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外艺术鉴赏在高等院校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2016-09-26阮競芸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翻转课堂

阮競芸

摘 要:中外艺术鉴赏通过对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讲解欣赏,使学生了解世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同时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功能。如今这门课程在普通高校的开设虽然很普遍,但是教学方法依旧显得有些陈旧和枯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宏观化、多元化、实践性和课堂模式等5个方面谈谈对于搞好中外艺术鉴赏教学的一些想法,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外艺术鉴赏;多元化教学;实践化教学;翻转课堂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史课程最初起源于50年代的中央美术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需求,中外艺术鉴赏课程也从一门专业艺术院校的基础课程发展到在普通高校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拓展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门课程较其它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而且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对于艺术理论和基础知识都比较陌生,大部分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的关于艺术基本知识的储备。同时由于教学改革、学分制选课、课程大纲的重订、以及增设大量学生感兴趣同时也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等多种原因,造成中外艺术鉴赏始终是一门并不占据必修地位的通识课程。国内各院校尽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漠视这门看上去并不那么“实用”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形下,教育者应反思中外艺术鉴赏课程应如何开设、意义何在,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教学方式将中外艺术史知识传授给大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

1 从教学大纲入手,让学生认知中外艺术鉴赏的实用性

据调查统计,63%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外艺术史的用处不大,2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12%的学生认为学不学都可以。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这门课称不受欢迎的最大原因是学生认为其没有实用价值。首先,中外艺术鉴赏是属于让学生最快捷的接触到艺术本质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切审美的基础,学习中外艺术史的目的是扩展艺术理论、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审美能力。中外艺术鉴赏课程具有知识信息涵盖量大、知识面广、课堂时间又有限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选择课程,达到修完学分的目的,对其重要意义及作用并不知晓,从而导致学习不够积极主动,也不够重视。

因此在制定中外艺术鉴赏课程大纲时,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未来会对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例如绘画中的色彩学可以帮助应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颜色搭配需求;艺术史上著名的比例结构-黄金分割可以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尝试去使用它。当学生能在大纲中看到生动的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时这门课程就成功一半了,接下来的就要交给授课老师了。

2 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1.“趣”----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普遍对理论课存在着抵触心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都在想方设法的逃避理论课,其积极的程度远远超过要去上课了解新知识的决心。尤其是在当下媒体发达的时代,大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得到而无需疲劳的坐在课堂里听老师照本宣科,因此如何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变得相当的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中外艺术鉴赏是一门集合世界各国建筑、绘画、宗教、陶艺、人文、历史、科学、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艺术课程,涵盖了世界各国各个时间段的重要艺术成就:艺术流派众多,艺术家如云,艺术观点更是纷繁复杂。如果艺术鉴赏课仅仅是以史为主,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就显得内容呆板、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當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以及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尤其是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时候尤其是古希腊建筑,适当的增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17世纪新兴的小资产阶级帮助艺术家实现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尤其是神秘的达芬奇,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则让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什么样的新生产力能推动人类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呢?等等。将艺术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横向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笑声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多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故宫至宝》、《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西方艺术史》等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每次播放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当然,艺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表层,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2.“精”----以点带面,深入研究

艺术鉴赏的讲授内容自然不能离开艺术类型及其代表作的介绍。 然而, 在有限的课时内, 介绍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所有艺术类型及其代表作, 是不可能的, 很可能就陷于泛泛而谈的空洞境地。学生学习中外艺术史得母的也并不完全是为了掌握全部的艺术史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感,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艺术环境下,要能够对当代艺术作品进行独到的解读。如果只是一味从中外艺术的表层向学生讲授大而全的知识点,学生势必会产生单一、乏味、信息量过大的感受,从而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令他们丧失获取知识的兴趣,造成“相看两厌”的后果。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艺术史料, 不能求全, 只能求精。因此,笔者认为中外艺术鉴赏的教学要用“以精带面”的模式展开,结合学生的欣赏习惯,从一个小点开始深入挖掘,深挖深究,同时无需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而是注重学生的横向知识面的拓展。要让学生要学会对已有的知识主动发问、深思,更要追究知识的根源,把艺术向外拓展,进行资料收集,以科研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比”----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比较法”在现代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艺术史鉴赏课同样也可以灵活的运用这个方法,既有“横向”也有“竖向”比较: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或是不同国家、民族、流派之间的比较。例如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藏品的对比和比较、中国的木建筑对应欧洲的石头建筑、梵高的油画和日本的浮世绘……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这种对比教学可以轻松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同时也更系统更好管理。

4.“动”----理论与艺术实践活动结合

中外艺术鉴赏教学模式长久以来都显得单一、呆板,很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教学与实践脱轨,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与发散,终日里只是纸上谈兵。由于中外艺术鉴赏课的内容知识涵盖范围广,是一门综合艺术课程,因此课程设置有理由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教学内容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 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等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顺应时代教育发展需要,鼓励学生以课堂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学到的知识,活化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学生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积累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课程的理解,理论结合实践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

5.“换”----翻转课堂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学生只是作为倾听者默默地在台下听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这种长久以来固定存在的教学方法使的学生成为“静听者”。即便教师会在课堂上即兴提问,大多数学生也是不会主动讲出自己的看法,形成“喂養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近年来西风东渐,国外高校里已经颇为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进入了中国的一些高校,尤其是受到艺术类的课程的喜爱,原因恐怕也和艺术这个特殊的课种有关系。艺术本来就是个人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宣泄,因此对于一个艺术品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看法。当学生总是默默的坐在讲台下听老师一个人在发表个人感言或是叙述已经成为定律的解释时,再有激情的学生也会变得毫无感觉。而“翻转课堂”正是打破了这种僵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需要做的就是“角色互换”的游戏,当让学生走上讲台当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发表自己对艺术品的看法和感受,让教师成为倾听者时,课堂才真正的活跃起来。课前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布置的感兴趣的课题,控制选择学习、研究的方向和数量,而教师则会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总结知识,这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探索答案,自己安排学习进度,甚至可以组团进行团队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去探究、摸索、寻求知识,其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向上,并学会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 结语

中外艺术鉴赏作为一门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课程是博大精深的,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在当下各大院校大力倡导创新改革增加公选课减少必修课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把中外艺术鉴赏课程的核心内容传授给求知若渴的学生,而学生又能如何积极的接收我们给予的知识,如何让他们开启对中外文化、宗教、艺术的兴趣大门,这都值得每位教师思考和探索。中外艺术鉴赏这样一门艺术通识课程在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徐晓卉,《艺术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甘肃农业,2005第2期。

[2]王璟,高校中国艺术史教学方法探索,学园,2014年第35期。

[3]朱珂,关于《美术鉴赏》教学的一点浅见,科技信息。

猜你喜欢

多元化教学翻转课堂
初中语文的多元化教学法探讨
多元化教学应用于高师昆虫学课程的实践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刍议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