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与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2016-09-26余纪广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

余纪广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然而,近代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最后只占0.4%。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大起大落,这是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本文试图从中国人与科学精神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科学精神;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研究东方文明的热潮。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學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究其原因,有很多。如果从思想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中国人的科学精神起的影响是很大的。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的总称。即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它一方面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是一个民族具有不怕困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的不竭动力。

关于中国人是否缺乏科学精神这个话题,近代有一些大师,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林语堂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心灵时,也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之缺乏科学精神》,文章中将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的事实,沿着历史的河流,从头至尾“数落”了一遍,他说道:“周代所有的古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风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其他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墨子的门徒惠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而汉代的学者则喜欢对过去时代的经典作注解诠释工作。之后的晋代学者则复兴了道家学说,靠‘直觉来解开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之谜。……宋代哲学家在佛教的启发下,重新解释儒家学说,把儒教变为一个训练心智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哲学系统。……”他认为中国人是缺乏科学精神的。再比如,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就曾经指出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缺乏的症状;梁漱溟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在得出文化早熟的结论后,专门论述了《由此遂无科学》;。这些都是国人的观点,国外对中国有研究的学者中,同样也有持相似观点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写出《中国科技文明史》的李约瑟博士,他的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人并不缺乏科学精神。他认为,以中国历史来讲,如果从黄帝纪元开始,在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就是以天文、数学为主,应该是人类历史先进的一页;到了两三千年前的墨子,也是主张科技和科学人才的,比如著名的“尚贤”思想;另一位著名的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也说: “中国的科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由横的来看,有前述刘徽、祖冲之的数学,有葛洪、陶弘景的炼丹学。此时还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很好的农书,有最早的水道地理《水经注》……宋元的时候,不仅有优秀的数学家,还有制作水钟的苏绰,及科学观察家沈括。我们还可以列举出一大堆名字”他们都觉得中国人并不缺乏科学精神。

我的观点是,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因为,科学≠技术。科学和技术,两者虽密切联系,却区别甚大。科学主要解决理论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常常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当然,有时也会出现技术倒推理论的情况。所以,与其说我国古代是有一定科学成就,不如说是有技术成就。

虽然有刘徽、祖冲之、葛洪、陶弘景、贾思勰、苏绰、沈括这些科学达人, “四大”发明和许多设计巧妙、质量上乘的建筑。但是,这些成就放在两千年的时空里,它就被稀释了。越往后,我们就越落后了。偶尔有奋起直追的心愿和举措,也是昙花一现,挺不了多久。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毋庸置疑,但为什么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没有结出“科学精神”的果实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

一是中国人的心灵早熟但不成熟。在秦以前,中国的学术还没有定型,但由于中国人的早熟,在人与自然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以前,就从以周的“礼乐制度”为标志,迅即转向了第二个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来。虽说人文精神昂扬,但也影响了科学研究。南怀瑾说:“到了两三千年前,中国的文化由表及里,由科学发展到人文,所以产生诸子百家之学”;也与美国学者杜威“中国一向多理会人事,西洋一向多理会自然”的观点相通。以平时生活中的现象观察,也能够看到发生这一转折之后对国人造成的影响。从古到今,我们做人致力追求的是,“世事洞明”、“ 人情练达”;我们做事致力追求的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务求实理”,“客观真实”。

二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而变得更加自卑,对养成科学精神有负面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近代,中国人被强大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西方人,用洋枪洋炮打懵了,因此,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被迫地开始不断从器物层面到文化层面,引进、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其中的道路自然是极端的波折起伏,吃了多少苦,走了多少弯路,实在是难以言说,难以计数。但由于传统中缺少最基本的素养,以至于直到今天,因为我们的“宠爱”与“错爱”,科学几乎成了真理、甚至正义的代名词,几乎侵袭到了所有领域,而走向了它自己的反面。甚至对科学由崇拜到迷信。这当然不是科学自身的罪过,而恰恰证明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的普遍缺乏。

事实证明,科学精神不能靠感情用事、心血来潮养成。它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体系。更是一种渗入骨髓、遍布人间万事的精神品质。一个民族的身上没有这种品质,在发展科学道路上迈出的的脚步注定不会结实。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试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探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