用语方面。因此,新闻用语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不仅反映出从事宣传事务的政工们能否深刻理解、贯彻并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系列精神,更作为评判他们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

关键词:政工;灾难新闻;用语问题;党的群众路线

1 灾难新闻在用语上的“一窝蜂”现象

某些党政机关、企事業单位的宣传部门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常常会出现一种跟风现象,这种现象则被称之为“一窝蜂”现象,尤其是涉及鼓舞性、指导性和受群众欢迎等方面内容时。这种现象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尤为突出,例如,有一道散见于各大媒体上的“方程式”:

X无情党有情=新闻

这个“方程式”虽属“一元一次”,但它却拥有无数个“解”:

X=地震、洪水、火灾、旱灾、涝灾、车祸……

笔者翻阅到当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一篇报道,即《地震无情党有情》。它叙述的是无情的地震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幸存者也无家可归,在这种情况下,党政领导千方百计安排灾后重建工作,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里。新闻记者在表达此情此景时使用《地震无情党有情》做题,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看后使人动容。但正因为是好题,此后被陆续地套用,例如,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直接将“地震”改成了“洪水”,即《洪水无情党有情》,渐渐地形成了“一窝蜂”的现象,失了火就用“火灾无情党有情”,有旱灾就用“旱灾无情党有情”……

这种“一窝蜂”的现象往往出现在报道有关党政干部视察、慰问等类型的新闻,形成了“一窝蜂”实在不应该,它是“新闻八股”在用语上的表现,缺乏生气,丧失活力,读者看完标题内容已然猜出个十之八九,也就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致。这也暴露出某些新闻宣传工作者在报道此类新闻时缺乏了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懒政、不作为的表现,新闻宣传行业应当尽快遏制住这种不正之风,避免蔓延扩散,务必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严格遵守党的十八大及“八项规定”精神树立正确的文风观。

灾难新闻报道在用语上对读者的心理产生二次伤害的问题

新闻政工如何措辞、如何表达甚至如何传递灾难信息,都无疑会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在保证新闻客观性前提下,如何尽量地降低新闻图片和新闻措辞所带来的冲击进而造成新的伤害,就成为新闻政工们必须慎重思考且亟待改进的问题。在报道时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务必注意措辞可能会对读者或当事人所造成的潜在心理影响,在语言运用中体现出应显的人文关怀,力避造成二次伤害。值得反思的是,某些新闻宣传部门在灾难发生后却盲目追求所谓的“新闻效应”,把其建立在对灾民及其他读者的心理伤害之上,这是极其缺乏职业道德的。

1.务必注意语境因素,尽量避免对灾民和其他读者产生二度伤害

这里所说的语境不单指上下文,还指语词运用于当下的社会背景及氛围,譬如,在报道“5.12”特大地震灾害时,措词就得特别注意。然而,某些媒体虽然展示了不少纪实的图片,但在用词的“色彩”上须作反思,竟将地震现场照片编辑成“摄影集锦”,不单词义不够准确且语境色彩也很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对读者和当事人造成新的伤害和刺激。再如,某知名报刊的一则报道:

一下三轮车

便成轮下鬼

讲述的是徐闻一名中年妇女被小货车撞死的惨剧,但记者却毫无顾忌地用“轮下鬼”来指代其死亡,“鬼”通常是描述负面人物或是使用于在非正式的语境下,此处用语很不合适,对逝者不敬也对其家属获其他读者产生二度伤害。

2. 务必注意字里行间体现出应尽的人文关怀

有些新闻政工为了淡化灾难所带来的悲伤气氛,错误地将基调定得过于积极乐观,而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在灾难爆发时,仅片面地采集党政领导干部抗灾救灾的素材,热情讴歌他们所表现出的壮举、义举,却忽略了广大灾民正经历着如此重大灾害且承受着极大的悲伤与恐惧心理。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原本是一出悲剧,如果过分地强调积极因素且生硬地将其演化成了一曲“颂歌”,会将灾难本身的警示作用丧失殆尽,也反映出新闻作者丝毫未尽到人文关怀的义务。例如,2002年12月26日某知名报刊上关于“圣诞之夜洛阳大火”的报道,重点集中在对各级领导如何亲临现场指导救火,从省级到地方官员的名字列了不下十个,只在最后一句轻描淡写地提及了事故所造成的死伤人数,这反映出某些新闻政工本身就缺乏人文关怀的职业素养,丝毫未能广泛联系人民群众,未能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缺乏所应具备“接地气”的党员素养,仅仅将宣传报道当成一项任务去执行,完全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抛之脑后。

3. 应尽量避免过度渲染灾难的悲悯性,多倾注人文关怀

悲悯性是悲剧事件报道中最普遍的特征,通常是为了引起因灾祸所产生怜悯和同情的共鸣。灾难总会将一些不幸的人们卷入其中,受众的目光和情感则是集中在受灾群众身上,报道的侧重点应当与公众关注的对象相契合。但从灾难新闻报道的情感特征来说,媒体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适当的悲悯性在报道中无可厚非,如过度渲染灾难的悲悯性则会给灾民或是读者的内心带来二次伤害,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的道德情操,仅仅是冰凉的报道机器。例如,

清华博士医院自残跳楼(文内标题:避开家人从三层跳下,跳楼前曾试图割脉自杀)

情侣恋爱遭反对手牵手跳楼殉情两尸三命

如媒体过于关注灾难事件中震撼性、冲击性的场景,表面看似遵循了客观报道灾难新闻的原则,实则不然,还可能让受众对于此类新闻产生麻木心理。

社会责任感是检验政工处理灾难新闻具备职业操守的“试金石”

语言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的工具,同样报道灾难新闻则也起到传达新闻政工的心声。如今大众传播活动被认为是社会结构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肩负着“守望者”的功能,诚如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即时发出警告。”如果新闻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能正确反映事件的发展规律,就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认知,从而为消除灾难提供正确的行动方向,反之则深受其害。由此可见,用语的重要性在灾难报道中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此类新闻用语,则是与新闻宣传政工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也正是检验他们是否具备良好新闻职业操守的“试金石”。

面对灾难性事件,无论是否发生在我们身边,都是所不愿看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一份怜悯之心、恻隐之心,而新闻政工们面对天灾人祸能否客观纪实而又不“失度”,能否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否严格执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业操守,这些都不仅仅影响到了新闻宣传战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更决定了在新形势下我党能否提高在新闻舆论方面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否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并为他们营造出了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而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所产生的宣传效应无疑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帼芬,张开,刘笑赢.媒介素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组织部.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政工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如何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烟草企业政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分析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措施
试论如何提高国企政工人员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单位政工人事工作
论新形势下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
对国企政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企业政工工作难点解析
反腐建设中要发挥基层政工人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