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港通背后的信号意义

2016-09-21

南风窗 2016年19期
关键词:深港金融中心深圳

杨军

但在市场风险如此之大、政治局势波谲云诡的情况之下,中国还是坚定地开通了深港通,这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不会变,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在积极稳妥地推进。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 《深港通实施方案》。”比普遍估计更快一点,在今年11月,深港通便将正式实施,虽然这已经比沪港通整整晚了两年。至此,自沪港通之后,历经一波三折,深港通终于要尘埃落定了。

消息甫一出来,各种解读便铺天盖地,但综观这些解读,主要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就政策本身进行详细分析,一个是看看对证券市场特别是哪些股票板块有影响。也就是说,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或者说纯金融层面。而深港通的启动,在宏观经济层面,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步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试水,深港通进一步取消了总额限制,只剩下每天的额度控制。如果说沪港通是一条细细的沟渠,那么深港通取消总额限制,则是把沟渠挖成了河道,这让A股市场和国际资本之间的通道变得顺畅。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开通,提高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和沪港通开通时A股市场正处于牛市不同,去年的股市大跌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现在的市场小心翼翼,深港通要开通的消息出来后,大盘并没有像沪港通准备开通时那样一路上扬,而是继续振荡。同时,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不断加大,加上深市的很多企业被认为高估,港股则处于价值洼地,所有这些,都加剧了深港通开通后资本外流的风险。而国际局势的不明,美国态度的变化,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政治外交的微妙,更让人担心中国放开资本市场的风险。

在资本市场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一直走得很谨慎,以至近年有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金融领域是在徘徊。但在市场风险如此之大、政治局势波谲云诡的情况之下,中国还是坚定地开通了深港通,这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不会变,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当然,从还没有完全从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位置离职的祁斌的发言可以看出,对风险,中国有足够的应对准备。对于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高估值和高成长性,都有充分的认知。

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之后,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中国政府金融改革的重点,大门正在开启。据香港金管局统计,截至去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511亿元。香港作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沪港通和深港通加大了香港和内地人民币的流动,这对其他人民币离岸中心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据悉,在去年底,中英就已经启动沪伦通的可行性研究。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进。

目前沪港通和深港通可能还只是试验田,两年来,虽然沪港通在沪市和港资之间的流动量并不算大,但已为技术操作和金融监管提供了经验。中国的资本市场放开正和人民币国际化同步推进。深港通是中国金融放开的一大步。

但在中国金融资源全球配置的时代全面到来之前,内功的修炼是起决定作用的。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去年的股灾之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针对股市的异常波动,推出了18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包括《证券法》的修订、金融危机应对机制的建立等等一系列制度完善的建议。在资本市场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中国国内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定要同步推进,否则到时更大的风险会更难控制。

香港的地位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开通,提高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也释放出一层意思,即香港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布局中,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年因为香港经济的风光不再,虽然从亚洲金融危机到香港自由行的放开等,但也有声音认为香港在被透支后前途黯淡。

显然,事情并不是这样的。香港只是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成为中国和国际资本的唯一通道,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不再需要借助一个桥梁和外界沟通,香港失去的,只是作为桥梁的唯一性。随着香港和内地经济的互通互融,在未来,香港依然重要。

沪港通和深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试水,而香港,则是试水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年,在全球80多个金融城市排名中,香港一直稳居前五名。而上海和深圳都曾跌出20名之外,特别是深圳,在近几年才偶尔会进入前20名。

深圳的发展一直和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承接了香港的产业转移,也影响着香港的产业布局。20多年前,便有人提过深港一体化,但当时因为深圳的经济总量太小,也不够发达,和香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所以不可能成行。而近年,深圳经济总量已慢慢和香港大致持平,强强联合成为可能。

之前很多年,香港的制造业不断向深圳、东莞等地转移,没有转移的主要就是金融业,深圳前海金融试验区的建立,正在慢慢塑造深圳的金融业。香港那些核心的国际金融市场业务不会迁到深圳,但一些新的业务肯定会慢慢入驻前海。在物流等方面早已和深圳相融的香港,在金融业上,也许会慢慢融合。这和以前的产业转移完全不同,是真正的两地经济一体化,是共生互利的共同发展。

真正实现深港经济一体化,对深圳和香港的未来发展,都是有利的。深港通的开通,为两地的资金流通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日本东京、京都和大阪共同构成的大都市圈的繁荣,对中国区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上海和深圳

上海和深圳,沪市和深市,沪港通和深港通,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金融试验区,等等,因为上海和深圳的城市定位都有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年随着深圳的再次崛起,上海和深圳越来越多地被对比。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一年两次发布的排名中,上海很早就进入榜单,并一度连续四次进入前10,深圳进入得较晚。而在最近几期,深圳和上海已是各有胜负,不分轩轾。在去年,上海和深圳都跌出前20名,今年又一起回归。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是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是全球最具权威的金融中心评价指数之一,这一排名主要考虑5个方面:商业环境、金融部门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望和一般性因素,被国际金融界视为金融中心城市发展情况的“晴雨表”。Zyen集团曾发布一份针对深圳的研究报告,认为深圳有望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取得更显赫的地位。

上海的底子厚,综合实力强,金融市场规模巨大,金融体系的构建也相对完善。深圳则属后起之秀,但发展迅速,不仅有主板,还有创业板和中小板,更灵活,更有生命力,并且毗邻属于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梯队的香港。在五年前或者更早,在金融领域,业界评论的基调往往是深圳为什么不如上海。而现在,更多的讨论放在上海和深圳的对比上。深圳前海是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窗口。深港通开通后,深圳的金融业发展又多一助力。

但另一方面,深圳和上海,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金融崛起是必然的。除了新加坡这样比较小的国家之外,金融发达的国家都有不止一个金融中心,日本有东京和大阪,加拿大有多伦多、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美国更是有纽约、旧金山、芝加哥、华盛顿、波士顿等等。中国幅员如此辽阔,如果金融真正发展起来,当然能同时容得下北京、香港、上海和深圳等金融中心,甚至还不够。现在的城市金融业布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定位,不要产生同质恶性竞争,同时完善金融市场要素和金融生态环境,有稳定健全的法治,更安全、更可靠。

猜你喜欢

深港金融中心深圳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5日统计
沪港通、深港通统计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