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数学思想优化‘植树问题’的教学

2016-09-24薛丽香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优化教学

薛丽香

摘 要:新科标的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笔者以植树问题两端都栽为例,说说笔者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20-01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的价值。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思想,笔者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引入课题,如: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请伸出右手,大家看到了数字几?(5)

师:“5”表示5个什么?(5个手指)

师:谁还能看到不同的数字?(还有4!)

师:“4”又表示4个什么呢?(表示4个空)这些空在数学上有名字,我们把它们叫做“间隔”。

师: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大家思考一下,4个手指之间呢?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反之,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把手指换成小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引入课题,让学生理解“间隔”这个数学概念,化难为易,引发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化繁为简”化归思想学习做好铺垫。

二、经历知识产生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化归思想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知识结构很好的内化、重组和建沟。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如:

师:我们来摆摆看,假设从这边到那边墙壁100米,把一只手伸直看作5米,把前面这几位同学看作小树,我一边摆,你们一边说:“每隔5米栽一棵,好不好。”

生:好。

师:先摆起点。

生:每5米摆一棵。

师:照这样一棵一棵摆下去……很浪费时间?而且也不方便。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一般把它缩短一点来研究比较好,多少米来研究比较合适呢?你来说.(你呢?)

生2:50米

生3:20米……

师:对,我们可以把100米缩短为10米、15米、20米等来研究比较方便;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着“化繁为简”的化归思想

三、在合作交流中,渗透多种思想融合贯通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中做数学,用画图、猜想、观察、实验、验证等手段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规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加以总结与提升,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学科知识。如:探究表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合作探究指导:画一条20厘米长的线段看作小路,每5厘米画一棵数,(两端要栽)将小树画在线段上或用点代替。)

1、同桌合作,先画线段图,在完成探究表格。

2、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

探究表中,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数据不同,分别是10米、15米、20米。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因为一个规律的得出,需要通过大量的事例证明。在请学生展示作品时,要让学生说说画法和发现。

四、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强化建摸思想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知识的现实原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联系实际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挖掘出来,让数学回归生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学以致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如:

1、基础题。填空(两端都栽)

7个间隔种( )棵数;20个间隔种( )棵数;9棵数之间有( )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 )个间隔

2、能力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这道题是把例1中“一边”植树改变为“两边”植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3、提升题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通过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如:基础题、能力题、提升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的有利手段。

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丰富他们的经验,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他们在探索、在反思、在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优化教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