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常用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研究△

2016-09-25赵厚涛宋培浪李利霞韩国营侯小琪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药食两用贵阳

赵厚涛,宋培浪,李利霞,韩国营,侯小琪

(1.贵阳药用植物园,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贵州 贵阳 550002;3.贵阳市科技干部培训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药食两用植物研究·

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常用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研究△

赵厚涛1,2*,宋培浪1,2,李利霞1,韩国营3,侯小琪1,2

(1.贵阳药用植物园,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贵州 贵阳 550002;3.贵阳市科技干部培训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结合贵州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民间访谈和野外调查工作,收集并记录了贵州少数民族社区传统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共调查统计了37科72种药食两用植物,其中以菊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最多,根据利用部位分为果类(28种)、叶类(27种),茎类(12种),根类(6种)、全草类(6种)、花类(3种),根据食用价值可以分为果类(23种)、蔬菜类(21种)、调味香料类(12种)、食用色素类(9类)、淀粉及蛋白质类(8种)、其他类(茶饮类、蜜源类、酒曲类等5种)等,并对每一个种的药用功效方面进行了考证。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在民族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饮食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其应用前景广阔。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的今天,防止传统知识急剧流失和环境的破坏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贵州;民族地区;药食两用;资源普查;民族植物学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州世居有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143万人)、彝族(83万人)等17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由于历史、文化等种种原因,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自古就有“汉族占街头,壮族占水头,瑶族占箐夫,苗家占山头”、“无山不成瑶”、“高山苗”的说法,甚至形成所谓祭祀“圣山”、“神林”的风俗。而很多少数民族在长期“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中,对于当地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有十分广泛的利用,其中包括很多药食两用植物。各民族总结和发展了药用、食用等利用植物的丰富经验,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代代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类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物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1]。本文将结合贵州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利用野生药食两用植物种类、应用方式、应用价值等进行初步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西毗云南,南邻广西,北连川渝。全省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呈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复杂多样地貌,加之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多变,因而蕴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最新统计,贵州有维管束植物259科1765属8491种[2],其中药用植物约5000余种[3]。

本文主要针对黔西南洲、黔东南洲、黔南洲、铜仁地区等四个少数民族分布集中、传统知识传承较好的地区进行重点调查,其他地区(毕节、六盘水地区、遵义、贵阳、安顺)未开展社区性调查。

表1 调研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概况一览

注:*数据来自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文献调查和资料考证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收集及整理、考证,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料如贵州民族志,当地县志,民族语简志,以及现代学者对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食用、药用植物利用知识方面的调查研究的文献等,并充分了解黔西南布依族发展历史,民族以及研究地区概况。

2.2 民族植物学调查

每个研究地区选取1~2个少数民族集中分布、文化风俗完整的自治县区域,每个县内选取3个镇,每个镇选取3个典型村寨,每个村选取3-5名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药用、食用植物较为了解的“关键人物”进行调查访问,并结合田野调查法对其具体植物开展凭证标本采集。调查访问采用“5W+1H法”,即WHO(什么人)、WHAT(什么植物)、WHEN(时间)、WHERE(地点或场所)、WHY(功效)和HOW(制备方法)。具体访谈内容包括:传统食用野生植物的名称和食用部位、对其药用功效有无认知、加工方法或工艺等。重点记录植物的民族名、汉语当地名、使用部位、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生境特征等信息,以及信息提供者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并与信息提供者合影等。

在调查中,对药食两用植物根据不同方式进行细分。如根据利用部位划分为果类、叶类,茎类,根类、全草类、花类6类,根据食用价值分为果类、蔬菜类、调味香料类、食用色素类、淀粉及蛋白质类、其他类(茶饮类、蜜源类、酒曲类[4]等)等6类。

2.3 集市调查

对威宁县、关岭县、道真县、望谟县等县的民间集市进行调查访问,主要调查对象为餐馆、农贸市场,药市等,对其具体植物开展凭证标本采集。调查访问同样采用“5W+1H法”对摊贩和购买群众进行调查。重点记录植物的采集地点、民族名、汉语当地名、使用部位、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生境特征等信息,以及信息提供者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并与信息提供者合影等。

2.4 标本鉴定及整理

将田野调查及集市调查中采集的凭证标本进行制作,并进行拉丁学名鉴定、整理、分析和编目等。凭证标本存放于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标本室。

3 结果

2011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调研区域内共调查了22个村寨,7个民间集市,访问了56名关键人物,采集、制作了125种植物的凭证标本,其中统计出37科72种药食两用植物,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8种)、蔷薇科Rosaceae(7种)、唇形科 Lamiaceae(6种) 最多。

根据食用类型可以看出,当地少数民族对于果类、蔬菜类的利用较多,其中蔷薇科Rosaceae全部7种植物都是果类利用植物,如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本就有“救荒粮”的美誉,缫丝花(刺梨)Rosaroxburghii、金樱子Rosalaevigata等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已经十分深入[5]。值得注意的是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茅莓Rubusparvifolius、川莓Rubussetchuenensi等悬钩子属Rubus植物资源的调查、应用还不够深入。该属植物的生态恢复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亟需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蔬菜类植物主要种类来源于菊科Asteraceae(6种)、百合科Liliaceae(3种)等,其中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因为分布广泛,辨识和采挖简单,因此应用十分广泛,在很多农贸市场都可以看到,野生采挖破坏也十分严重,而马兰Kalimerisindica、苣荬菜Sonchusarvensis因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等在黔中地区已经作为山野菜资源进行开发[6]。另外应用广泛的植物如蕺菜(鱼腥草)Houttuyniacordata、蕨Pteridiumaquilinum等,其野生资源也十分丰富。

表2 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

表2(续1)

表2(续1)

表2(续2)

注:1.苗族;2.布依族;3.侗族;4.土家族;5.彝族;6.仡佬族;7.水族;8.白族;9.回族;10.瑶族;11其他民族,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多少排序;*描述来自《中华本草》;#描述来自《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13年版)

在蔬菜用植物中,天南星科Araceae的野芋Colocasiaantiquorum十分特殊。在对黔东南地区考察时,当地群众在吃火锅时喜欢将野芋的茎切条处理后,放入汤中煮熟后食用,土名广菜。野芋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全株有毒,其块茎毒性较,生食叶片能引起口腔、舌强烈刺激和烧灼感。不过在长期的实践中,当地群众已经了解到它的毒性,并通过高温蒸煮等去除;采集时间也集中在夏季,这和野芋毒性的季节性变化,即雨季毒性小,旱季毒性大是相对应的。

调味香料用植物是贵州民族地区药食两用植物利用的一大类型[7],尤其是侗族等少数民族。该类植物主要来源于唇形科Lamiaceae(6种)、樟科Lauraceae(2种)等。这两科的植物种类在贵州分布广泛,而且易于取材。调味香料植物增加了食物的味道,能调出当地人喜食的苦味、酸味、涩味及辣味等,从中医理论上讲,调味植物尤其是香料植物通常都具有发散,去秽,醒脾,开窍的作用。根据药用功效来看,民族地区喜食的调味香料植物中,很多就有这种功能,可以调脾胃,温中理气等。不论是食用方面,还是药用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从利用方式上,贵州民族地区对于食物的加工比较简单,很多果类如八月瓜Holboellialatifolia、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直接生食,野菜和调味类食物也是生食或凉拌,或者简单的沸水焯一下即食。虽然大部分药食两用植物的应用都较为简单粗放,但是黔西南布依族人民也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特色的“五色糯米饭”的制作工艺。他们采用不同植物的色素,如密蒙花Buddlejaofficinalis的黄色素、落葵Basellaalba的落葵色素(主要包括甜菜花青素betacyanine和少量的甜菜红苷)等为糯米饭染色,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8]。

4 分析与讨论

贵州民族地区药食两用资源利用的植物种类众多,特色突出。通过调查发现,贵州民族地区的当地群众十分善于从周边环境中取材,或利用为蔬菜,或利用为香料,并有意识的去保护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环境,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循环利用的模式。不过,随着外来生活方式的侵袭,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很多年轻人逐渐失去了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利用植物的相关知识,而且对于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利用情况日趋严重。

药食两用植物的特色是具备一定的药用功效,同样,从中医理论出发,也会产生一定的用药禁忌问题(见表3)。这一点在调查中,当地群众并没有十分明确和清楚的意识。因此,在征集民族地区传统利用知识的时候,也要辨别其中有些知识和利用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并做好宣传,让当地群众能够更好的更安全的利用野生植物,并不断发展传统知识。

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世居民族众多,植物资源丰富,民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地区,文章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十分不够,如针对一些人数较少,但饮食文化独特的民族,如畲族等从未开展过相关调查。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资源种类、分布、传统应用知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表3 贵州民族地区常用药食两用植物禁忌

注:*描述来源于《中华本草》;其余描述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

[1] 裴盛基,龙春林.应用民族植物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72-83.

[2]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维管束植物分类与代码[S].DB52/T820-2013,2013.

[3] 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4]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R].2014.

[5] 赵富伟,姚瑶,秀俊,等.贵州雷公山地区苗族的酒曲植物[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4,36(2):261-266

[6] 谭晓燕,胡红霞,张汝霖.贵阳山野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长江蔬菜,1999(12):9-10

[7] 吕世勇,袁涓文,俞筱押,等.贵州黔东南侗族食用香料植物资源利用调查[J].北方园艺,2015(16):82-86

[8] 任安云,蒲甫,潘仕花,等.黔西南布依族野生食用植物初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3):52-58.

APreliminaryStudyofTraditional&WildMedicinal&EdiblePlantsinMinorityConcentratedRegionofGuizhou

ZHAOHoutao1,2*,SONGPeilang1,2,LILixia1,HANGuoying3,HOUXiaoqi1,2

(1.GuiyangGardenofMedicalResources,Guiyang550002,China;2.GuiyangMuseumofMedicalResources,Guiyang550002,China;3.GuiyangTrainingCentreofScienceandTechnologyCadre,Guiyang550081,China)

Based on the Fourth surve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an ethnobotanic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interview and field work during 2011.5-2015.11,to determine the wild medicine-food plants used by the local people i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Guizhou.A total of 72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37 families were reported as medicine-food plants,with Compositae(8 species),Rosaceae(7 species),Labiatae(6 species)being the most represented families.All of the pla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utilization types,including fruit(23),vegetable(21),spices(12),edible pigment(9),starch and proteins(8),and others(tea,honey,yeast and other,5);or fruit(28 species),leaf(27),stem(12),the root class(6),grasses(6),flowers(3),based on the utilization part.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urvey that wild medicine-food plants are still commonly used for food and medicine especially in diet,whichstill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Guizhou;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medicine-food plants;traditional knowledge;antibacterial activity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6.012

2016-01-12)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No.22060302);贵阳市科技局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资助项目(No.20093047,2010104,2010105)

*

赵厚涛,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开发;E-mail:zhaohoutao1@126.com

猜你喜欢

药食两用贵阳
大连海大两用船建造项目初步设计获批
药食同源 药膳产品成就养生新风潮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晴雨天两用鞋
豆瓣菜的药食同源与水质净化功能应用研究
找朋友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