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反转新闻”反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问题

2016-09-26黄剑婧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

黄剑婧

摘 要: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重要的特点,历来被称为“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兴起,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成为了一种新闻失实的典型例子。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于“反转新闻”的特点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不良后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反转新闻、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

1 “反转新闻”的内涵

2016年的开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天价鱼”事件、“返乡日记”事件等几个话题度极高的事件,瞬间引爆了网络舆论,也引起了新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网民的集体性表态和声援当中,事件迅速升温,却又随着事件不断的被深挖,突然发生了强烈反转,出现了与开始报道时截然不同的事实真相,这样的一波三折,使得新闻报道本身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种公众态度随着新闻剧情的的逆转发生改变的现象就叫做“反转新闻”,其实质就是新闻失实。

2 “反转新闻”特点、形成原因及危害

(一)案例分析

总结年初的三件“反转新闻”,其发展的过程大体如下:事件发出——媒体转发——引起关注和质疑——媒体深入调查——事件反转。“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一事,因其背后牵涉到的话题众多,网友们立即展开了对于年轻人婚恋观、城乡差异等话题的讨论。引发热议的江西男友,更让这个事件持续升温。谁知该男子竟是话题的碰瓷者。而“天价鱼”事件当中,剧情更是发生了三次反转,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让人措手不及。这些失实新闻为何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得以大行其道?而媒体审查制度的漏洞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缺失,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得先从“反转新闻”的特点入手。

(二)特点

1.参与人数多、传播速度快

“反转新闻”在纸媒当道的年代里,发生次数不多。然而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反转新闻”借助互联网的巨大便利而频频发生。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1]但是受制于目前网民文化结构层次较低的特点。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一些媒介素养较低的网民,往往充当了冲锋陷阵,迅速将事件炒热的角色。这些人的言论一般充满着各种不理智和主观的价值取向,极度的义愤填膺和感染性,极易影响其他网民,因此依靠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点击率和评论量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上升。

2.操作成本低、管制难度大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当中,《南方日报》、《环球时报》等微博大V迅速转发了原发布者的微博,并且点赞和参与讨论的网友数量不少。可见这些媒体微博号,在热点事件面前仍然不免犯了錯误,可见新媒体提供的便利是无门槛的,只用动一个手指就可以生产制造出新闻的低成本,是多么容易就可以催生出大量的跟风者,其危害不言而喻。然而连媒体都在推波助澜的情况下,众多网友参与讨论,那么究竟要如何治理和处罚呢?正所谓责不罚众,这无形当中就纵容了下一次“反转新闻”的产生。

3.事件复杂、传播周期较长

上面分析的四个事件当中,从事件的产生、发酵、反转到记者取证之后真相大白,跌宕起伏的剧情,整个过程大概经历了10天左右的时间。和一般的普通新闻不同,这类“反转新闻”往往背后牵扯到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从一般大众普遍接受,舆论一边倒的开始,到舆论持续发酵,而后才会有质疑的声音发出,而这些质疑的声音往往能够对事件起到重大转折作用。也正是居于网络开放、互通的特点,普通网民、媒体都有可能成为纠错的主体,也使得真相越辩越明。

(三)形成原因

1.市场指导下的“浅新闻”报道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媒体出现了一味迎合受众口味的现象。在追捧受众和市场的指导下,新媒体“浅新闻”报道方式就如同瘟疫一般流行开来。在报道的时候,未能对信息源进行有效的把关,在不判断新闻是否真实的情况下随即转载、评论、进行后续报道。并且在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的时候,很容易糅合进个人的主观价值和判断,对于新闻真实和专业主义中要求的客观、公正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信仰。从这种只顾经济效益的“浅新闻”操作模式当中可以看出,力求便利省事的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陷入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失的沼泽地。

2.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失

媒体微博号作为纸媒的网络延伸,因其在自媒体当中相较而言最具权威性。因此本应在发布消息时,仔细核查消息源的真实性,为网民做好把关。然而多数网络媒体,似乎并没有把其所标榜和表现的严谨专业发挥出来。同时,在恶性竞争下,媒体分阶段放出的事件调查,往往是不全面甚至具有误导性。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媒体人的精神信仰,应该成为每个媒体人的职业追求。对新闻真实的信仰和尊重,在实际操作当中客观对待各方意见,尊重个体的不同。大范围失实新闻的出现反映了信息化时代,媒体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

(四)危害

正因为登上了新媒体平台,借助于网络特有的传播方式,“反转新闻”对于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些失实新闻,本应该可以避免,然而却选择走向违反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对于新闻真实性造成了强烈的冲突,于新闻本身而言,在一次次闹剧当中,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毁灭。同时,对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消解了媒体长期以来培养起来的权威性,以及受众对其的信任感。这样的信任危机,相比起经效益的损失,对媒体本身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3 合理化建议

(一)“他律”——国家层面的监管

上面所讨论的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操守等乱象,需要独立的新闻法对新闻界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的监管。从80年代起,新闻立法的呼声已经不断,我国也曾着手对新闻立法进行研究,然而因为一系列原因夭折,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部新闻法。今天传媒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网络的乱象,仅仅依靠有关行政部门和一些法律法规的监管,这是远远不够的。行政部门的监管不可能全部到位,总会存在漏洞。纵容了新闻界乱象的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新闻行业亟需一部新闻法整顿秩序。

(二)“自律”——媒体行业秩序的整顿

陈力丹在《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提到,“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主要有三种模式: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2] “反转新闻”起始于媒体的失实报道,而最后也应该回归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精神追求上来。媒体行业自身的行业秩序整顿,必须依靠媒体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来支撑,同时制定和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应对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创新型报道方式、开拓传播渠道来进行。

4 结语

在当今的环境背景下,“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远多于正面影响,然而也有其一定的可取之处,“反转新闻”使真相越辩越明,公众的媒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在过去的年代,没有互联网广开言路的渠道,许多新闻也就丧失了“反转”的机会。因此,对于“反转新闻”,我们还是要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客观公正的看待其发展过程中的正反面影响。既要防治其危害,又要肯定其优点。也希望能够在媒体开创新型报道模式和题材的努力下,“反转新闻”也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对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来说有益的报道模式。

注 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2016-01-22].

[2]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雷锋照片与新闻真实的原则 [J].新闻记者,2012-5

[2] 易艳刚.反思反转新闻 [J].青年记者.2015-6

[3] 宋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反思 [J]. 新闻世界 2015(9)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中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基于NVivo分析“反转新闻”的研究现状
透视新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