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

2016-09-21朱永利杨文华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军民储备

何 倩 ,朱永利,杨文华

(1.渭南市规划局临渭分局,陕西 渭南 714000; 2.武警8672部队,宁夏 固原 756000)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

何倩1,朱永利2,杨文华2

(1.渭南市规划局临渭分局,陕西 渭南 714000; 2.武警8672部队,宁夏 固原 756000)

为确保军地双方在战时(应急)和平时都能高效完成保障任务,实现互利双赢,在分析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应在在组织指挥体系、物流运行机制、物流信息体系、物资筹措体系、物资配送体系、物资储备体系6个方面统一筹划研究和建设。

军民融合;物流保障体系;军事物流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进步和国防及军队不断改革,我国军队建设和地方发展呈现诸多深度融合景象,然而军地双方在物流保障体系发展中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则显得较为封闭和割裂,使得军地二者综合物流保障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构建一个深度融合、体系支撑的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寓军于民、平战兼顾,对促进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统一、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民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构建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关乎军队后勤建设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和效益,事关全面协调推进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同步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1]。为此,积极着手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统筹军地双方资源协调国防建设和发展经济,建立兼顾国民经济建设和战时军事物流保障双重需求的一体化物流保障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2]。

1.2提高军地双方物流保障效益的现实需要

军民融合式物流通过对军地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地方物流能够承接军地通用物资的加工、储备、运输和配给等活动,促进军地在应急保障方面的相互合作,实现军地物流资源的共享,减小后勤保障范围和沉重负担,降低物流保障成本,提高军地物流保障水平,提升物流资源质量效益,确保军队始终能够集中精力思谋研战聚焦打赢[3]。

1.3增强军地双方物流保障能力的务实之举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地方物流通过自主创新、科技合作及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企业实力和业务领域大幅增强和拓展,技术装备和物流管理逐渐系统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不但可以集聚地方的物流资源服务军队保障,带动军队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而且可以借用社会属性伪装掩盖物流资源的军事属性,降低暴露军事目标的几率,减少军队战略调整和备战打仗时军事伪装防护的沉重负担。

1.4统筹富国与强军两个目标的重要内容

强军兴军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是民富国强的前提和关键。强军是支撑,富国是根本,富国梦想与强军目标既高度融合又集中统一,现代战争不仅凭借经济实力,更是考验物流保障能力。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可以使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提升军队与地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和配置水平,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大幅度提高国家应急备战效率和军队快速反应能力[4]。

2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2.1军民融合是体系建设的要义

军民融合是提高国家资源利用率和综合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着眼满足军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求和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军民融合绝不是将军队和地方两个原本封闭且独立的系统简单地放在一起,而是要彻底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把融合贯穿于物流保障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军地原本分离的两个系统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并有效形成物流资源与信息共享、优势与机制互补的生动局面。

2.2资源共享是体系建设的支撑

军民融合式物流资源包括军地物资、军地生产能力、军地运力、军地交通网络、军地仓库和军地特种装备等。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应着手建立准确完备的物资资源数据库、生产能力数据库、运力资源数据库、交通网络数据库和特种装备数据库,整合并构建国家综合信息数据库平台,实现军地双方物流资源的基本共享,为军民融合式物流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大幅提升军民融合式物流的综合保障效益。

2.3标准化是体系建设的关键

建立军民融合式物流标准化体系是实现军民融合式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确保物流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综合保障效益的有效途径[5]。为规范物资的生产、筹措、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活动,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军民融合式物流需要科学制订各类标准,通过市场与计划、控制与决策等职能方式对物流环节实施严格有效管理,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军地物流的综合保障效益。

2.4资源整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

军民融合式物流体系是国家和军队集中运用军地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军地现有资源与管理孤立封闭的现状,调整优化组织指挥体系、物资筹措体系、物资储备资源、物资配送资源、物流信息资源、物流系统运行机制等系统,建立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军民融合式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物流设施、运载工具、装卸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使用效率,实现军地物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进国家经济和军队建设协调发展。

3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应立足国家安全大局,着重在组织指挥体系、物流运行机制、物流信息体系和物资筹措体系、物资配送体系、物资储备体系6个方面统一筹划研究和建设[6]。

3.1组织指挥体系建设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可作为国家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的最高组织指挥机构,按照通专两类保障需求,在国防动员部设立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局,主要负责牵头组织国务院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军地在物流方面的宏观规划、网点设置和重点建设工作,有条件地向物流企业开放军队部分设施,引导和鼓励物流组织企业接收复原退伍军人求职就业,充实军民融合物流企业的国防后备力量,逐步实现寓军于民的战略目标。省(市)军(分)区、区(县)人武部在各自属地政府密切协作下,按照层级指挥关系主要负责对当地物流组织的政治审核、实力考察、网点建设、企业遴选、招标签约、资源使用、业务培训、任务赋予、安全评估、绩效考评及沟通协调等主要工作,并负责相关物流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战时,主要通过平战转换机制对军地融合物流企业实施国防动员,在中央军委统一战略部署和战区战役需求下有序精准提供物流保障,满足部队备战打仗的日常供应和战略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组织层级指挥体系结构

3.2物流运行机制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机制。军地要坚持在宏观规划和设施建设顶层设计上做好统筹,按照“寓军于民、地方主建、军队参与”的原则,在交通路网、枢纽选址、站点布局、载具配给、物流网点、仓储设施、综合运输等物流相关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依据军事与经济属性成分合理分担权责,始终做到一体化推进。二是主动引导机制。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可联合制定军民融合式物流活动的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要明确物流组织战时可能担负的支前保障任务,充分评估战争可能性,主动引导物流组织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平战保障机制。平时,物流组织主要履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职能及保障军队生活供给、年度演训和驻地轮换等部分军事职能;战时,物流组织通过国防动员机制实现平战转换,优先执行军队指令履行军事职能并主要承担军队人装战略投送、物资支前保障、后备力量运输及战斗耗损补给等保障服务。四是国防动员机制。建立健全物流设施及活动相关的国防动员机制,区分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规模,采取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两种方式,按照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两类进程,修订并完善国防动员制度和预案,确立平战转化的时机、等级和范围,明确参与的人员、保障的资源、任务的等级及服务的波次等。同时,军队应在平时对物流组织战时潜在承担任务的准备、组织、实施等内容进行全面高效的培训、演训和指导。五是法规约束机制。物流法规制度应具有军地普遍性,一方面要防止企业失信行为对部队利益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要约束军队人员渎职滥权。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重点协商解决双方在保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物流保障运行约束机制。六是激励机制。在体系运行中,坚持以精神鼓励为基本形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敬业奉献意识;同时,充分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市场作用,酌情采取必要的物质奖励措施。

3.3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军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更加深度拓展。为此,要通过互联网把军地有关部门、物流企业、物流网点、储备仓库、交通路网等串联起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网络化、可视化和可控化。二是物流软件平台及数据库建设。深入贯彻“互联网+”新型发展战略,集中精力打造“互联网+物流”的模式框架,高度集成军队、政府和企业等3类成员的多样权限和综合信息,全面开发适用军民融合式物流的信息平台,全新打造物资在生产、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全部数据信息电子采集、自动识别和全程跟踪的大型物联网络。三是物流信息标准规范建设。详细制订并合理设计军地融合的指标体系、平台技术、信息标准、接口和服务等各类规范内容,以及与物流信息操作平台相关的业务规范、技术维护、系统运行和管理等规章制度,积极构建一体化物流信息系统。

3.4物资筹措体系建设

一是利用军地物流信息网采购功能实现物资资源共享。依托物流信息网采购功能准确掌握各类物资的消耗和需求信息,为物资筹措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二是区分通专两个物资类别实施不同保障需求。根据军队物资保障的特殊性,专用油料、装备、武器、弹药等物资实施自我保障、定向筹措和应急生产;通用油料、装备、器材、医药、用品和原料等物资实施地方融合保障,面向社会筹措。三是围绕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稳定的物资筹措机制。着眼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影响物资供需的特点规律,兼顾军地对通专物资的不同需求,积极构建“军地参与、市场主导、政策调节、合作共赢、长期稳定”的物资筹措保障机制,最大限度规避市场波动对军地利益产生的不良影响,从制度和措施上维护军地双方的根本利益。

3.5物资配送体系建设

按照“平战兼顾、需求牵引、中心辐射、节点接力、精准配送”的建设目标,采取固定仓库与野战库室相结合的保障方式,综合运用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调整和优化物资配送网络节点,合理规划战区御内区域配送中心的场址和规模及军区防御范围内卫星配送节点的位置和数量,深入拓展物流配送方法,根据配送周边气候地理特点,设计并调整实用高效的载运工具,积极推广集装箱运输,大幅提高物资运输能力,根据军地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物资需要灵活快捷地实施配送保障,确保适应物资战略投送、战役供给和日常保障等多种需求的配送保障任务,最终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军队应急、备战、打仗取得全面胜利。

3.6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一是统筹物资储备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充分考虑军民两类用途,对物资储备网点的不同需求做到合理布局、一体建设,坚持“战区与省市统一、战略与战役并行、中心与节点匹配”的原则,按照战区实力、省市人口区域发展合理设置储备规模、网点数量及物流链路。其次,针对专用物资、利润低廉物资,以及成本过高社会储备意愿较小等物资由军队主要负责储备,军地通用物资则由政府和社会负责储备。再次,储备仓库及其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应坚持“国家与国防统一、平时与战时兼顾、军队与社会两用”的原则,加强顶层规划,科学合理建设。二是强化军地生产能力的储备。调节并优化军地物资的储备方式,实行“生产能力与技术原料储备为主、实物储备为辅”的发展模式[7]。专用技术及生产所需的设备、原料和人员主要由国防工业储备;通用技术及生产所需的设备、原料和人员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企业储备,确保应急或战时所需时能够立即投产满足物资的保障需求。三是协调推进军地储备物资的动态轮换。物资具有霉烂变质、磨损减寿、生化反应等普遍理化属性,故应坚持采取“军地统筹、分类定期、储新用旧”的方式,积极协调地方通用性储备在国家和军队快速消耗,军事专用物资储备则考虑去掉军用元素转为民用供社会使用。

4 结 语

军、地物流发展因长期封闭割裂,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且资源利用率偏低,尤其平时部队物流需求不大,而战时则需求旺盛,因此,亟需整合利用军地双方的物流资源,积极构建一个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体系,发挥寓军于民、平战结合和转换灵活的保障优势,实现巩固国防建设、支援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1]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3.

[2]赵亮宇.军地物流一体化保障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13):21-25.

[3]金秀满.现代军事物流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4):180-182.

[4]魏耀聪,寇晓荣,黄红星.军民融合式物流保障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6):51-54.

[5]王丰,姜大立,彭亮.现代军事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72-373.

[6]王春刚,熊哲华,徐岳峰.军地物流一体化保障联合指挥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10(9):109-110.

[7]吕彬,肖振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7):218-220.

(编辑:史海英)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Militar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HE Qian1, ZHU Yongli2,YANG Wenhua2

(1.LinWei Branch of Weinan City Planning Bureau, Weinan 714000, China; 2.Unit 8672 of CAPF, Guyuan 756000, China)

During the war (emergency) and the peace time, th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accomplishment of the support task by the military as well as the civil force can bring about a beneficial win-win to both sides. This paper, after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civil-militar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alance and coordinate in the following 6 aspects: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system, material collection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storage system.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military logistics

2015-11-16;

2016-03-16.

何倩(1987—),女,硕士,科员.

10.16807/j.cnki.12-1372/e.2016.08.012

E233

A

1674-2192(2016)08- 0052- 04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军民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