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崛起

2016-09-20武志军

中国品牌 2016年8期

本刊记者 武志军



创新崛起

本刊记者 武志军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创新中国蓄势待发;一条全面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正在铺就

伴随着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的铿锵步伐,伴随着“双创”热潮兴起,靠创新练好内功,以开放走向世界,中国制造正在书写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传奇,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精彩

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创新中国蓄势待发!

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鲲鹏”运-20大型运输机列装首飞,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启航,“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发射升空……近期,中国科技“大动作”频出,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锂电池里添加石墨烯,有望实现手机“秒充”;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可完成动脉肿瘤三维重建,让医生在术前用电脑“练手”;机器人能够端菜扫地、唱歌跳舞,跟孩子做游戏……科技创新正在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

无论是在东南亚风景秀美的雨林地区,还是南欧神秘的巴尔干半岛上,都有海尔的家电工厂。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羚羊谷,到法国巴黎浪漫街道,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行驶在了4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190多个城市。在非洲一些地区的轨道线路上,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地铁轨道上,疾行着中国中车潜心打造的“中国速度”。一条全面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正在铺就。

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今年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捷报频传。在航空航天方面,北斗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射电望远镜等相继取得突破,显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

6月12日,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进一步加强了北斗导航区域系统可靠性与连续稳定提供服务的能力。韩媒称,“中国之所以推动自主开发卫星导航系统,是因为它与追踪位置信息以及军事、安全方面的需求存在直接关联。”

6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据日媒报道,在新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中国可能将代替日本参加国际空间站(ISS),成为在太空开发领域的世界主角。

7月3日,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世界上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主体工程顺利完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说,“未来20年里,新型射电望远镜将引领太空探索。”国外媒体也表示,“在全球寻找外星人的竞赛中,中国正逐渐迎头赶超。”

7月7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鲲鹏”运-20大型运输机入列空军后成功首飞。“运—20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中国已正式迈入拥有大型运输机的国家之列。”空军军事专家王明亮如是说。

国产大飞机c919下线

不仅如此,在载人深潜、航天远洋测控等领域我国同样取得了重大进展。

7月17日,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抵达南海目标海域。据专家介绍,“张謇”号科考船长97米、宽17.8米,设计排水量约4800吨,配备多种实验室和先进的科考设备。“‘张謇’号首航,标志着中国在万米级深渊科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就在“张謇”号首航当天,中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也正式加入远望号测量船队。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称,“远望七号”入列,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能力,对中国航天测控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而在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面,高性能计算机、云计算服务器、石墨烯锂电池等领域,一大批关键核心技实现突破,带动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6月20日,“神威·太湖之光”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荣登榜首。美媒称,凭借一台用国产处理器芯片建造出来的设备击败了全世界对手,中国占据运算顶级殿堂领头羊地位的说法得到佐证。

7月4日,中科曙光宣布启动E级高性能计算机(简称“E级超算”)原型系统研制项目。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超算界公认的“下一顶皇冠”,可对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等领域的重大应用实现良好支撑。

同样在数据处理和应用领域,7月7日,中国首款面向云计算的新一代服务器——星河SDC1000问世。中科曙光公司副总裁沙超群形象地说,“如果说传统服务器是服务器界的普通汽车,‘星河’就像服务器界的‘概念车’,豪华、定制,实现高性能。”

7月8日,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在北京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率先进入了石墨烯应用领域。

高精尖领域的创新成果璀璨夺目,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也层出不穷。

基础科学取得突破——高温超导、纳米科技、量子力学、干细胞研究、中微子震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工程技术硕果累累——正负电子对撞机、高性能计算机、移动通信、北斗导航、“海洋石油981”平台、高铁核电走出去……

过去五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到54%。当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

制造业创新步伐铿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名片。目前,中国制造正向世界亮出一张张创新名片:高铁、核电等装备跨洋过海,国产大飞机蓄势待飞,华为、小米等品牌引领消费潮流,寻找暗物质的卫星“悟空”动于九天之上……

在蓝天与碧海之间,在错落有致的椰林旁,白色“子弹头”列车奔驰而过。今天,通过中国制造体验“中国速度”、感受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读懂当代中国的重要方式。

即便是怀着挑剔的目光来打量,今天的中国制造也令人刮目相看。这背后,凝结着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与艰辛、追求与梦想。

当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已成为业界共识。品牌是一种“信号标准”,意味着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低成本。品牌本身就意味着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华为、海尔、联想、格力、比亚迪等一批中国制造业品牌已经扬帆出海,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名片”。此外,还有一批制造企业,他们以OEM(贴牌生产)方式进行非品牌产品出口,通过技术降低成本,通过强大的资金实力、经验实力以及口碑,使公司成为品牌。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制造既有着耀眼的光环,也不无转型的阵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价值不高、产能过剩等痼疾挥之难去,低成本优势日渐消失和新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所带来的“两难”局面,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正是中国制造的未来所在。

进入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热词。对中国制造而言,把脉“供给侧”,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正是深层症结所在。抓创新、抓品质、抓品牌,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旺盛、逐渐升级的消费需求,正是中国制造强筋壮骨的良方所在。在东北,“互联网+”正为传统的机床产业注入新活力;在“世界袜都”浙江诸暨大唐镇,“袜业”升级为“袜艺”,让一双袜子从低附加值日用品变身为功能性时尚品……伴随着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的铿锵步伐,伴随着“双创”热潮兴起,靠创新练好内功,以开放走向世界,中国制造正在书写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传奇,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精彩。

全面创新梦想起飞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茹振钢,这位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被誉为“黄淮海第一麦”。每8个中国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矮抗58”。

2015年5月,三亚超级稻“超优千号”示范基地,80多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抚摸着“超优千号”饱满的稻穗说:“这里亩产已经达到940多公斤。”

插上创新的翅膀,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农业部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至56%。

从茹振钢的“种子梦”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从李彦宏的“中国大脑梦”到马化腾的“互联网计划梦”,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科学梦、发明梦、创业梦,已成为推进全面创新的勃勃脉动。

赖远明团队成功解决了青藏铁路修建中“无法攻克的世界性冻土难题”,创造“天路”奇迹;裴端卿团队从尿液的健康细胞中得到高质量神经干细胞,发现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机制……

创新在深刻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

作为我国首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深圳经济特区,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率先探索破解“动力转换”难题,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上演着一天创造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形成了华为的芯片、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大疆创新的飞行控制、光启的超材料技术等一张张闪耀的品牌“名片”。

深圳下沙片区“禾塘仔”,一片建筑融入山脉,宛若“哈尼梯田”。这里是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

1999年,华盛顿大学汪建等几个年轻人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向人类基因组计划申请承担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的30Mb碱基测序。同年,华大基因成立。

17年,华大基因从不足10人的“手绘作坊”,蝶变成“世界基因测序航母”,技术应用于全球两千多家医院单位。“华大在世界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超过一半。”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洽奇说。

科技部部长万钢感慨道:“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去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如今,到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等园区走一走、看一看,你会被这里上映的创新活剧深深感染。他们中有在校发明创造的天之骄子,也有从底层奋斗不息的“草根”……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凝聚起澎湃动力,推动中国稳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深圳南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