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复合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的毒效

2016-09-24任怡桐杨绍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粗提物复合物毒素

任怡桐, 杨绍斌

(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复合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的毒效

任怡桐, 杨绍斌

(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目的]探讨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堵孔法测定不同浓度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结果]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均对杨干象具有毒杀作用。施药24 h后,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都有显著毒杀效果,最高浓度时杀虫率分别达81.10%和84.43%,后者的毒杀效果明显优于前者。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在48 h内可达到100%的杀虫率,该复合物对杨干象在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74.669、56.123、45.343、39.115 mg/mL。[结论]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作为一种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对杨干象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杨干象;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微生物杀虫剂;半数致死浓度;毒效

杨干象(CryptorhynchuslapathiL.)隶属鞘翅目象虫科,分布于中国的辽宁、黑龙江、河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以及美国、前苏联、斯洛伐克、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在国内杨干象寄主以甜杨、中东杨、白城杨等为主。杨干象是国家级检疫性蛀干有害生物之一,暴发迅猛极其不易防治。幼虫和卵生长隐蔽,会切断树木的输导组织造成蛀蚀危害,使杨树大量干部枯干或整株死亡[1]。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防治杨干象的研究报道。苗建才等[2]将氧化乐果加工成微胶囊缓释剂对杨干象进行防治。尚海庆等[3]通过研究发现,水剂注射法防治杨干象幼虫的效果最好,涂毒环阻隔法防治杨干象成虫的效果较好。有大量研究表明大型毒蕈对昆虫有毒杀作用,陈琳等[4]发现褐鳞环柄菇对二斑叶螨有较明显的毒杀作用。唐冠忠[5]在幼虫危害期采用毛笔点涂法,成虫期采用阻隔法进行防治,可减轻杨干象危害。许国民等[6]发现在杨干象成虫始化期采取350 mL 2.5%溴氰菊酯加10 kg废机油混合制剂涂毒环阻隔法的防治效果较好[6]。鉴于前人对杨干象和大型毒蕈的研究,笔者对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进行复合,研究其对蛀干害虫杨干象的毒杀效果,旨在寻找一种新的安全有效且环境友好型的杀虫剂。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选取辽宁省康平市二牛所口镇防风林作为试验点,试验树种为北京杨和白杨,2~5年生幼树,平均胸径为8.05 cm。随机抽样调查20株,有虫率达73%。

1.2材料

1.2.1供试昆虫。杨干象在辽宁1 a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进入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木质部钻蛀羽化孔道,并在孔道末端做一椭圆形蛹室,用细木屑封闭孔口并化蛹。成虫在辽宁6月中旬开始羽化。

在试验林中用肉眼观察高1.0~1.5 m有“点状孔”流出树汁液,通常会招引蚂蚁、苍蝇等昆虫吸食树汁。剖开该部位的树皮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出现横向蛀道,间或出现2~3龄幼虫活体[7]。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采样并做好标记。

1.2.2供试大型真菌与植物。试验所用植物与大型真菌于2015年6~8月采于辽宁省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和东陵后山,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刘俊杰教授鉴定并参照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确认[8]。共采集到大型真菌8种,分别是鳞柄白毒鹅膏菌(AmanitavirosaLam.: Fr.)、金粒蜡伞[Hygrophoruschrysodon(Batsch) Fr.]、白黄侧耳[Pleurotuscornucopiae(Paul.:Pers) Rolland]、粉色小菇[Mycenarosea(Bull.) Gramberg]、小白杯伞[Clitocybecandicans(Pers.:Fr.) Kummer.]、褐鳞环柄菇[LepiotahelveolaBres]、絮边蘑菇[Agaricussubfloccosus(Lange)Pilat]、小牛肝菌[Boletinuspaluster(peck) peck]。对8种大型真菌提取物进行筛选预试验,利用提取物对杨干象进行相同浓度下48 h毒杀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鳞柄白毒鹅膏菌提取物对杨干象的灭杀效果最好,所以选用鳞柄白毒鹅膏菌进行复合毒杀试验。

共采集到植物5种,分别是毒芹(CicutavirosaL.)、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甘野菊[Dendranthemaboreale(Makino) Ling]、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对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试验,利用提取物对杨干象进行相同浓度下48 h毒杀试验,结果表明芹乙醇提取物对杨干象的灭杀效果最好,所以选用毒芹进行复合毒杀试验。

1.2.3引诱剂。试验采用菌糠添加甜蜜素作为引诱剂。菌糠因所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组成成分,试验选择食用菌杏鲍菇菌糠作为引诱剂。菌糠由辽宁省沈阳菌蕈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选择无霉无虫的洁净菌筒进行干燥粉碎,过20目筛,并喷洒适量甜蜜素进行充分拌和,制成引诱剂备用。

1.3方法

1.3.1提取物的制备。将毒芹全草剪切后放入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用中草药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将粉状物与95%乙醇按质量比1∶4混合装入溶剂瓶。在振荡培养箱内振荡提取96 h后用真空泵抽滤,滤液经旋转蒸发仪蒸发后鼓风干燥至恒重,制得毒芹粗提物A备用。

将鳞柄白毒鹅膏菌的子实体进行固体PDA培养基扩繁培养,分离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在培养约7 d后进行超声波细胞破碎,对破碎后的发酵液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旋转蒸发浓缩得到浓缩液。将浓缩液放入蒸发皿中置于干燥箱内干燥至恒重,制得鳞柄白毒鹅膏菌粗提物B备用。

1.3.2药泥的制备。将配制好的毒芹粗提物A和鳞柄白毒鹅膏菌粗提物B分别与引诱剂充分拌合,制成含水量60%~65%的A药泥和B药泥。试验前6 h将A药泥和B药泥分别制作完成,置于10 ℃以下密封保存备用。

1.3.3毒杀试验。

1.3.3.1毒芹粗提物A药泥对杨干象幼虫的毒杀试验。设5个浓度处理组:1.4、2.1、2.8、3.5、4.2 mg/mL。采用堵孔法:先向A药泥中加入0.5 mL 95%乙醇使其溶解,再用蒸馏水稀释搅拌成泥状,然后在已标记的树木上寻找蛀道,用试验药泥填满蛀道并用宽薄膜封缠,防止药泥干燥脱落。同一浓度药泥采用30头幼虫进行试验,挂签做好标记。杀虫效果检验方法采用观察幼虫情况,以虫体不蠕动、变瘪、呈黄褐色判定死亡。

1.3.3.2鳞柄白毒鹅膏菌粗提物B药泥对杨干象幼虫的毒杀试验。设5个处理组14.0、28.0、42.0、56.0、70.0 mg/mL)。试验步骤与毒芹粗提物A相同。

1.3.3.3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复合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幼虫的毒杀试验。用毒芹粗提物A药泥与鳞柄白毒鹅膏菌粗提物B药泥按100∶1混合,设5个处理组:14.0、28.0、42.0、56.0、70.0 mg/mL)。设置蒸馏水作为对照组。

试验时间在5月13~25日进行3次重复试验,平均环境温度为(25±3)℃,湿度为50%±10%,光暗周期13/11 h。药后12、24、48、72 h分别观察11棵标记树木孔洞中的杨干象死亡情况,计算校正死亡率。

1.4数据处理应用SPSS 19.0软件分别计算毒芹和鳞柄白毒鹅膏菌的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的致死浓度(LC50)和回归方程。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死亡率=毒杀致死虫数/试验前总虫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的灭杀效果由表1可知,在相同浓度梯度下杨干象死亡数量随着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提取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作用时间延长而增长。在相同时间范围内杨干象死亡数量随着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提取物及二者混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在相同条件下,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提取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的灭杀效果不同,说明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提取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的灭杀作用有差异。

表1 不同浓度的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的灭杀效果

2.2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的毒力分析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毒素粗提物和二者复合物对杨干象12、24、48、72 h毒力,发现3种试剂的毒力方程均能用线性回归方程表达(表2),表明在同一时间段内,试虫死亡率与试剂浓度呈正相关。

鳞柄白毒鹅膏菌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12、24、48、72 h的LC50分别是106.720、72.525、56.008、44.089 mg/mL。毒芹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12、24、48、72 h的LC50分别是84.877、71.219、57.628、43.350 mg/mL。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复合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12、24、48、72 h的LC50分别是74.669、56.123、45.343、39.115 mg/mL。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毒素粗提物以及二者毒素粗提物复合物对杨干象的LC50呈下降趋势,而在相同时间段内,二者毒素粗提物复合物对杨干象的LC50均最小,说明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二者毒素粗提物复合物毒性最大。

表2毒芹、鳞柄白毒鹅膏菌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混合物对杨干象的LC50

Table 2Detection results ofLC50of toxin crude extracts ofA.virosaandC.virosand the composite of the two onC.lapathi

时间Time∥h鳞柄白毒鹅膏菌A.virosa回归方程RegressionequationR2LC50mg/mL毒芹C.viros回归方程RegressionequationR2LC50mg/mL二者复合物Compositeofthetwo回归方程RegressionequationR2LC50mg/mL12y=0.006x-0.1730.764106.720y=0.009x-0.2490.72984.877y=0.011x-0.4190.76474.66924y=0.009x-0.2450.80772.525y=0.010x-0.2570.77871.219y=0.014x-0.4160.83856.12348y=0.011x-0.1950.92056.008y=0.012x-0.2460.87557.628y=0.014x-0.3430.80245.34372y=0.012x-0.1280.92944.089y=0.012x-0.1450.94743.350y=0.014x-0.2640.80339.115

3 结论与讨论

对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毒素粗提物和二者复合物对杨干象12、24、48、72 h的毒力进行研究,试验所用毒素粗提物复合物是质量比为100∶1的鳞柄白毒鹅膏菌与毒芹提取物,70 mg/mL的复合药剂48 h即可达到100%的杀虫率。其中,鳞柄白毒鹅膏菌与毒芹提取物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最好,对杨干象在12、24、48、72 h的LC50分别是74.669、56.123、45.343、39.115 mg/mL,复合物用量越大,杀虫效果越好。

利用毒芹和鳞柄白毒鹅膏菌的毒素粗提物复合物对杨干象进行毒杀试验,可以寻找更好的生物源杀虫剂配方,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微生物源杀虫剂可以通过大规模扩繁得到,制作成本较低。微生物源杀虫剂属于低毒杀虫剂,对人畜及环境的影响小,可在城市周边大范围使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杨干象为全世界普遍且对树木危害较大的有害昆虫,对其进行生物源杀虫剂研究,旨在寻找一种新的安全有效且环境友好型的杀虫剂。在后续试验中,需要对该试验所采用的大型真菌和植物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1] 吴香.杨树柱干害虫杨干象的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7):53.

[2] 苗建才,迟德富,李清宇,等.氧乐果微胶囊剂的制备及防治杨干象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4):35-42.

[3] 尚海庆,王振.不同施药方法防治杨干象效果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7557-17558.

[4] 陈琳,崔阳,杨绍斌.褐鳞环柄菇毒素粗提物对二斑叶螨的毒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22):71-72.

[5] 唐冠忠.杨干象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5(2):1-3.

[6] 许国民,王树国,贾喜棉.杨干象几种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J].河北林果研究,2009(1):57-60.

[7] 林国玉,杜国兴.浅谈杨干象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72.

[8]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Toxic Effects of Composite Toxin Crude Extracts ofAmanitavirosaandCicutavirosaL. onCryptorhynchuslapathiL.

REN Yi-tong, YANG Shao-b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44)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oxic effects of composite toxin crude extracts ofAmanitavirosaandCicutavirosaL. onCryptorhynchuslapathiL., and to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crobial pesticide. [Method] We detected the toxic effects of toxin crude extracts ofA.virosaandC.virosand the composite of the two onC.lapathi. [Result] Crude extracts ofA.virosaandC.virosand the composite of the two had toxic effects onC.lapathi. After administration for 24 h, crude extracts ofA.virosaandC.viroshad significant toxic effects onC.lapathi. The killing rates reached 81.10% and 84.43%, respectively,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The toxic effects of the latter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former. Composite of the two reached 100% killing rate within 48 h. Semi-lethal concentrations (LC50) at 12, 24, 48 and 72 h were 74.669, 56.123, 45.343 and 39.115 mg/m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osite of the crude extracts ofA.virosaandC.viroshas significant control effects onC.lapathias a kind of compound microbial pesticide.

CryptorhynchuslapathiL.;Amanitavirosa;CicutavirosaL.; Microbial pesticide; Semi-lethal concentration; Toxicity test

辽宁省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3-261-9-00)。

任怡桐(1990-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资源与利用。

2016-04-13

S 763.38

A

0517-6611(2016)18-150-02

猜你喜欢

粗提物复合物毒素
牛蒡根皮多酚、多糖粗提物对海兰褐壳蛋鸡产蛋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痛风散粗提物镇痛实验研究
植物粗提物可作为防治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绿色药剂
What Makes You Tired
BeXY、MgXY(X、Y=F、Cl、Br)与ClF3和ClOF3形成复合物的理论研究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的形成规律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