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

2016-09-21蔡国林

新中医 2016年8期
关键词:刺络麻黄痤疮

蔡国林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

蔡国林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目的:观察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采用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口服异维A酸胶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结节囊肿数目及大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8.9%,对照组为4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周后,2组囊肿数目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2、3、4周的囊肿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确有疗效。

痤疮;结节囊肿型;麻黄加术汤;针灸

结节囊肿型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壮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结节、囊肿,质地坚硬,呈暗红色,部分形成囊状,内含黏稠分泌物。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且病程缓慢,较难治愈。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以抗生素、抗雄性激素和维甲酸类等药物为主,但因这类药物存在较多副作用,且长期服用会出现耐药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的广泛使用。而中医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可采用内外并治之法,内服药物可解表除湿、化瘀祛毒,与针灸刺络法配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疗效[1]。笔者采用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20例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并与单纯口服异维A酸治疗2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结节囊肿型痤疮患者均为2013年3月—2015年12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有1例因出国而中止治疗,最终纳入统计共39例,其中治疗组19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21±5)岁;平均病程(2.31± 0.80)年。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22±3)岁;平均病程(2.48±0.91)年。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18~35岁,参照PillSburv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符合重度痤疮的诊断标准[2]。辨证属湿毒痰瘀互结型,症见皮疹日久不愈,色暗不鲜,坚硬疼痛,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舌暗红、苔腻偏黄或黄腻,脉滑。性别不限;②口头告知患者实情,患者同意接受并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有生育要求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③6月内曾口服过维甲酸治疗者,不能坚持治疗从而影响疗效评定者;④合并心、脑血管及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⑤疤痕体质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以麻黄加术汤加减配合针灸刺络治疗。针灸刺络取阿是穴(囊肿皮损顶部和基底部),患者充分暴露皮损部位,碘伏常规消毒后,用5~7号注射针头针刺硬结、囊肿部1~3针,从顶部或上部刺入,囊肿表面多处点刺,要求稳、准、快,速进疾出,刺破囊壁时如有落空感,需用消毒棉签轻轻挤出囊内脓血、皮脂栓;小囊肿针刺1针即可;大囊肿则需在囊肿表面稀疏均匀地行多次点刺(2~4针)。硬结、囊肿直径>1 cm者用0.40 mm×25 mm的针在底部围刺2~3针。每周1次,共治疗4次,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

针刺期间,每天以麻黄加术汤加减方治疗,处方:麻黄、桂枝、苦杏仁各9 g,白术、连翘、金银花12 g,蝉蜕、川芎、炙甘草各6 g,每天1剂,水煎后服用。连服1月。

2.2 对照组异维A酸胶丸(特维丝,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制药厂),每次10 mg,每天2次,饭后口服。如患者出现口唇干裂脱屑或不能耐受,则适当加减口服剂量。连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皮损部位进行照相,记录囊肿的数目、大小、部位、质地及颜色变化。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标准,皮损个数:2分,1~3个;4分,4~6个;6分,6个以上或融合成片。皮损大小:2分,大皮损小于0.5 cm×0.5 cm;4分,大皮损介于2分和6分之间;6分,大皮损超过1 cm×1 cm。皮损部位:2分,面、颌、颈、背1个部位;4分,面、颌、颈、背2个部位;6分,面、颌、颈、背3个部位以上。皮损质地:1分,柔软;2分,中等硬度;3分,硬。皮损颜色:1分,浅淡;2分,暗红;3分,鲜红。总评分为上述5项积分之和。治疗结束后1月,以复诊、电话的形式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

3.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根据患者囊肿的数量、大小、质地、颜色的评分计算治疗前后总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有色素沉着,无新发皮损,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发皮损,疗效指数为70%~94%。好转:皮损部分消退,偶有少许新发皮损,疗效指数为30%~69%。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无变化或加重,仍有新发皮损,疗效指数<30%。

4.2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8.9%,对照组为4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32 组治疗前后囊肿数目比较见表2。2组治疗前囊肿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周后,2组囊肿数目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2、3、4周的囊肿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表22 组治疗前后囊肿数目比较(±s)个

表22 组治疗前后囊肿数目比较(±s)个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②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③P<0.01,④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19 20治疗前9.38±3.08 9.55±4.14治疗1周后7.17±2.98②8.45±3.28治疗2周后5.03±2.34①④7.57±3.10②治疗3周后3.28±1.67①③6.48±2.33①治疗4周后2.13±1.65①③5.64±2.09①

4.42 组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后1月进行随访,治疗组15例痊愈、显效患者中有9例出现复发,以炎性丘疹及小结节为主,复发率为60.0%。对照组9例痊愈、显效患者中有7例复发,以炎性丘疹及小结节为主,复发率为77.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机制为雄性激素绝对或相对升高,使皮脂分泌亢进,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致皮脂排泄障碍而潴留,加之丙酸杆菌大量增殖,共同作用引起皮脂腺局部的炎症反应而致发病[3]。国外文献报道,异维A酸治疗痤疮通常需要累积剂量达到12~150 mg/kg时才能发挥显著疗效,最佳疗程需15~20周或更长时间[4]。临床发现长期服用异维A酸的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唇炎最为常见,会导致骨肥大,肌腱韧带钙化,骨质疏松,骨骺闭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使得其治疗的依从性受到限制。

中医学认为,痤疮多由风热之邪客于肺经,汗出玄府而未离肌表,汗滞玄府与肌表之间,阻滞经络导致气血郁滞,阻于颜面肌肤而发;肺经血热熏蒸肌肤,日久则热毒阻滞经络,生痰生瘀,痰凝血瘀,生成粉刺,痰热瘀结而致囊肿、结节;湿毒痰瘀交互为患,共为病之源起。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名方。笔者以麻黄加术汤加减治疗痤疮,旨在解表化湿以达祛毒之效。方中麻黄祛风以发表,加白术以除湿而固里,麻黄得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白术得麻黄可行表里之湿。又有桂枝和营达卫,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达,助麻黄以发表;苦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蝉蜕透疹,川芎活血化瘀,更加甘草调和诸药,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诸药共奏解表化湿、化瘀祛毒之功。针灸刺络可“开门祛邪”以泻实,治疗痤疮,在于借助针穿刺之力,开门祛邪,引热外达,给人体以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使毛囊口、囊壁张开,促使皮脂炎性物排出,病灶逐渐变性、坏死、脱落,从而起到穿刺引流、化腐生新、祛瘀消肿、软坚散结的作用。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采用麻黄加术汤配合针灸刺络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确有疗效,且这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高,不易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副作用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借鉴运用。

[1]刘涛,李东生,李丽.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5):21-22.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1167.

[3]莫秋红,梁丽嫦,廖建琼,等.针灸治疗痤疮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5,21 (12):76-83.

[4]Thielitz A,Krautheim A,Gollnick H.Update in retinoid therapy of acne[J].Dermatol Ther,2006,19(5):272-279.

(责任编辑:吴凌)

R758.73+3

A

0256-7415(2016)08-0122-02

10.13457/j.cnki.jncm.2016.08.052

2016-04-02

蔡国林(1974-),男,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刺络麻黄痤疮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