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方法,催开阅读之花

2016-09-22王虹

考试周刊 2016年65期
关键词:冰心金字塔姥姥

王虹

“敬惜字纸”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古人对待知识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将书本看得十分神圣,阅读之前,总得焚香净手。更有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人们对阅读情有独钟。然而文章千千万,学海无尽头,遨游在知识的汪洋里很容易迷失方向,明明称得上博览全书了,可为什么还“下笔没有神”呢?原因在于填充进脑海里的都是知识碎片,毫无体系可言,就像在一堆杂货里找一根针,难度指数绝对不低,但如果把东西分门别类地放置,别说一根针,就连一粒纽扣也能轻松找到,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在细节中咬文嚼字

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就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阅读要像王崧舟老师那样,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走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沉潜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和心态感受课文,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受。

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为例,“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教学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第一部分感悟姥姥的神,引导学生默读课文4-6自然段,找找、画画、看看,品味姥姥的剪纸艺术技艺之高超。全体交流时,遵循读句子——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通过“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抹黑剪”等语句感受她的心灵手巧,感受她的勤劳,熟能生巧。教学“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感悟这其实是姥姥的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阅读中品读细节,从细节中咬文嚼字,以词语等内容入手,用眼、用口、用心揉搓课文中的典范语言,在揉搓语言中解其要义,得其声韵,悟其神魂,获其语感,当学生全身心沉浸在语言环境里“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时,此刻的阅读大概就达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正如“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了。

二、牵一点而动全文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由此入手阅读,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的深处。”在阅读中能“牵一点”,就能“动全文”。

围绕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有的课文往往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其实它是围绕一条主线梳理文脉的,特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正是如此,因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主线,达到梳理文脉、深入品读的目的。以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后,可以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如此宏伟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了解这是一句过渡句,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课文分层,“哪些段落写到了金字塔宏伟?哪些段落是在写金字塔精巧”……以此为主线,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依据这一主线展开,“默读第三小节,用直线画出感到金字塔宏伟的句子或词语,用曲线画出感到金字塔精巧的内容,并写下感触”。使学生在不动笔墨不读书中领会作者为了表达胡夫金字塔的精巧、宏伟特别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形象描述的说明方法,顺理成章促使学生了解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中心词组织阅读教学。如《海伦·凯勒》是以一个中心词—不屈不挠组织全文的。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秦兵马俑》等,从课文主线入手,可以抓住文本阅读的关键,从而揭开“庐山真面目”,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三、善于寻找“倾诉点”

在字典里,字和字只是安详地静候着等待人们去翻阅,它们表达的只是简单的意思。后来它们成群布满笔底的空间,原本机械组装的字去其僵化生硬,变得活跃起来,构成跳跃着思想的好文章,虽说不上字字珠玑,但笼着一层论述者的温爱,从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的性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借着语言文字传情达意。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融情入文,揣摩作者、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学生就能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以冰心的《只见儿童多处行》为例,冰心在春游颐和园时见到活泼可爱的儿童,让同学们循着课文的文路着重探究两个问题:一是课文哪些字词句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二是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围绕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朗读、去感悟,原来“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生机勃勃的”,作者是在以花喻人,直至走近作家,感悟作者借文章传递对儿童的喜爱。

不仅文章中可以寻找到情感的“倾诉点”,在传承了几千年的诗歌中更是如此。《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为心动,韵由情生。“诗言志”,作者总是借助古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苏轼的《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这首诗看似在写景,但是联系诗人的背景资料就会明白东坡学士是在借景传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戳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章是作者生命意识与思想情感的外现,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线。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领学生体会文字中透露出来的点滴情感,这样阅读,学生方能在作者发乎内心自然而然的流露中,受到情感的滋润,领会到饱满的熏陶。长此以往,被好文章打动的学生在阅读这片天地里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教师要引领学生迈进阅读的大门,走进阅读的世界,享受在阅读海洋中。晋代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而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能带领学生做到在细节中咬文嚼字,学会牵一点而动全文,善于寻找“倾诉点”,那么不久的将来,学生在阅读中离“即使身处闹市,人却静如深潭”的境界亦是相去不远。

猜你喜欢

冰心金字塔姥姥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海上有座“金字塔”
雪姥姥
《寄小读者》
八旬姥姥活得美
神秘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