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叉神经痛外周支阻滞治疗疗效观察

2016-09-24胡湘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胡湘玉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疼痛科 濮阳 457000



三叉神经痛外周支阻滞治疗疗效观察

胡湘玉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濮阳457000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48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4例运用外周支神经阻滞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74例运用传统药物疗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跟踪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体效果和病情复发率,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运用睡眠质量(Q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24%(6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03%(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和Q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外周支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镇痛效果可靠且疗效持久,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外周支;神经阻滞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指分布在面部三叉神经区域内的剧烈疼痛,发病骤发骤停,中老年人发病率高,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疼痛性疾病[1-2]。临床药物多以卡马西平作为首选药物,但卡马西平具有很高的不良反应率,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3]。本文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旨在找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治疗方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74例,男31例,女43例;年龄41~73(61.78±6.85)岁;病程2个月~13 a,平均(25.36±3.54)个月;疼痛部位:Ⅰ支19例,Ⅱ支32例,Ⅲ支23例。对照组74例,男29例,女45例;年龄42~71(62.15±7.02)岁;病程2个月~12 a,平均(24.63±4.78)个月;疼痛部位:Ⅰ支20例,Ⅱ支28例,Ⅲ支2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关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为三叉神经痛确诊病例,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合并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QS评分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运用外周支神经阻滞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准备无菌穿刺包、2%利多卡因、无水酒精、建立静脉通道并停用当天镇痛药。①Ⅰ、Ⅱ支三叉神经疼痛采用CT引导眶上、下阻滞治疗:患者呈仰卧位,将头部适当固定在CT头架上,对责任神经所处的眶上、眶下区域进行2 mm层厚进行冠状位平扫,找出孔外皮肤对应点,经再次扫描确认后,注入0.5 mL含造影剂的2%利多卡因(造影剂含量0.1 mL/mL),观察所注局麻药覆盖神经孔5 min后,注入0.5 mL无水酒精,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观察镇痛效果并跟踪随访6个月。②Ⅲ支三叉神经痛采用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和颊神经、舌神经阻滞术:a下牙槽神经阻滞术:患者呈仰卧位,头向后仰,使下牙咬合面与地面平行,在侧前磨牙区牙咬合面上1 cm处,与中线呈45o角平行进针,以颊脂垫尖为进针点,当进针深度2.5 cm左右触及到下颌升支内侧下颌孔上方的下颌神经沟骨面时注射药液;b颊神经、舌神经阻滞术:患者体位及进针点同上,进针深度1.5 cm时注射药液行颊神经阻滞术,进针深度2 cm时注射药液行舌神经阻滞术,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并跟踪随访6个月。

1.2.2对照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药物治疗:口服卡马西平片(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464)起始剂量200 mg/d,峰值用量800 mg/d,4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跟踪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1)疼痛观察指标:根据中华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治疗前后疼痛模拟评分,运用评分尺0~10刻度值进行视觉模拟,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0分为无痛,1~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严重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2)治疗效果评价:根据VA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无效为症状未缓解或轻微缓解,VAS下降<50%;有效为症状中度缓解,VAS下降≥50%;显效为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VAS下降≥75%;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VAS和Q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VAS、Q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4周后,VAS、Q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QS评分比较

2.22组治疗效果比较跟踪随访6个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24%(6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03%(5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6个月后2组治疗效果比较 [n(%)]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然后自行缓解的一种疾病[4],发病机制不明确,医学研究认为,此病与微血管压迫、自身免疫与病原菌感染有关,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目前,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有药物保守治疗、外周支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其中神经阻滞疗法使用无水酒精局部封闭,能够快速使被阻滞神经细胞脱水、变性,从而阻断神经组织传导功能,达到长久性的镇痛效果,操作简便,无创、不良反应率少,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案[6-7]。结合本研究,作者运用药物疗法和外周支神经阻滞疗法对选取患者进行对比治疗,药物选用三叉神经痛首选治疗药物卡马西平,此药作用于网状结构至丘脑系统,可降低三叉神经脊髓核内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对三叉神经痛有确切疗效,但卡马西平可产生持续性白细胞减少,致使血液毒性,并有嗜睡、头晕、过敏、乏力、走路不稳和震颤等严重不良反应,进而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无法坚持长期服药,停药后极易复发[8-9]。外周支神经阻滞有效避免了这一因素,在CT指引下对Ⅰ、Ⅱ支疼痛患者,经由眶上孔或眶下孔行三叉神经外周支阻滞,Ⅲ支疼痛患者行下牙槽神经、颊神经、舌神经阻滞,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安全性[10]。

综上所述,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外周支阻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1]李升,徐志辉,杨明华.三叉神经痛药物封闭治疗的系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19-122.

[2]任维华,李伟华,张强.奥卡西平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30-32.

[3]王碧.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2):159-161.

[4]曲超,万应彪,阎妍,等.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60-62.

[5]秦泗佳,王福.经典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85-88.

[6]茅利玉,黄冰,孙磊,等.CT 引导下眶上、下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Ⅰ、Ⅱ支疼痛[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6):520-521.

[7]郑闱颖,蔡琪,沈和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用卡马西平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120-121.

[8]王瑞松.三叉神经痛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1 581-1 582.

[9]李伟,胡红梅,秦翠,等.阿霉素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 940-4 941.

[10]刘松涛,尹林玉,刘思宇.三叉神经痛治疗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6):504-506.

(收稿2015-09-17)

R743.33

B

1673-5110(2016)17-0090-03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结晶工艺研究
治疗药物监测在抢救卡马西平中毒患者中的应用Δ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
临床药师对卡马西平中毒患儿解救用药的分析与监护Δ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