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

2016-09-24杨松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语文能力高中语文

杨松

摘 要:随着新课程及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应用了“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展开探讨,以期能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4-01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完全分割开来,甚至把阅读和写作这两种教学变成毫不相干的两码事。这种教学观念对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怎样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若将阅读看成是吸收,那么写作就是倾吐。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吸收”更充分、灵活,“倾吐”更自然、多彩。

“读写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对学生在读写活动中的自主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能力意识和问题意识进行强化。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让学生对“等、靠、要”的思想进行转化,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用心品读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典籍,鉴赏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和幸福,感受到情涌笔端、一吐为快的满足。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呢?

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预设性读写

根据课题与自读提示,教师在新授课之前,不妨以“如果让我写作此文”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预测,大胆设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设想走入作者所创造的文章空间。这种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地激发,促进其由“被动读”变为“主动读”,将单一的“读”转变为综合的“读写”。如在教学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之前,我指导学生设想一下如果让我写《故乡的秋》这篇文章,我会如何写: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立意构思。经过一番揣摩之后,再对这篇文章进行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一个预设的写作框架,然后在学习中,就可以对比参考,取长补短,不断进步。长期坚持,必定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续写性读写

对于戏剧、小说这类具有“戏剧性”的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合理演绎,顺着原文的情节、冲突及人物性格等进行续写。这种续写,既是在把握和求索作品的主旨和风格,也是在对作品开展全新的二次创作,这就突破了读写的界限,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在二次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如在教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结尾意味深长,言犹未尽,教师可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对文章情节进行一段续写,这样能帮助学生构建缜密的逻辑思维形象。看看谁写得最有创意,又与小说的中心意思相契合,每学习一篇文章,教师都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适当的仿写练习,长期坚持,将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向性读写

名言警句往往都是“语言的精粹,思想的精华”。教师可适时激励学生对“名言警句”发出挑战,以斗士的勇气反其道而行之,列出“熟不一定生巧”、“坚持未必胜利”、“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题目让学生激扬文字,突破思维定势,从常规的反面切入,或从人们淡忘或遗忘的角度切入,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的文章熠熠生辉,见解独特新颖。

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体验性读写

体验性读写,要求教师和学生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对文意进行诠释和补充,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尤其是生活类散文的读写,“体验”一法更为关键。《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品,归有光的散文大部分写的都是身边琐事,但他对细节描写进行了恰当的运用,给生活小事和平常场景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使他的文章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作文时总觉得无事可写的情形,确定“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深沉情感的技巧”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读语段,透过生活细节感受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渗透的对亲人的思念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布置以“我的母亲”为主题,仿《项脊轩志》写一篇文章的作业,让学生对亲人的爱进行感受、体验和回味。

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生成性读写

读书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体验性读写是以生活对文章进行参悟,而生成性读写则是因文章而触发感慨,所以生成性读写的读写要领为“出得来”。在教学完苏轼的《赤壁赋》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道这样的写作题目:一位哲人曾说,“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的明媚与灿烂;拒绝阴影,只会是阴天,不会有阳光。”请围绕“阳光与阴影”这一话题,以苏轼为素材,写一段话。在经历了这样的读写练习后,学生不仅收获了作文素材的积累,还在积极面对困境方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性读写

在教学“一题多作”或背景和主旨有关联的课文时,教师可选择一定的“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自行探究。可中外参证、古今参证、同题异体参证等。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可将其子苏辙及清人李桢的同题文章放到一起阅读,甚至还可以以贾谊的《过秦论》为“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领会,也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答案了。

语文课堂上的读写结合有时尽管只是课堂的一个小环节,但它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对学生的理解加以深化,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可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探索和实践。相信随着学生读写习惯的养成及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的读写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也会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甘夫春.葫芦 瓢 写作能力——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浅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3):95.

[2] 周靖云.“读写一体”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1):55-56.

猜你喜欢

读写一体化语文能力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输出驱动假设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