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廉江大铜鼓说起

2016-09-26钟海东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廉江历史文化

摘 要: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造型风格独特,纹饰庄重典雅,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代属百越地区的廉江出土的一具北流型大铜鼓位居全国十大铜鼓之列,本文以此探讨了古代铜鼓的分类、工艺特点、功能演变等文化内涵。

关键词:廉江;大铜鼓;历史文化

1 廉江大铜鼓

廉江位于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北部,与广西接壤,濒临北部湾。新中国成立后,辖区内共出土11具铜鼓,是粤西地区有名的出土铜鼓市(县)之一,数量仅次于信宜、高州。出土的铜鼓在广东省博物馆、湛江市博物馆和廉江市博物馆均有收藏,其中廉江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具铜鼓名曰云雷纹六蛙四耳大铜鼓,于1982年8月出土,此鼓面径121厘米,高70厘米,重175千克。鼓面边缘浮铸六只立体蛙饰,两两相对;鼓面中心一直径6厘米太阳图案如饼状凸起,周围八道光芒纹。在鼓腰鼓腹相连处,有缠枝纹环耳两对;鼓身巨大,造型精美,花纹繁缛,在同类型铜鼓中也十分罕见,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土的十大铜鼓之一,也是廉江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自战国以来,广东和广西地区的百越族广泛使用铜鼓,《隋书·地理志》记载:“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百越族老拥有铜鼓,遇事击鼓聚众,宴乐祭祀打仗亦然。廉江自古为南方百越族聚居之地,与广西北流、灵山两地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地带,故应属铜鼓盛行之地。

2 铜鼓的分类

1980年在全国第一次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按出土地名把铜鼓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八种类型。其中前五种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与广西,称为“云南型”或“滇桂系统”,后三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称为“两广型”或“粤桂系统”铜鼓。

廉江出土的11具铜鼓中,10具为北流型,1具为灵山型。北流型铜鼓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铸造和使用年代是西汉晚期至唐代。广西博物馆收藏着一具世界最大的铜鼓,号称“铜鼓王”,出土于广西北流六靖水冲庵,故以此鼓作为标准器定义北流型铜鼓。北流型铜鼓有五大特征:一是体型硕大;二是面径比胸径大,鼓面边沿下折成“垂檐”;三是胸腰间多铸圆茎环耳两对,腰足间以一道突棱分界;四是太阳纹如饼状凸起,以八芒居多;五是鼓面和鼓身多以二条或三条突起弦纹为一组分晕,晕圈内多以云雷纹为主。廉江大铜鼓与广西铜鼓王的造型纹饰极为相似,同属北流型,铸造年代为汉代,其为我们研究中国铜鼓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他类型铜鼓各具特征,鼓面立体雕像、鼓身造型与纹饰等略有不同,均以标准器出土地点名称来命名铜鼓类型。这里就不一一作表述。

3 铜鼓的工艺特点

铜鼓,主要由鼓面、鼓腰、鼓足三部分组成。鼓面中心饰以太阳纹,有六、八、十、十二道光芒,鼓身布满云雷纹、弦纹等各类纹饰,花纹精细。多数鼓面浮铸四只、六只、八只青蛙(除蛙饰外,也有其他动物立体雕像),姿势呈匍匐昂首欲跃状,一般按顺时针方向分踞于鼓面边缘上,也有逆时针方向或一顺一逆方向两两相对的。有单个排列的,有两个或几个相叠作一组排列的。叠踞的蛙饰又叫“累蹲蛙”。云南出土的铜鼓,有的大蛙背上所负的小蛙多达四只,犹如叠罗汉一般。那些青铜铸造的蛙塑像栩栩如生,韵味十足,甚至能够分出青蛙、蟾蜍不同形态,可见我国古代工匠铸造技术之高超、工艺之精良。据说蛙是先民的崇拜图腾,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蟾蜍代表月亮,繁殖力强,也体现了古人祈求子孙繁衍的思想。可以说,整个铜鼓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4 铜鼓社会功能演变

(一)生活炊具或容器

铜鼓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关于铜鼓的起源,众说纷纭,较多人认为铜鼓源于炊具铜釜,因为铜鼓的形状特别像倒置的炊具或容器。如《戎州记》说:“铜鼓旁范八卦及四蟾蛛,状似覆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晋宁县发掘墓葬群,出土铜鼓十七具,其中九具发现是呈倒置状,内盛贝壳,另有两具上下相合满盛贝壳。1972年,江川县李家山发掘墓葬,出土八具铜鼓,其中两具完好,上下相合盛贝壳。可见,铜鼓是可以倒置装东西用的。再如明代王阳明在《征南日记》中有“铜鼓金川自古多,也当军乐也当锅”诗句,显示铜鼓也可以用来烧饭做菜的,万家坝出土的早期铜鼓多有烟炱痕迹也印证了这一点。由此推断,炊具或容器应该是铜鼓最早、最原始的功能之一。

(二)击打乐器。

早期先民闲时将铜釜倒置敲击,使其发声取乐,受此启发,作为击打乐器的铜鼓就产生了,并逐渐成为古代音乐演奏的核心乐器。《礼记·乐记》说“先鼓以警戒”,古代乐舞奏乐先击鼓,以示警戒观众。部分传统戏曲至今仍以鼓为指挥。南方民族逢生子嫁娶、宴席聚会、喜庆节日等都喜欢击铜鼓为乐。《黔苗诗说》:“独怪残冬寒雪里,齐挝铜鼓乐新年。”

(三)祭祀器具

铜鼓用于祭祀仪式,也是铜鼓基本用途之一。南方少数民族用铜鼓祭祀神灵或祖先,历史悠久,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如明代《峤南琐记》中记载:“二月十三日祝融生日,土人击铜鼓以乐神。”南方的铜鼓相当于北方的鼎,是极为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是必然的。广西左江流域两岸的岩壁上可以看到许多朱红色大型岩画,上面就画着古人用铜鼓祭祀的场景。宋代方信孺在《南海百咏》记载广州南海神庙铜鼓:“自唐以来有之,《番禺志》已载其制度,凡春秋享祀,必杂众乐击之以侑神。”

(四)权贵与财富的象征。

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将铜鼓视作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明史·刘显传》记载:“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因此,只有少数民族的首领才能拥有铜鼓。首领们还将铜鼓当做奖赏赐给有功之臣,拥有铜鼓的数量代表着财富多寡和权力大小。《唐书·南蛮传》中记载:“赏有功者以牛、马、铜鼓”。此外,还常常把铜鼓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皇帝。宋代以后,受到中央集权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南方少数民族权贵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地位,铜鼓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最终失去了“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的作用。

(五)战争工具

根据响声大、传音远的特点,铜鼓往往作为战鼓,指挥军队作战。闻鼓声如听令,所有人都要快速集结。《隋书·地理志》载:“(诸僚)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則鸣此鼓,到者如云。”《旧唐书·南蛮传》曰:“铜鼓用于赏军功卓绝者。”以及前面说过的“既当军乐也当锅”,说明铜鼓是南方社会和军队中极其重要的物资,用途多样化。

(六)辟邪驱魔。

古人无法抵御自然灾害,除通过祭祀仪式祈求天神保佑外,还希望具有法力的东西来镇压妖魔鬼怪,以达到辟邪驱魔之目的。铜鼓就是这样一件 “宝物”。清徐家干在《苗疆见闻录》中说:“苗疆有铜鼓……俗传为诸葛遗器,可避瘟。” 饶宗颐在《铜鼓余论》提及:“光绪年间番禺杨大令饬差请鼓于神,舁至狱中,击以驱邪避疫。”可见不仅普通百姓以铜鼓辟邪,连官家有时亦乐此不彼。

5 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铜鼓已逐渐失去了它作为权贵的意义,甚至不少老百姓从地下挖掘出铜鼓而拥有之。铜鼓作为婚丧嫁娶、祭祀鬼神、歌舞宴会、祈年岁乐的必备之器,渐渐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百姓的看重和喜爱,在西南一些地区沿用至今。铜鼓历经二千多年,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研究铜鼓文化对进一步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 姚舜安、万辅彬、蒋廷瑜,《北流型铜鼓探秘》,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 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钟海东(1971—),男,本科,廉江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廉江历史文化
廉江涯歌原始资源收集与分类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廉江捱歌音乐传播方式及策略研究*
廉江客方言的VVC 结构
廉江作家南国书香节签赠作品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