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2016-09-24叶泽驹陈桂增谭凤娟杨彬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侧脑室脑室神经外科

叶泽驹 陈桂增 谭凤娟 杨彬源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东莞 523000



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叶泽驹陈桂增谭凤娟杨彬源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东莞523000

目的探析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8—2015-06收治5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传统脑室穿刺,观察组于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穿刺,比较2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前及术后4周AD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术前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具有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安全性高等优点,效果满意,具有广阔临床应用空间。

神经内镜;脑室出血;血肿;穿刺

脑室出血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其中继发性更为常见,致病原因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等[1]。脑室出血属于神经系统急症,起病急、病情重,因此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早期确诊并予以有效治疗为保证预后关键[2]。本文以我院2014-08—2015-06收治5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例,对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脑血管病中脑室出血诊断标准[3];②经头颅CT确诊;③入院时GCS评分在3~12分;④中线移位不超过5 mm,总出血量不超过30 mL;⑤年龄≤75岁;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脑干疾病者;②心肺功能不全者;③瘤卒中所引起血肿;④凝血功能障碍者;⑤无自助呼吸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

1.1.3分组资料:选取我院2014-08—2015-06收治5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4:11,年龄48~71岁,平均(56.6±8.7)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7 h,平均(4.1±1.3)h。血肿量13~26 mL,平均(20.1±2.4)mL。对照组男女比例13:12,年龄50~70岁,平均(56.8±8.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在3~8 h,平均(4.3±1.4)h。血肿量在14~28 mL,平均(20.0±2.2)mL。2组年龄、性别、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量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传统脑室穿刺: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为冠状缝前1~3 cm、中线旁2.5 cm,常规切皮、颅骨钻孔,两侧骨窗深度1.5 cm左右,由穿刺点向两侧外耳孔假想连线方向穿刺,双侧侧脑室外放置引流管,术中冲洗引流管后将积血清除。

1.2.2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穿刺: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同对照组,常规切皮、颅骨钻孔。非出血侧骨窗为1.5 cm,出血侧约3 cm。由穿刺点向两侧外耳孔假想连线方向穿刺,双侧侧脑室外放置引流管。神经内镜由两侧置入,将脑室血肿吸除,尤其是三脑室及室间孔,确保脑脊液循环畅通,不要求完全吸除出血侧脑室血肿以防大出血情况,冲水、压迫予以止血,必要时可采取电凝措施,术后内镜下侧脑室常规引流。2组术后第1天行颅脑CTY常规复查,注入适量尿激酶、结合实际情况拔除引流管。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1)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2)引流管留置时间。(3)术前及术后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具体应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4]进行评价,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2个部分,总分64分,<16分为正常,分数越高,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颅内感染与脑积水。

2 结果

2.1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组术前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脑室出血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脑室钻孔外引流、腰椎穿刺、尿激酶注入等,但血肿清除效果并不佳,且存在引流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5],病死率居高不下。神经内镜为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可利用自身优势最大限度消除出血对大脑所造成负面影响[6],再次出血机会也得以降低。

本研究将传统脑室穿刺(对照组)及神经内镜下穿刺(观察组)的手术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获得更大幅度减少,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具有明显优势。传统脑室穿刺技术已较为成熟,止血效果可靠、血肿清除效果佳,但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导致手术效果受到影响,对于老年及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等类型患者,有较大手术风险[7-8]。此外,血肿抽吸盲目性较大,引流管的放置全凭术者经验,放置位置的深浅对术后恢复影响大。若头端位置不在血肿腔内,则难以获得理想引流效果,需要通过多次注入尿激酶的方式促进引流,颅内感染几率因此增加[9-10]。若不慎损伤大血管,则会导致严重后果[11]。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之所以可强化手术效果、改善预后,在于其具有如下优点[12-13]:(1)可有效解决急性脑积水问题,颅内压得以降低;(2)在避免大出血前提下最大限度将血肿清除,脑干、三脑室壁所受压迫情况得以迅速解除;(3)对于血肿位置为脑中央区者,神经内镜的应用可发挥放大作用,为手术操作提供更清晰术野,因此对周围组织所造成损伤明显更轻;(4)引流管放置位置更精确。即是说,神经内镜下穿刺可避免损伤周围组织,通过调整神经内镜方向与角度的调节彻底清除死角的血肿[14-15],因此血肿清除效果明显更佳,安全性高,对引流管放置深度的把握还可进一步强化引流效果,另外,神经内镜脑室穿刺属于显微技术,其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微创技术的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16],弥补了传统脑室穿刺手术的不足,血肿清除效果更佳,将会成为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必然发展趋势,临床价值高,同时也值得开展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以进一步强化手术疗效。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具有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安全性高等优点,应用效果理想,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1]王阳,高俊红,张大鹏,等.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及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7):1 338-1 340.

[2]关峰,胡志强,黄辉,等.脑室系统感染的神经内镜诊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4):377-380.

[3]李庆国,周煜,韩彤,等.神经内镜造瘘术治疗小儿鞍上池蛛网膜囊肿(附15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714-717.

[4]常魏,唐太昆,邱学才,等.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分流术后裂隙脑室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7-339.

[5]刘德华,邹连生,高志强,等.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3例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1):3 168-3 169.

[6]陈红武,薛乔,彭玉平,等.脑室镜下手术治疗早产儿重度梗阻性脑积水[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8):635-637.

[7]胡志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积水的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7):289-290.

[8]毛贝贝,胡志强,黄辉,等.脑室内肿瘤合并脑积水的神经内镜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7):310-313.

[9]董建平,罗志伟,顾伟红,等.神经内镜与传统钻孔手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3):265-266.

[10]吴春富,陆华,徐杰,等.神经内镜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3):143-144.

[11]李经辉,孙涛,王飞,等.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7):298-300.

[12]李万军,刘擎国,刘明媚,等.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脑室出血[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5):47-48.

[13]游涛,谭兴萍,胡稻,等.神经内镜辅助超早期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1):34.

[14]张静,王莺,程娇,等.支撑通道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手术配合[J].广东医学,2014,20(9):1 458-1 459;1 460.

[15]黄毅,陈晓雷,黄建荣,等.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6(10):108-109.

[16]王刚,田力学,张洪兵,等.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3,35(11):917-920.

(收稿2015-08-17)

2014年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东科[2014]104号-197

R743.34

A

1673-5110(2016)17-0053-03

猜你喜欢

侧脑室脑室神经外科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不对称妊娠结局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孤立性第四脑室1例并文献复习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