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位入门弟子来自台湾魏海敏:老师的字典里没有“架子”

2016-09-18

台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梅葆玖梅派架子

两岸情缘

首位入门弟子来自台湾魏海敏:老师的字典里没有“架子”

魏海敏在台湾有“百变京伶”之称,1991年拜梅葆玖为师,专攻梅派艺术。当时,梅葆玖还没有好好想过收徒弟这件事,他被海峡对岸跑来的这个“小孩子”扎实的功底和迫切的学习欲望震撼了。

如今,斯人已逝,令魏海敏悲痛欲绝,师徒情已整整25年了,她与师父要说的话太多太多,又怎能是三言两语能讲完……

首位弟子 来自台湾

“今年初还在北京与老师相见,边吃烤鸭边聊起之后要一起录制梅派保存影音,老师听到这个计划很高兴,没想到还没付诸实践,老师已经离开了。”魏海敏是梅葆玖的首位入门弟子,也是台湾知名青衣、文艺奖得主。对梅葆玖的离世,她心中万分不舍。而论起她与梅葆玖的师生情缘,故事还要从34年前说起。

1982年春天,台湾出生、学戏多年的魏海敏在香港看了一场演出,人生从此不同。

那是改革开放后京沪两地京剧院团第一次联合赴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带领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的名角们在香港新光戏院连演了半个月。当时魏海敏虽已是台湾小有名气的“全能旦角”,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京剧艺术认知不深,甚至觉得前途渺茫,但那次梅葆玖的表演深深震撼了她。她感慨:“太美了,京剧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演的。”那以后,她认定志业,许愿要拜梅葆玖为师。

直到1988年,梅葆玖再次赴港演出,魏海敏才有幸拜会了他。这一次,来自台湾的姑娘“很大胆”地提出了拜师愿望。没想到,眼前的梅老师听了她的唱段,竟然同意了。

作为梅葆玖的第一个弟子,魏海敏正式拜师行礼,是在两岸恢复民间交流交往的上世纪90年代初。1991 年6月20日,魏海敏在北京前门饭店根据梨园界的传统礼仪,拜梅葆玖为师,成为梅派传人。那一天,京剧界的前辈大师马少波、张君秋等齐来祝贺。梅葆玖特意播放了梅兰芳谈艺的录音。这是来自海峡彼岸的魏海敏第一次听到梅兰芳讲话的声音,她喜极而泣。

初登宝岛 久别重逢

自此,师徒两人联手为两岸京剧艺术的交流与共同进步努力。1993年,梅葆玖在魏海敏的牵线之下,成为两岸开放之后首位赴台演出交流的京剧大师。这之后,梅葆玖又4次赴台,魏海敏也频来大陆,在推动两岸京剧艺术交流的舞台上,师徒两人地位非凡。

魏海敏拜师典礼

魏海敏回忆,1993年,梅葆玖初登宝岛,在台北中山堂演出,主题是“流派传人”,一票难求。“尤其,老师是梅兰芳大师之子,这个身份是焦点之中的焦点,好多好多人来找他,几乎有求必应,后来他嗓子都哑了。台北观众喜欢他,观众中有各界名流,也包括当时一直蛰居台北的张学良。”

“这场演出唤醒了许多戏迷的记忆,当时在台下有很多观众纷纷对梅葆玖致意,他们表示曾在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台湾京剧学者王安祈曾说,梅葆玖是梅兰芳唯一的嫡传弟子,长相、身形、嗓音皆与梅兰芳相似,经过妆扮,有如梅兰芳再现,令老戏迷回想起曾经的青春盛年,也唤醒了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

魏海敏还记得,伴随着1993年的那次演出,还有一场激动人心的会面——那就是京剧名伶顾正秋与梅葆玖先生的重逢。顾正秋是梅葆玖的师姐,1948年随剧团到台湾演出,后因战火四起、无法返回大陆,留在台北。直至1993年,顾梅两人重逢,感慨万分。

多次赴台 促进交流

到了1996年,梅葆玖第二次赴台,专门辅导魏海敏排演《龙女牧羊》,这部作品是梅兰芳大师生前构思但未及出演的剧目之一。在梅葆玖的支持下,魏海敏开始尝试对梅派表演进行传承与发展。

2008年6月,梅葆玖再度赴台。当时,魏海敏正在台北举行“魏海敏古典剧场”演出,一人担纲四出京剧青衣大戏,有程派的《锁麟囊》、张派的《状元媒》、荀派的《坐楼杀惜》、梅派的《生死恨》,梅葆玖特意前来压阵。他丝毫不觉得学生只能唱梅派戏,反而鼓励魏海敏应博采众长。最后一场,他还着便装亲自登台,与魏海敏合唱《坐宫》选段。

当时的大陆驻台记者还记录下梅葆玖与台湾大学生的交流对话。在台北科技大学的讲座上,梅葆玖讲解:“人们说梅派唱腔甜润、优美,我认为梅派的精髓在于深刻刻画角色人物,服装、动作、唱腔都服从人物刻画。梅派表演讲究豁达、宽容、真心。演戏,演到最后,演的是文化,不是技巧。以技巧托住文化,才是最高境界,否则就是‘术’。”

梅葆玖还告诉台湾戏迷,自己从艺以来,“最开心的是与父亲同台演出,演出后吃夜宵时父亲说‘今天演得还不错’”。“最难忘的是,与父亲同台演出后,父亲指出我的不足之处。”他还向台湾大学生讲述了抗战期间父亲蓄须明志的感人细节。

京剧文化 生生不息

2011年,在“梅葆玖与魏海敏——遇见百年梅派”系列演出中,梅葆玖再次在台北登台,唱的是《大登殿》《红鬃烈马》等。当时他已近80岁高龄。

到了2014年8月8日的“双甲之约”,梅葆玖尽管只是登台讲话未开唱,但一番肺腑之言,掷地有声。此后,魏海敏和吕俊等两岸戏曲人又多次合办“梅派”传承工作坊,在北京、上海、台北等地,继续推进京剧文化交流。

魏海敏说:“在老师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慈悲,他不会要求别人一定顺应他的意思。如果有机会跟他同台,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宗师的传人就要求你怎样,他的字典里没有‘架子’这个词。1988年我去北京看老师演《西施》,开演前我跑到后台,看到他在跟孙正阳老师打打闹闹,我当时就觉得,哦,原来老师也年轻过呀!老师是很单纯的人,上天怎么安排就怎么过,所以他一直很幸福,因为臣服这个生命给他带来的这条路。这几年更是这样,可以看到他对京剧有着很大的理想,这么高龄了,只要人家有讲课或者演出的邀请,他一定去,一直在为京剧奔波。”

而今梅葆玖仙逝,魏海敏说:“我和老师之间的师生缘,仿佛是两岸之间在隔绝又复通之后,传统文化艺术的血脉又接通了,是难得的、不可思议的。”她认为,师父毕生的愿望之一,也是“让京剧文化的血脉,在两岸生生不息”。

传扬梅派 中国珍宝

魏海敏是梅葆玖的第一个弟子,她说,对老师而言,这也许是非常新鲜的事情,“他当时还没有想过要带徒弟,忽然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小孩子’来跟他拜师,他很开心,也很惊讶。老师很随和,他第一次听到我说普通话也很震惊,‘啊,你们还说普通话?’老师不会给人压力,不会让人觉得不自在,有一种体贴,非常绅士”。

魏海敏还透露,两人今年年初见面时讨论了很多艺术问题。“老师继承了梅派,同时发展出很多精致又能让观众看得懂的东西,从80年代到现在,梅派的生命力一点都没有减弱。”

让魏海敏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上次还跟老师说好,做一个对谈,然后做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每一个喜欢梅派的人体会梅派唱腔的特色在哪里,了解要唱出韵味的诀窍在哪里,“到了今天,我大约理解和实践了梅派那种骨肉匀亭的特点,它的骨比肉多,因为肉太多,就会过于绵软”。魏海敏说,这个视频的设想,也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梅派,原来,梅先生特别喜欢跟年轻人以及不是内行的人在一起,“可能他觉得,年轻人可以帮他跳脱自己的视野,看到更多东西”。

魏海敏说,梅葆玖具备真正的艺术家气质,不争不求,淡泊名利,八十几岁了还一直在努力传承,那种“有人邀请我,我就愿意站到人前,只要你们想看我”的纯真和热情,令人动容。他传扬梅派艺术,已经跳脱了个人,他是中国戏剧界的珍宝。

猜你喜欢

梅葆玖梅派架子
高的只是你的架子
县长的“架子”
我与京剧大师梅葆玖交往往事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水果盒
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
梅葆玖先生病逝
毛小笑·架子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