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医学科(ICU)护士职业倦怠的质性研究

2016-09-24宿艳琴刘春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倦怠感人格化医学科

宿艳琴 智 慧 刘春旭

河南省胸科医院 郑州 450008



重症医学科(ICU)护士职业倦怠的质性研究

宿艳琴智慧刘春旭

河南省胸科医院郑州450008

目的针对重症医学科(ICU)护士职业倦怠发生原因进行剖析与探讨逐渐提高 ICU 护士的职业认知水平,护士工作满意度,减轻职场压力对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医院 ICU 护理事业的良性发展。方法使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郑州市五家三甲医院213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18.20±6.71)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19.12±5.81)分,均属于中度倦怠;个人成绩感得分为(30.36±5.48)分,属于高度倦怠。结论ICU护士职业倦怠非常严重,应该重视并降低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不断促进医院 ICU 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质性研究

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造成护士工作压力较大,是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比较高的科室,王树珍等[1]对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护士的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现象,护士职业倦怠程度因工作科室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美国的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1974 年首先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即人从事紧张、持续、繁忙的工作而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对工作的冷淡、甚至厌恶心理。目前普遍认为是个体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出现的一种不良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连锁反应,主要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低人成就感[2]。代亚丽等[3]相关研究, ICU 护士整体职业倦怠检出率高达 87.2%63%护士出现情感耗竭与去人格化。因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主要救治急、危重症病人,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ICU护士的职业状态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所以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非常必要。该研究是在了解 ICU 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目的是为预防和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提供科学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抽取郑州市五家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为调查对象。选取标准:(1)具有护士执业证书;(2)年满18周岁及以上。

1.2调查工具

1.2.1基本情况调查表:包含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受聘形式、婚姻等共七个方面的内容。

1.2.2职业倦怠感量表(MBI):采用的是国内学者根据Maslach 职业倦怠量表修订演变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总共有16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有0~6分的7级评分标准,信度和效度均较高,量表同质信度(0.79~0.88)[4]。量表包含三个维度:①情绪衰竭,研究评价工作压力大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与心理状态,共5个条目,总分0~30分,0分为无职业倦怠,1~15分为低度倦怠,16~25分为中度倦怠,>25分为高度倦怠。②去人格化,考核评价压力大引起的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感受,共5个条目,总分0~30分,0分为无职业倦怠,1~15分为低度倦怠,16~25分为中度倦怠,>25者高度倦怠。③个人成就感,主要评价因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对自己工作的态度,共6个条目,总分0~36分,0分为无职业倦怠,1~18分为低度倦怠,19~30分为中度倦怠,>30分为高度倦怠[5]。

1.3调查方法在医院ICU科内日常会议时集中发放回收调查问卷,由调查者现场告知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指导语。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由ICU护士根据自身情况真实完成,填完后问卷现场收回。

2 结果

ICU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18.20±6.71)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19.12±5.81)分,处于中度倦怠水平;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30.36±5.48)分,属于高度倦怠。护士层面三个维度中,54.26%的ICU护士个人成就感处于高度倦怠状态;38.6%的ICU护士情绪衰竭严重,处于高度倦怠状态;去人格化维度中27.2%的ICU护士去人格化较严重,处于高度倦怠状态,具体见表1。

表1 213名ICU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倦怠程度 [n(%)]

3 讨论

3.1ICU护士职业倦怠原因(1)ICU工作环境特殊,病人由护士全权负责,如果护理稍有不慎未与病人家属及时沟通或进行解释,使病人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误解向护士发泄护士得不到应有的信任与尊重,对护理行业产生质疑。(2)ICU病人多为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复杂护理内容较多护士工作量非常大时间分配欠合理,连续倒班,工作时间长,护理专业人才缺乏,床护比配备不够,与标准水平的床护比1:2~5相差较大[7],致使护士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身心非常疲惫而医院待遇又未能得到相应补偿[8]。(3)ICU护士长期面临濒死病人的挣扎,看到疾病面前生命的脆弱心理受到情感冲击严重。(4)护士社会地位低,医院为ICU护士提供临床进修、晋升机会较少,职业前景渺茫自我价值得不到进一步提升,个人挫败感较高,成就感低落。(5)护士自身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平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去人格化明显[9]。(6)护理工作者以女性较多,她们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角色[10],不仅要完成护士角色,还要承担教育、管理、咨询、陪护等多种角色。在工作上她们要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在家庭中她们还要承担妻子、母亲、女儿等各种角色。ICU护士具有多重角色,不仅要面对护理发展新的挑战,还要面对高难度的技术与理论要求,经常面对新的伦理道德冲突与困扰,护士必须利用大量业余时间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更多新知识与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11],这些也常导致其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该研究发现ICU护士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处于中度倦怠水平,去人格化也处于中度倦怠水平。因ICU特殊性在于收治的多为急、危重症病人,科室实行的封闭式管理,患者无陪护。ICU护士是病人治疗的执行者还是病人生活的照顾者和守护者[6]。科室护士实行12 h工作制,从而决定了ICU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夜班多,频繁夜班扰乱了护士正常的生物钟,所以护士精神状态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心易倦怠。

3.2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3.2.1重视:首先医院领导与护理管理者要提高重视度,重新评估其岗位价值,对ICU护理人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是缓解护士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管理者要端正重医生轻护士的思想,充分肯定护士的重要作用。分管院长及护理部要全面理解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殊性,不定期进行行政查房,解决护理中的工作难题。根据ICU的护理工作量、床位使用率、周转率,正确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切实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12]。

3.2.2福利:逐步提高ICU护士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充分体现ICU护士的工作价值,应给予绩效系数倾斜等激励因素,提高夜班费、射线补贴等,用经济杠杆调动护士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让护士用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不断降低职业倦怠感。

3.2.3培养:重视护士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是减少应激,预防职业疲劳非常有效、积极的应对模式[13]。培育自我的减压能力与方法,积极参与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抵抗压力的疏导途径,强化自我调节力度,ICU护理人员应该选择比较乐观的应对技巧以健康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逐步减轻职业倦怠感。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职业性倦怠感水平较高,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降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倦怠感。帮助支持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应对技巧,科学有效的缓解自身内外压力,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中问题,以减轻ICU护士的各种职业倦怠的程度,使护士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1]王树珍,赵琦,李曙光,等.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9A):2 292-2 293.

[2]陆正芸.ICU护士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9):3 228-3 229.

[3]代亚,吴静.新疆急诊和ICU护士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9A):4-7.

[4]余华.工作疲溃感问卷在我国护理人员中的测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24):50-52.

[5]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07-218.

[6]赵燕.对护士职业压力的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2010,10(6):28.

[7]裴华莲,王梅新.新疆地区二级及以上医院重症监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9,24(20):64-65.

[8]席明霞,卿利敏,李丹,等.长沙市临床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77-79.

[9]余菊芬,马智群.乐山市临床护士职业倦怠与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110-113.

[10]刘克梅.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94-95.

[11]冯美连,张林秀.护士是多元化角色承担者[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1,40(12):1 255-1 256.

[12]廖常菊,温晓平,杨明全,等.应用护理活动量表对不同医院ICU护理工作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0C):2 846-2 847.

[13]郭华,施莉琼.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J].上海护理,2 004,4(2):10-12.

(收稿2016-03-11)

R473

B

1673-5110(2016)17-0138-02

猜你喜欢

倦怠感人格化医学科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自我调节及破解策略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