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鲁三次主河南大学

2016-09-26任小波

卷宗 2016年7期

任小波

摘 要:张仲鲁三次主校中,均立志要把河南大学办好,尽管他竭尽全力,想有所作为,仍不能在河南大学长久立足。本文主要写他在河南大学三次主校期间的经历,在任期间的贡献,为什么三次主校时间都不长,其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张仲鲁;河大校长;出任

张仲鲁,字广舆,河南巩义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矿业专家。他于1930年6月—10月、1933年8月—1934年8月、1944年10月—1945年6月三次出任河南大学校长。在他三次主校中,均积极筹集经费,增添设备,制定规划,为河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张仲鲁三任河大校长,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一年多。其中缘由,不得不追溯到1927年秋冬,张仲鲁在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担任教务长的时候。

1927年夏季,时任教育厅长兼河南中山大学校长张鸿烈通过同乡曹卿理,相约张仲鲁到大学兼任校务长。虽然当时张仲鲁已是建设厅主管工商矿的科长,但是有过三年矿大校长的经历,他觉得教育更适合自己的性格,便欣然同意。他与河南大学的缘分从此开始。1927年秋冬,由于张鸿烈政客意味十足、任人唯亲,尤其对于教师待遇,常依亲疏好恶随心所欲加以规定,遭到多数教授的反对。张仲鲁在《忆我三进河大当校长》中说“当时我所处地位颇为困难,加入反张觉得是‘犯上不义,不加入反张则势必与众为敌,最初虽有犹豫,然终觉众怒难犯,参加了反张行列” 。终究由于风潮太大,张鸿烈又与冯玉祥没有直接关系。1927年底,张鸿烈辞校长职务,后又丢了厅长。但是继任校长凌冰为张鸿烈所培植,教授们以图自保,把风潮责任推到张仲鲁一人身上。“这就是张鸿烈终生恨我,排我的根本原因,亦构成我几次返校为时短暂的基本因素” ?。

第一次主校:从河南中山大学到河南大学

1930年6月,河南中山大学黄际遇校长辞职,校内事务无人主持。河南名绅张嘉谋、李子忠以及河南大学学生会学生代表罗宝册、董广川到北平请豫籍冯友兰教授回省担任校长,当时中原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冯友兰在北京学术界的威望很高且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权衡再三,谢绝。代表们领命而来,不能空手而归,于是冯友兰推荐张仲鲁任之。张仲鲁觉得服务家乡义不容辞,于是辞去清华大学秘书长职务返豫,出任河南中山大学校长。8月,张仲鲁主持中山大学教务会议,会议决议将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将文、理、农、法、医五科改为五个学院,学院下设系,呈民国河南省政府审核。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届会议审核通过,河南中山大学正式改名为河南大学。

河大学生最盼望的是迅速摘掉“土大学”的帽子,学校多聘一些外地教授、多增添些图书设备,把河大学改造成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上任后,他积极筹措经费增添设备,制定规划,力图发展。”?张仲鲁首先在北平、上海物色教授,由于中原战火纷飞,外地学者多不敢冒险前来,但费尽周折还是请得几位外地教授,其中嵇文甫就是这次从北京请回的。1930年9月,在河南大学开学典礼上,张仲鲁宣布了“河南大学五年发展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五年之后河南大学可以轻松摘掉“土大学”这顶帽子,得到教职工、学生的一致欢迎。10月,中原战争中冯玉祥失败下野。蒋介石派遣张钫以河南省临时主席身份到开封,那时已山东省建设厅长的张鸿烈,又被恢复了河南暂代教育厅长的职务。同月,张仲鲁辞去河大校长职务,改任河南省政府参议。

第二次主校

1933年初夏,河大毕业生董广川利用父亲与刘峙的秘书长方其道的旧交情,通过方其道向刘峙建议再约张仲鲁任河大校长。没几日,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电请中央大学放张仲鲁回省任河大校长。张仲鲁仍抱着把河大办好的信念,便接受再任。

1933年8月,张仲鲁再次出任河南大学校长。因他上次就任时间短暂,所以“河南大学五年发展计划”,并没有纳入正轨。他到校后首要任务就是继续逐步实现1930年制定的“河南大学五年发展计划”。同时,他向全校公布《河南大学组织规程》,精简行政机构,紧缩行政开资。他却不惜重金聘请几位出名的教授,其中有教务长许逢熙、文学院长傅铜以及郭绍虞、饶孟侃、高淳、刘节、傅岳、姜亮夫、蒙文通、杨鸿烈、李俊甫、张静吾等。然而,当时复兴社与CC集团斗争激烈,“河南大学五年发展计划”又在派系斗争中夭折。张仲鲁当时没有派别,又是稍有名气的学者,复兴社与CC集团都想争取他的加入。张仲鲁本身并不想参加任何派系,又对复兴社没有好感,在复兴社多次抛出橄榄枝,但都被他拒绝,不经意间激怒了复兴社。一些复兴社的骨干分子就在刘峙面前造谣中伤、挑拨离间,千方百计想要把张仲鲁赶出河大。迫于复兴社重重包围的压力,以及李敬斋、张鸿烈为首的高等学堂派的对张仲鲁的抵制和反对,刘峙于1934年春夏之间,就蓄意把张仲鲁调离河大。这个消息被复兴社加以渲染,鬧得满城皆知。CC头目陈泮岭与张仲鲁的关系素日较好,见有机可乘,便企图拉他加入CC集团。陈泮岭保证CC会全力相助,保全张仲鲁在河大的地位,同时保证加入CC的消息不会外漏。病急乱投医,张仲鲁加入了CC集团。但是没过几日,全城便传得沸沸扬扬。CC故意大肆宣扬,以壮大集团的声势,在这种情势下导致复兴社加紧对刘峙的包围,同时,又在南京进行破坏,使国民党铨叙部批驳张仲鲁的“简任职”资格,国民政府拒绝任命他为校长,CC集团的行为害苦了张仲鲁。1934年8月,张仲鲁被迫辞去校长一职,改任省府委员。在复兴社扩大规模发展过程中李敬斋、张鸿烈为首的高等学堂派都有形无形地作了复兴社的有力工具。即使张仲鲁离开河大,挂名省府委员,他们仍不放松。再任校长是李敬斋的老友杜俊,随后河大被复兴社控制。事后,张仲鲁才明白,在这场争夺河大的斗争中,CC没有任何实力只是讲讲大话而已。张仲鲁懊悔道:加入CC铸成他一生的大错,成了终身洗不掉的污点。张仲鲁终身都在补救这个错误。

第三次主校

1944年10月,河大校长王广庆辞职,此时的国立河南大学正处于流亡时期,由于河大遭受空前灾难,河大形势危急。伪教育部长陈立夫再三恳请张仲鲁出任河大校长。陈选张仲鲁收拾河大残局有三个原因:第一,张仲鲁熟悉河大内部情况,曾有两次掌河大的经历;第二,张仲鲁在河南有相当威望;第三,张仲鲁与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是小同乡,容易得到他的帮助和支持。张仲鲁思虑再三,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救河大于危难之间。同年十月,张仲鲁第三次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吃饭穿衣”和医药是师生们最迫切的问题,张仲鲁到重庆各处费尽周折与口舌募捐得400多万元和大半卡车医药用品,以解师生们的燃眉之急。张仲鲁对河大情况熟悉,办学有经验,做事还很认真。到十一月,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停顿半年之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就恢复了正常。当时,河大“师生们因陋就简,以农舍、席棚为住处,屋檐、树下为课堂,石块为凳,双膝为桌,开始了艰苦的学习。”④在此期间学校还举行了一次较大的学术活动,那就是趁冯友兰回河南唐河奔丧之便,请他来讲学。那时,冯的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贞元三书”刚刚出版,引起学术界的震撼。冯正是讲的这些书的重要内容。在这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学校在张仲鲁校长的带领下还能吹起一股学术的春风,实在是难得。同年春节将至,师生们缺衣少食,重庆那边又百呼不应,张仲鲁从紫荆关冒着雪出发,翻山越岭,于夜间抵达内乡丹水,访遍伪省政府主席及各厅厅长,省政府才拨给了200百余万元经费。1945年3月,日军西犯,南阳沦陷,紫荆关不宜久留,河大师生准备撤到西安。张仲鲁校长加紧催请国民政府拨款,他经过三番五次催款,最后国民政府才拨给1000万元。在西安稍作停顿,把师生稍加安顿就立即赶往重庆继续索款。此时的教育部长已是朱家骅,张仲鲁三番五次请求把给河大一千万元的救济费,他都不予批准。张仲鲁无奈辞职,由田培林接任,教育部长朱家骅以5000万元给田培林开路、壮胆,可见当时国民党官员们的私心与麻木不仁。“现居台湾的曾任河大校长的姚从吾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自潭头仓皇出逃,中经紫荆关、西安、宝鸡,一年间席不暇暖,食不得饱,艰苦异常。据各种记载所述,河大西迁期间要算这一年最艰苦了。”⑤张仲鲁拼尽全力为河大师生们筹集经费,陪河大师生们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张仲鲁一直本着把河大教育办好的理念,积极筹集经费,增添设备,制定规划,尽管他竭尽全力,想立足河南大学有所作为,但不幸的是在他三次主校期间都遇到了不同的外力阻挠,使他主校期间倍受艰辛。河南教育界当时相当复杂的内外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使单枪匹马的张仲鲁无法长久立足。“三长河南大学,为河南大学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张仲鲁教授,将永远活在河南大学师生员工心中。”⑥

参考文献

①河南省开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M].第12辑,教育专辑,1992, 第30-31页.

②河南省开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M].第12辑,教育专辑,1992, 第32页.

③刘卫东主编,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08,第62页.

④河南大学校史(1912—1992)[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06,第59页.

⑤姚从吾.国立河南大学志[M].台湾.1976年(民国65年)12月25日版,第31页.

⑥刘卫东主编,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08,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