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亲属称谓“子弟”的泛化

2016-09-18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子弟义项现代汉语

宁 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汉语亲属称谓“子弟”的泛化

宁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通过分析汉语亲属称谓“子弟”的历时流变,详尽解释了“子弟”从并称型亲属称谓词“子弟1”词汇化为偏义型称谓词“子弟6”、由亲属称谓向社会称谓过渡的“子弟2”以及保留社会称谓词“子弟3、子弟4、子弟5”这三种路径,并运用语言学和文化学机制考察了“子弟”泛化的原因,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子弟”泛化的语用价值。

汉语;亲属称谓;子弟;泛化

一、引言

“子”和“弟”,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分别表晚辈、同辈亲属关系的常用词。《尔雅·释亲》:“弟,悌也。言顺於兄。子,孜也。以孝事父,常孜孜也。”《说文·子部》:“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褓中,足併也。”) 《说文·弟部》:“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这两个词组合后可产生出“子弟”“弟子”两个“同素异序”的双音节词。早在《周易》中,就出现了“弟”与“子”连用的情况,《春秋左氏传》中就有“子”“弟”连用的形式。如:

(1)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周易·师卦》)

(2)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左传·襄公四年》)

在早期,“子弟”和“弟子”都是词组,“子弟”是并列词组,表示“儿子和弟弟”,与父兄相对。“弟子”为并列词组时,表示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轻的人;为偏正词组时,表示弟弟的儿子。随着时代的更替和使用场合的变化,“子弟”的语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子”与“弟”并称的用法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并始终在历代文献中保持着相当的活跃度,这与“子弟”一词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袭分封、诸侯征战使得男性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不难看出,“子”“弟”的连用是一个基于历史认知的组合,表示血缘的亲疏关系,且其中的“子”专指儿子,符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则。由于“弟”与“子”连用表亲属义的情况较少,且古今常用义为“学生、门生”,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子弟”一词。

关于汉语亲属称谓词泛化的类型、成因、方式、功能、文化内涵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张美兰、孙瑞娟、邢福义、潘攀等曾分别从语义泛化路径、文化心理、语用交际等方面进行过考察,却很少从历时角度对“子弟”泛化的过程、动因及语用价值作专题个案研究。本文采用历时分析的方法,对汉语亲属称谓“子弟”在古今汉语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并通过对先秦至清代大量文献中“子弟”各义项出现频率的调查,详释“子弟”各义项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二、汉语亲属称谓“子弟”的历时流变

(一)“子弟”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亲属称谓词“子弟”在古汉语中的意义较为明确。在《汉语大词典》第四卷中,“子弟”一词包括以下五种词义:

其一,指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标为子弟1。《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其二,泛指年轻后辈。标为子弟2。《史记·货殖列传》:“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其三,指从军者,兵丁。标为子弟3。《史记·淮阴侯列传》:“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其四,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标为子弟4。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其五,旧指戏曲艺人。标为子弟5。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高力士,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以上五种词义,是“子弟”在古代典籍中的常用义项。此外,其还可用来指弟子、学生,标为子弟6。《孟子·公孙丑下》:“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於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本文立足历时视角,对先秦至清代的45种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统计,力图考察“子弟”各义项的产生、发展及泛化过程。其在各个时间的出现频率见表1。

表1 历代45种文献中“子弟”出现的频率

0 11 3 0 0 0 18 7 0 0 0 0 15隋唐五代1《杜甫诗词合集》《周书》《贞观政要》《法苑珠林》《全唐诗》2各义项出现总次数及用例总数之和比例(%)0 4 8 0 1 2 0《大宋宣和遗事》《朱子语类》《梦溪笔谈》《五灯会元》《辛弃疾词集》0 2 24 29.63 0 32 43 1 0 0 8 84 6 0 0 0 0 7 18 6 0 3 2 41 38 12 0 4 3 81 46.91 14.81 0 4.94 3.71 100 2 0 0 0 0 2宋代0 1 1 0 0 0 2 0 0 0 1 1元代各义项出现总次数及用例总数之和比例(%)1 0 0 3 3 34.38 53 2 0 0 8 96 55.21 2.08 0 0 8.33 100 2 4 0 0 0 8 0《全相平话五种》《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2 2 0 2 1 0 3 1 0 0 2 18.18 0明代1 7 0 3 0 3 1 1 0 1 6《水浒传》《醒世姻缘传》《喻世明言》《金瓶梅词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型世言》《元曲选》各义项出现总次数及用例总数之和比例(%)6.20 0 11 18.18 54.55 0 9.09 0 100 13 1 2 0 0 17 23 0 2 3 1 36 18 0 1 0 1 20 15 0 7 16 0 41 14 0 5 1 3 23 20 0 1 1 2 27 0 0 0 0 0 1 12 0 4 0 0 17 21 1 47 7 0 76 136 2 69 28 7 258 52.71 0.76 26.75 10.86 2.72 100 2 5 0 2 0 9 3 0 0 0 0 3 6清代25 0 2 0 0 27 3 0 0 0 0 3 15 0 5 2 0 22 6 0 0 0 0 6《花月痕》《海上花列传》《红楼梦》《老残游记》《聊斋俚曲集》《孽海花》《儿女英雄传》2.22各义项出现总次数及用例总数之和比例(%)0 0 0 0 0 0 2 2 16 1 1 0 0 20 70 6 8 4 0 90 77.78 6.67 8.89 4.44 0 100 0 1 1 4 3各义项出现总次数及用例总数之和比例(%)

下面根据表1中所统计的数据,对“子弟”的各义项分别加以叙述。

1.并称型亲属称谓“子弟1”。自先秦以来,直到唐代以前,“子弟”以词组形式为主,表示“儿子和弟弟”,这实际上是一种用词根复合表示复数的语法手段,不同于印欧语的形态手段。在收集的用例中,“子弟1”都用作背称(叙称),说话人与受话者之间必须具备较为紧密的血缘关系。如:

(1)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

(2)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谨敬;吏民横悖,长吏示以和顺。(《论衡·谴告篇》)

(3)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可见,“子弟”这一词组中的两个词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仍各自保持其独立的概念意义,并未发生词义的外延。这一时期,如果a=子,b=弟,那么语义构成可标识为ab=a+b。

2.由“并称型”到“偏义型”的“子弟6”。“子弟6”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直到清代以前,与“子弟1”并存,偏指“弟”,即“弟子、学生”。如:

(1)仙公自语子弟云。(《法苑珠林》破邪篇·第六十二》)

(2)槐影参差覆杏坛,儒门子弟尽高官。(《全唐诗》卷八百七十)

(3)既启门,先生升堂,率子弟以次列拜炷香,又拜而退。(《朱子语类》卷一百七)

这一时期“子”和“弟”的概念义发生了整合,其语义构成标识为 ab

3.由亲属称谓扩大到社会称谓。在《春秋左氏传》中,“子弟”共出现12处,其中4例为“子弟1”,8例为“子弟2”。“子弟2”多用来称呼王公贵族中的年轻后辈,这些后辈之间往往具有较近的亲属关系。如:

(1)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左传·襄公四年》)

(2)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左传·定公元年》)

(3)二年夏四月辛酉,巩氏之群子弟贼简公。(《左传·定公二年》)

“子弟”一词在《儿女英雄传》中共出现20处,其中“子弟2”有16例,“子弟1”有2例。此时谈话双方已突破了亲属称谓的界限,过渡为社会称谓。从数量上看,用量明显比其他义项要大;从搭配上看,多以“形容词/名词+子弟”为主,其中名词多为表示身份、职业、朝代、地名、国家等双音节词语,如“无赖子弟、世家子弟、八旗子弟、吴中子弟、不肖子弟、纨绔子弟”等。

4.社会称谓词“子弟3、子弟4、子弟5”。“子弟”一词最早在两汉时期出现了社会称谓的用法,不过其用量较“子弟1、子弟2”小得多,其中“子弟4”和“子弟5”多用于元杂剧中,称呼嫖客、妓女或戏曲艺人,如“风流子弟、梨园子弟、双郎子弟”等;“子弟3”是对年轻士兵的亲切称呼,在历代文献中多以“地名/数量词+子弟”或“子弟兵”的形式出现,如:

(1)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别。(《洛阳伽蓝记》卷一)

(2)八千子弟今何在,万里山河属帝家。(《五灯会元》卷十六)

(3)当下颜、林二将戎服,整队辕门,紫沧挂刀,领子弟兵排列帐下。(《花月痕》第四十七回)

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发现“子弟”一词的用法也较为明确,词性为名词,在句中均可直接充当主语、宾语;在句中充当定语时,需在其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间加上结构助词“之”,如“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在句中充当被修饰语时,其构词方式多样化,见表2。

表2 “子弟”在古汉语中充当被修饰语时的情况

自先秦至清代以来,通过词义的引申,不难发现“子弟”一词属于原形转义称,其词性和词形均保持不变,只是扩大了词义的指称范围;其称谓类型以亲属称谓为主,开始向社会称谓过渡。

(二)“子弟”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1.“子弟”在现代汉语通用语中的使用情况。《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对亲属称谓词“子弟”的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词典释解如下:

【子弟】zǐdì [名]①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职工-。②指年轻的后辈:-兵|工农-。

很显然,作为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子弟”,从它产生到现在,意义和用法均发生了变化。从词义上来看,在现代汉语通用语中,“子弟”的词义范围有所缩小,主要保留了古汉语中部分常用义项;从义素的角度看,“子弟”一词具备[+晚辈]、[±男性]这两个重要的语义特征;从用法上来看,词性仍然为名词,但通常需在其前加上修饰语才能够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子弟”在现代汉语中充当定语时,可直接修饰名词性词语,可以在其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间加结构助词“的”构成“的”字短语,如“子弟的教师”“子弟的教育”,也可省去结构助词“的”构成复合词,如“子弟学校”“子弟书”“子弟兵”“子弟中学”。通过查阅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子弟”一词在句中充当被修饰语时的用法与古汉语中的略有不同。见表3。

表3 “子弟”在现代汉语中充当被修饰语时的情况

可见,“子弟”发展到现代,不仅保留了古义“子弟1”(“并称型”词组),还经历了词义的泛化使得社会称谓词“子弟2”成为前辈对年轻后辈的一种普遍的称呼,这一称呼超越了血缘和性别的界限,极大地扩大了“子弟”的指称范围,并作为基本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固定下来。

2.“子弟”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41部分卷本)中所收录的“子弟”一词的使用情况如下:

(1)福建厦门:【子弟】<名>特指风流少年,纨绔子弟。闽语。

(2)福建莆田、仙游:【子弟】<名>演员;戏子。闽语。

(3)云南昆明、文山、曲靖:【子弟】<名>俊小伙子。西南官话。

(4)山西忻州:【子弟】<名>背称或蔑称孩子。晋语。【子女】=【子弟】=【子孙】儿子和女儿的总称。

(5)浙江杭州:【子弟】①弟弟、儿子、侄子等。②泛指年轻的后辈。

(6)福建福州:【子弟】指男性眷属,多用於商谈婚事,了解对方家庭成员时说。

从以上搜集到的材料看,“子弟”一词在各地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主要保留了“子弟”在古代汉语中的称谓义。如福建话中就保留了“戏子的别称”和“对后辈的统称”这两个古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义项。其二,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其他的义项。如云南昆明话中用“子弟”一词来表示小伙子相貌清秀、五官端正的意思;福建福州话里在商谈婚事时,经常用“子弟”一词来介绍男方的家庭成员;山西忻州话常用“子弟”来背称或蔑称小孩子。其三,与“子弟”在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况一致。如浙江杭州话中对“子弟”的解释就与《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中的释义完全一致。

三、“子弟”词义泛化的原因及语用价值

(一)从语言学和文化学机制看“子弟”泛化的原因

有时,为了拉近谈话双方的话语距离,人们会通过改变对谈话者的称呼来表达亲近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使得具有血缘姻亲牵绊的亲属称谓的基本语义逐渐淡化,使用范围扩大化。称谓语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交际用语,也被赋予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较为典型的现象就是亲属称谓词的语义泛化。本文从语言学和文化学机制的角度探究亲属称谓词“子弟”泛化的原因,以期为研究亲属称谓社会化的影响机制提供一个基本范式。

1.“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经济原则”的运用是亲属称谓泛化的主要机制。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在说话时可能会涉及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对受话人施加言内行为,并使之做出某种预期的反映,即言后行为,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遵守一定的会话原则。亲属称谓词“子弟”泛化的过程就需要遵守以下三种原则:

其一,刻意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如:亲属称谓词“子弟”用来指代非亲属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因为交际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或姻亲关系,而亲属称谓是用来指代和说话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亲人的。

其二,巧妙运用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如:亲属称谓词“子弟”不断地向社会称谓过渡,其目的是使谈话双方达到一种“亲近”“同一”的状态,从而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这无疑是巧妙地运用了“礼貌原则”当中的“得体原则”和“一致原则”,使得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时,能够拉近非亲属之间的社会距离,实现谈话的最终目的。

其三,恰切符合马丁内的“经济原则”。如:“子弟”一词属于原形转义称,从古至今,其词性和词形均保持不变,只是扩大了词义的指称范围。这样就能够使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形式来表示尽可能多的语义,这显然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将词组中多个词的意义集中到一个主导词上,通过保留主导词的原有形式或截去词尾或添加后缀的方法,达到简化语言的目的。

2.家、国本位观是亲属称谓外延的文化机制。“子弟2”产生于封建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规范维系着国与家的秩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传统社会结构。《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由此可见,君子始于家庭而通达于天下,以齐小家为立身之本,以治大家为终身之命,这一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使得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把国家当作家庭,把社会交际对象视为亲属成员。“子弟2”就是用称呼亲属成员的方式表达对年轻后辈的亲切、关爱之情。

(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子弟”泛化的语用价值

人们经常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与说话者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后来随着社会交际的发展,亲属称谓开始向社会称谓过渡,其指代范围扩大,也可用来称呼非亲属。如“子弟”一词起先只用来称呼亲属,后来扩展为能够指代非亲属的社会称谓,其语用功能也随之多样化,主要具备以下三类语用意义:

其一,缩短心理距离的功能。这是称谓语的共同特点。“子弟”经历了亲属称谓向社会称谓的过渡,拉近了说话者与非亲属之间的话语距离,更容易实现对话的目的。如:在云南昆明话中,会在谈话开始时或交流过程中使用“子弟”来称呼小伙子,以赞美他相貌英俊的方式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从而使其放下心理防备。这类称呼方式与流行称谓中的“帅哥”一词的用法类似。

其二,社会交际指示的功能。即说话者通过[身份/职业/特性+子弟]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强大的指称语群体,用来表达对受话者的身份、职业、年龄,性格等特征的认知,并要求与受话者交谈时说出符合自己身份及性别的话。这一称呼方式表达的感情色彩一般由“子弟”前加注的修饰词的词义色彩所决定。如:“江东子弟”指江东地区的青年才俊,用作称呼语时,表达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赞赏与尊重;“八旗子弟”现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子弟,用作称呼语时,表达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讽刺与戏谑。

其三,社会文化标识的功能。“子弟”作为社会称谓时,仍然能够表达亲属称谓词所蕴含的亲切、尊敬之义,这类语言现象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即“大同思想”。因为中国人十分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这一趋同的心理倾向和强烈的传统意识,使得“子弟”从亲属称谓扩大到社会称谓,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结语

通过对“子弟”各义项所出现的年代、数量、用法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发现汉语亲属称谓词“子弟”的泛化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交际中试图利用亲属称谓亲近、密切的心理特征,使得家庭本位外延,扩大到血缘姻亲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中去,使得谈话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地缩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词“子弟”的泛化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子弟”泛化的过程、方式、特点、原因及语用价值,并归纳出“子弟”一词泛化为社会称谓时,其主要的构词方式为[身份/职业/特性+子弟],以期为研究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影响机制提供一个基本范式,从而有利于我们利用汉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创造更多富有创造性的社交用语。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9]安国锋.普通话单音节亲属称谓的用法[J].汉语学报,2009(3):82-84.

[10]邢福义.说“兄弟”和“弟兄”[J].方言,1999(4):241-248.

[11]李小平,曹瑞芳.汉语亲属称谓词“姐”的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12(2):35-40.

【责任编校李婷】

H030

A

1674-0092(2016)04-0073-06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4.015

2016-02-22

宁馨,女,安徽合肥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子弟义项现代汉语
江东子弟多才俊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Class Action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