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电中梯测量在几念杨铅锌矿找矿的应用

2016-09-26胡金锋杨顺文

现代矿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激电铅锌矿灰岩

张 锋 刘 路 胡金锋 黄 波 杨顺文

(1.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2.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七总队;3.核工业二八O研究所)



激电中梯测量在几念杨铅锌矿找矿的应用

张锋1刘路2胡金锋3黄波1杨顺文1

(1.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2.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七总队;3.核工业二八O研究所)

几念杨铅锌矿赋存于早—中志留世龙木错下组(S1-2l)细晶白云岩中,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以及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区进行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在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后进行了工程验证,结果表明:矿体走向与物探异常基本一致,表明矿区采用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对铅锌矿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铅锌矿激电中梯地质特征找矿靶区物探异常

几念杨铅锌矿位于西藏西北部,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以北喀喇昆仑晚海西褶皱系之加勒万河—雅西尔隆起带西段,隶属于羌塘—唐古拉地块西段。矿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性大断裂贯穿全区,不同期次的岩浆侵入,火山活动强烈,是铅锌矿成矿条件有利地段。为进一步指导区内找矿工作,本研究采用激电中梯测量方法[1-5]对矿区进行勘探,并对异常特征进行分析。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上出露地层较齐全,主要为下奥陶统三岔口组(O1s)变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的旋回地层。区内早—中志留世龙木错下组(S1-2l)及晚志留世龙木错上组(S3lm)为砾岩、石英砂岩、泥页岩、生物灰岩;中—晚泥盆世拉竹龙组(D2-3l)、石炭世—二叠世、白垩世铁龙滩组(K2t)、早侏罗世巴工布兰莎组(J1b)、中侏罗世龙山组(J2l)、中—晚侏罗世红其拉甫组(J2-3h)主要岩性为生物屑白云岩、灰岩、少量泥质砂页岩组合;古近纪蚂蟥山组(E1m)和新近纪松西组(E2-N1s)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砾岩、砂页岩及灰岩。受区域构造的影响,褶皱构造主要有三岔口复背斜、展金河背斜、清水河向斜、拉龙东—展穷北背斜等,轴向以NW—近EW向为主。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近EW、近SN、NE、NW向断裂均较发育,其中近EW向断裂最为发育,为区内主干断裂,以阿尔金断裂、龙木错—双湖断裂带为代表,控制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和岩浆岩分布。区域上发育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岩浆岩,侵入岩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辉石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火山岩以第三纪安山质、英安质岩石为主,脉岩以辉绿玢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为主。区域上与矿区矿化关系密切的异常为Ag、Cu、Pb、Zn、As、Sb、Hg、Mo、V、Bi、Sr多元素组合异常,其中早—中志留世龙木错下组(S1-2l)中Pb、Zn异常强度最高,峰值分别为1 089×10-6、1 086×10-6,平均值分别为159.95×10-6、179.0×10-6,是Pb、Zn的高背景区,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呈带状展布,与构造线基本一致。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1)早—中志留世龙木错下组(S1-2l)。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呈条带状产出,总体走向NEE,倾向NNW及S,倾角40°~70°,岩性主要为灰—青灰色薄—中层微晶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夹含炭钙质页岩、细晶白云岩夹含生物屑细粒石英砂岩,其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含矿围岩。

(2)上志留世龙木错上组(S3lm)。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总体走向NEE,倾向NNW,倾角40°~60°,上部主要为砾岩、石英砂岩、钙质泥岩,下部为1套灰、灰黄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

2.2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表现为南部背斜构造,断裂构造发育近EW向含矿构造破碎带(F1),与矿床关系密切。

(1)背斜。位于矿区南部,沿NE—SW向展布,区内长约8.0km,宽3.0~5.0km,轴面近于直立,枢纽较平缓,微向W倾伏,两翼地层为龙木错下组(S1-2l)灰色砂岩及微晶灰岩、生物灰岩。背斜北翼地层以砂岩及灰岩为主,产状340°~355°∠35°~70°,南翼地层以灰岩为主夹砂岩,并延伸至矿区外,岩层产状160°~195°∠40°~80°,两翼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核部为灰岩夹泥灰岩、细晶白云岩,受构造活动影响在背斜核部沿轴向发育构造破碎带,是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2)断层。构造破碎带(F1)分布于矿区中南部,总体走向NEE80°,倾向S,倾角65°~85°,区内控制长度约2.0km,破碎带宽40~70m,构造活动面较光滑,走向上呈舒缓波状,构造破碎带内碎裂岩、角砾岩成分主要为白云岩及少量泥岩,带内岩石碎裂程度相差较大,碎裂岩、角砾岩粒度大小不一,棱角明显,带内有碳酸岩脉及铅锌矿脉相互穿插,局部有断层泥,显示构造活动具有张性及压扭性等多期活动特点,也有多期热液侵入,并严格控制矿体产出。

2.3岩浆岩

矿区未见岩浆岩,在矿区东南角外围地区主要有燕山晚期白云母二长花岗岩(Kηγm)出露,呈不规则岩株状产出。

2.4地球物理特征

矿区内共采集151块岩矿标本,进行极化率、电阻率参数测定,其中围岩灰岩标本30块,极化率0.7%~1.39%,平均0.783%,电阻率1 339~4 157Ω·m,平均3 175Ω·m;泥灰岩标本30块,极化率0.7%~1.03%,平均0.775%,电阻率80~1 468Ω·m,平均936Ω·m;白云岩标本30块,极化率1.14%~1.41%,平均1.35%,电阻率1 412~4 412Ω·m,平均3 284Ω·m;氧化矿标本30块,极化率0.86%~1.62%,平均1.06%,电阻率667~2 756Ω·m,平均1 287Ω·m;矿石标本31块,极化率3.58%~24.09%,平均14.25%,电阻率12~834Ω·m,平均242Ω·m。矿体极化率为围岩极化率的9.5~18倍,矿体电阻率为围岩电阻率的0.15~0.41倍,矿体与围岩有较明显的电性差异,因此,该区具备良好的激电找矿的前提条件。

3 野外工作方法及异常解译推断

3.1野外工作方法

由于区内矿体近EW走向,采用尺寸为100m×40m(线距100m、点距40m)的物探测网,基线方位0°,测线方位90°。第四系浮土较厚,测网采用单基线控制,手持GPS定位仪每隔100m定基点,测线测量以基线桩为起点,沿90°方位向两端用GPS定位仪每隔40m定一测量点。将岩矿标本浸泡于水中,达到饱和后将标本取出,待表面凉干后,用潮湿且加有适量硫酸铜溶液的泥团分别与岩矿标本3个方向的两端接触,在泥团上布置供电、测量电极,测量3个方向的极化率、电阻率值,取平均值便得到每块岩矿标本的极化率、电阻率值。野外激电仪器为国产DWJ-1A型微机激电仪,供电8s,延时、积分为100ms,信号取数3次,观测参数为一次场电位、电流、视极化率,电源由发电机供以直流电,供电电极为不锈钢电极,测量电极为不极化电极(陶瓷罐)。激电工作的精度要求按照《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93)执行。野外系统质量检查工作量大于3%,按照“一同二不同”的方式进行,满足视极化率的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视极化率的总均方误差小于0.21、视电阻率的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的精度要求,野外观测过程中对畸变点、突变点进行了重复观测,在室内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了100%的复核,达到了规范要求。

3.2异常推断解译

区内激电中梯扫面获得了1个物探激电异常带(视极化率异常下限值为3%),为寻找隐伏矿体、扩大矿区远景、增大资源量及深部工程验证提供了物探依据。根据岩(矿)石地球物理特征,激电异常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含矿层位之间的关系,对激电异常进行了定性分析及极化体深度计算。该异常带沿近EW向分布,异常的分布与矿化带基本吻合,推断该异常带是铅锌多金属矿体及其矿化晕的综合反映。该异常带以31#线为界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异常带(编号为Ⅰ#、Ⅱ#),Ⅰ#、Ⅱ#异常带分别以视极化率4%为起始值划分了二级异常,编号为Ⅰ-1#、Ⅰ-2#、Ⅱ-1#、Ⅱ-2#,异常带沿EW向贯穿整个测区,异常走向长大于1 600m(沿东西方向未封闭),宽120~300m,异常带明显,连续性较好。

(1)Ⅰ#异常。位于矿区东部,分布于31#~43#线,走向长大于600m,宽100~200m,东端未封闭。Ⅰ-1#异常分布于35#~39#线,NE走向,走向长大于150m,宽约100m,异常最大值5.4%;Ⅰ-2#异常分布于41#~43#线,EW走向,走向长大于200m,宽150~500m,异常最大值8.1%。

(2)Ⅱ#异常。位于矿区西段,分布于11#~29#线,走向长大于900m,宽120~300m,西端未封闭,异常区内出露有Ⅰ-1#、Ⅱ-2#矿体。Ⅱ-1#异常分布于11#~19#线,近EW走向,走向长大于200m,宽40~280m,异常最大值7.3%,异常向南和向西未封闭;Ⅱ-2#异常分布于21#~31#线,近EW走向,异常最大值8.5%,推测该异常为矿致异常。

4 结 语

(2)激电中梯扫面发现EW走向长大于1 000m的异常带(以视极化率3%为异常下限圈定),沿近EW向展布,东西端均未封闭,整个异常带基本沿含矿层位分布,与Ⅰ#、Ⅱ#组合的矿带相吻合,见矿槽探说明该异常带为矿致异常,异常源在视极化率不小于4%的二级异常上应赋存有富集的铅锌矿体。

(3)矿区矿石与围岩电性差异明显,导电硫化金属矿物总量大,地下空间分布范围广、延伸远,产生的激发极化效应强,在地表发现的激电异常值高、分布范围大,因此,矿区激发极化法找矿具备了良好的地球物理条件,激电方法找矿效果明显。

[1]武国辉,毛佐林,刘俊儒,等.贵州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矿产资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范永香,阳正熙.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韩润生,马云德,刘丛强,等.陕西铜厂矿田构造成矿动力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4]黄波,梁华英,莫济海,等.金平铜厂铜钼矿床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33(4):598-602.

[5]林强,汤井田,敬荣中,等.一种瞬变电磁与直流电测深联合反演的接地处理方法及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8,22(2):170-173.

2015-12-24)

张锋(1980—),男,工程师,558000 贵州省都匀市开发区。

猜你喜欢

激电铅锌矿灰岩
灰岩矿矿石分级利用的应用实践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勘查过程与找矿启示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激电中梯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尼泊尔加尼甚(Ganesh Himal)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全球十大铅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