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分析我国现行高考制度

2016-09-24董云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考试分数高考制度异化

董云

摘 要: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涉国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高考制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这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异化劳动理论;高考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69-0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四种异化现象,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导致高考功能的异化,即高考从选拔人才的手段异化为摧残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工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学生能力与考试分数相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它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

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者,它们的劳动产品即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在高考制度条件下具体化为考试所得到的分数。我国目前实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必然导致了片面追求考试高分的应试教育。该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而不注重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备战”高考期间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生成天泡在题海里,有如“考试机器”,学校类似于“高考军营”或“高考工厂”,片面追求升学率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2]在高考制度条件下的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评价标准的片面化,考试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能力,筛选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这种考试分数只是对学生智育水平的片面反映,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必然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整体真实水平。这说明了考试分数与学生能力之间相异化,考分作为不依赖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同学生相对立。这种对立表现为学生被分数的奴役,成为考试的机器,唯分数是从。这种片面的追求考试高分的高考制度,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的越多,被固定的思维模式禁锢得就越严重,他们内心的创新思想就越贫乏。考试分数的增值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分,不仅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帮助,反而成了他们的禁锢,成了阻碍他们能力发展的枷锁。

二、教育考试内容单一化,导致学生本身与学习行为相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方面是,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1]

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他们在一种被压迫的状态下学习。统一的考试科目迫使许多考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不得不放弃发展自己的特长。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学习行为作为脑力劳动的一种形式,不是一种自愿的兴趣,不是一种为了提升自身能力而进行的自觉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自由地发展自己。这种仅仅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并不能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个方面的能力。学生大多把学习看成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并不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学习以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这说明了学生本身与学习行为产生了异化。

三、教育主体二元对立化,导致学生与学生、教师相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第四个方面是,劳动中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1]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3]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我国高考制度把高考成绩作为选拨学生的主要标准,同时学校也把学生成绩的优差当作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教师仅仅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态度冷淡,甚至是以过激的方式责骂、体罚学生,这必然会使有些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明显会导致一种缺少理想追求、缺少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信任教师,老师对待学生不真诚。他们双方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歪曲的关系。

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其最终目的应是使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针对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以消除异化现象,达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刘海峰.高考改革需要顶层设计[N],光明日报,2013-11-6.

[3] 马晓微.从异地高考改革出发,抵达教育公平[J].教育观察,2013,2(19):1-5.

猜你喜欢

考试分数高考制度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考试分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交白卷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准备好了吗?
高考制度必须实行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