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

2016-09-24吕红英王春霞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

吕红英+王春霞

摘 要: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小学数学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文以小学数学“运算律”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在课后自己进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运算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6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当中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的使用这些方法,提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学生的感受作为教育中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质量,要对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方法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是一种挑战,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改变课堂主体的思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上课之前,理清自己的思路。当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教学任务作为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却没有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要怎么学[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数学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情感与价值观方法,需要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并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

二、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学习数学方法、类型习题解答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就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

以“运算律”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现一些数字,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有一些数字小朋友走散了,你们能帮他们找一找自己的朋友吗?”等话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下数字,如:

请用直线连一连,并说说你的理由。

72—28 56—44 178—22 246—54 125—8 25—4 35—2

教师可以在小学生讨论纷纷的之后,通过“想一想,这些好朋友我们在什么时候,常常碰见?”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并通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等话语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确保学生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来,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的有效辅助下,能够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课堂学习体验,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学会使用自主探究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适当营造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教学的过程离不开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采用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4]。过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会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表演,单纯的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现今自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最后能够自己对错误进行总结进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例题来实现这一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授“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营造出一种情景,要参加运动会没有一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班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件上衣是39元,一条裤子是60元。”等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此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全班46名同学每一个人买一套需要多少钱?或者以上两个问题时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那么学生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解答。全班46名同学都买的算法为:(39+60)×46,利用(a+b)×c=a×c+b×c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公式得出39×46+60×46也能够计算出来,这样同学还可以进行推导得出,(a-b)×c=a×c-b×c。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针对第二个问题班级10件上衣比10件裤子便宜多少?很多同学不认真审题就会出现10×39-10×60的情况,但是这时小学一年级还没有涉及到负数的概念,教师在这时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认真审题,不能够急于求成。但是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马上介入评价,而是应该启发学生再思考,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给了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

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学习数学方法、类型习题解答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就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自主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缓解学生学习的精神压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求知欲望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并总结规律,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这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运算法则应基于运算的算理而展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运算法则是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怎样进行运算,也就是运算的方法(法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运算的算理是什么。很多一线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两者谁更重要些?这的确是一个折磨人的问题。我们试图具体分析两者关系来作简单说明。

运算的算理。即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算理是概括、总结运算法则的依据和基础,它是由数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的。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运算法则,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便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情况,提高知识的迁移性。比如,“0.3×0.2”的算理是什么?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就是把0.3和0.2同时扩大10倍,积是6,然后再把6缩小到它的 。最后结果是0.06。误把这样一个计算的过程当作了算理。其实0.3×0.2的算理是:

0.3×0.2

=(3×0.1)×(2×0.1)

=(3×2)×(0.1×0.1)

=6×0.01

=0.06

计算中根据小数的意义,并利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这样保持运算的持续性。对于教学,既要使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学生明确了算理和具体的方法,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才可能产生多样的算法。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对0.3×0.2,孩子们做了各种推理,所用的方法都是把算理和法则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思考价值。

有些孩子通过画图的解法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就是在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中,长0.3米是3小格,宽0.2米是2个小格,画出来以后就是在一百格里面有6个,所以是0.06。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阴影部分与整个图的关系得出阴影占百分之六,百分之六就是0.06。这说明学生能够借助前面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在具体直观的图中,学生理解了算理。

也几个孩子的想法,他们都有逻辑推理的过程:像 0.3乘0.2,他只把0.2扩大10倍,2乘0.3是0.6,然后把0.6再缩小10倍,就是0.06,他是在原有旧知识——0.3乘2已经掌握的基础上,探究0.3乘0.2的,最后得出结果是0.06。

学生的这些方法都是很可贵的,具有思维价值,值得教师很好地挖掘。这些做法已经把算理和具体的计算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不必单独拿出来给学生讲算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好好地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

运算的法则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压缩、反身抽象,将运算过程压缩成标准化的运算步骤,进而概括出的,数学运算法则又使算理得以具体化。在整个乘法运算体系中,我们知道要得到整数乘法的法则,就要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利用“乘法的分配律”。 而这个运算律之所以能够使用,一方面来自直观,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保持运算的持续性的要求。同样,要得到小数乘法的法则,就要使用在整数乘法中得到的一个规律“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之所以整数乘法的规律能够应用到小数乘法,关键是保持运算的持续性的要求。运算的算理中蕴含着大量运算的意义与性质,这些运算的意义与性质具有理解的直观性、一般性以保持运算的持续性。运算的算理贯穿于整个数系,并能让各种运算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有理数系的范围内,运算的算理可以确保运算法则的迁移性,从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到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来运算,再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再到有理数乘法(先按照非负有理数乘法来运算,再确定积的符号)。正因为运算算理的这些功能,使得各种运算法则以关系的形式构建学生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的认知结构。简言之,运算的算理是数系扩展的精髓,运算的法则是数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五、教学应基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而展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理解”,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水平的,教学就要基于这些水平而展开。有学者从理解的表征转化说、类型层次说出发,特别是基于Hersconvics所提出的理解模型和弗赖登塔尔关于运算学习的4个阶段,提出有理数运算的理解的4种类型[8]:①直观理解:用直观图形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②程序理解:按照固定的程序,比如运算法则来解决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通俗地说来,就是会计算;③抽象理解:用语言、算式等来说明结果的合理性。抽象理解与直观理解的区别是,直观理解要通过直观图像来说明结果的合理性,而抽象的理解是通过口头语言、书面符号等来抽象地说明结果的合理性。④形式理解:用一个已知的规则、规律(相当于数学的公理、定理),基于逻辑推理,来证实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也就是能够实现由书面符号表征到书面符号表征的转化。下面我们结合分数除法运算作具体说明:

分数除法运算的理解水平描述

理解水平 具体的描述

水平一:

程序理解,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比如, ÷4= × = ;有的还说明使用了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有的使用方程的方法来帮助列出算式。

水平二:

直观理解,能够通过直观图像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如能够用直观图说明 ÷4,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变成 ;将12个 平均分成4份取1份就是3个。

水平三:

抽象理解,能够用语言或算式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这样解释 ÷4,就是把 平均分成4份取1份,就是求 的 ,就是 × 。

水平四:

形式理解,能够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除法的意义并通过推理来说明运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能够说明把 ÷4的被除数、除数同时乘 ,商是不变的,这样就把上面的式子变成( × )÷(4× )= × 。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分数除法运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是有水平的。第一水平:程序理解。第二水平:直观理解。第三水平:抽象理解。第四水平:形式理解。也就是说,程序理解最容易获得,形式理解最难获得。

既然学生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水平的,教学就要基于这些水平而展开。特别地,不可过高地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整数的运算比较容易理解,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就难理解一些。比如,对于5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叙述小数乘法的意义,就不是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的。直观理解就更难了。

六、注重课堂教学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总结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课后进行自我总结的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乘法分配律”的解题作用,能够灵活的运用运算律,并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比较还能够探索新的计算规律,积累自己有关于学习方法的规律以及经验。

小学生都喜欢被鼓励、被表扬,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在小学课堂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比如在面对一些学生暂时没有学习到的相关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发挥积极的教学引导作用,通过“小朋友们,未来我们将逐渐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内容,没有明白这道问题解法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哦!”等话语,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在学生解题错误的时候,教师也不能急于批评,而是需要帮助学生认真审题,告诉学生不能够急于求成。教师需要注重启发与指导的价值,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给了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自己认识到解题中出现错误的位置,积极予以改正并学会正确的解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当好指导的位置,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目前在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与之相适应,从而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使每一位小学生均能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孙 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2):73-74.

[2] 张秀芹,柳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01(21):107+132.

[3] 黄 娟.如何提高潜能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13):157.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