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名学者、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教授赴台学术文化交流希望两岸同胞能够共同认识休戚与共的“昨天”

2016-09-18作者陈甪

台声 2016年8期
关键词:同乡会中山大学台胞

作者|陈甪

知名学者、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教授赴台学术文化交流希望两岸同胞能够共同认识休戚与共的“昨天”

作者|陈甪

讲座现场

3月19日至25日,应台湾铭传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高雄辅英科技大学3所高校联合邀请,知名涉台专家学者、全国台联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汪毅夫赴台湾进行文化学术交流,2座城市、3所高校、一行4人、行程7天,台湾千名大学生聆听讲座,并与汪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此次赴台,旨在推进两岸民间沟通与学术交流。

在3场专题讲座中,汪毅夫从台湾光复后大陆台胞返乡潮,讲到闽台民俗、方言与文学,再到台湾进士与科举制度。他轻松诙谐的演讲风格冲淡了那段民族回忆的苦涩,而理解与包容的理念则为史学研究带来了涓涓暖流。

《光复初期的台湾故事》

3月21日,汪毅夫应邀来到位于台湾铭传大学台北校区,以《光复初期的台湾故事》为题,为在场的青年同学上了一场专题讲座。

汪毅夫说,他身为铭传大学的荣誉讲师,所以每年都会常规性地回来在学校开讲座,尤其今年正逢铭传校庆,他更应该选择这个时间回来。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题目,并非有什么特别意义,是因去年他曾讲过《台湾光复后70天的故事》,铭传大学校长李铨建议他可以再讲一些这类型的题目,所以尊重李校长意见,这才选择讲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方面的故事,这样也是上次讲座的深入。

汪毅夫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天皇发表的终战录音开始讲起,一直到日本结束对台湾统治,以及台湾光复后的初期社会情况。他说,在那段时期,不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各个省份的同乡会都在当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并演绎了许多与台湾相关的故事。

汪毅夫说,1945年后开始出现台胞返乡潮,同乡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协助台胞们顺利返乡,并在生活上予以资助。而在台湾“二·二八事件”时期,在北平的台胞同乡会就召开记者会,并将北方的报纸报道集结成书发表。而上海同乡会也予以呼吁,要求释放被捕的人、治疗伤病者、对罹难者家属抚恤等等,“当时在大陆各个同乡会在这个事件上起了很大作用”。

汪毅夫说,现在的全国台联就是一个同乡会,是台湾同胞在大陆的一个乡亲组织,这个同乡会就是要为台胞乡亲做服务。我和同仁们也都以当年的同乡会前辈为学习对象,要为台胞做很多事情,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随后,汪毅夫还就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会成立初期情况及“谢五点”、梁启超在1902在学术论文中提到并首次创用了中华民族概念等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的一些故事,进行了详细而深有历史意义的讲解。

李铨在结束讲座时总结到,汪毅夫教授近年来在帮助铭传大学与大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时,帮了很多忙,我们十分感激。他称,汪教授对历史的考究,特别是台湾历史令人佩服,而历史常常是两面的,能从另一面去了解台湾,恰恰说明这更爱台湾。铭传大学校长助理萧耀文则认为,讲座加强了铭传大学师生对台湾历史的认知,“更清楚地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

《民俗、方言和文学》

3月23日,西子湾畔雨过天晴,汪毅夫赶赴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以《民俗、方言和文学》为题与中文系几位学者进行了座谈。其间,他与在座学者分享了对民俗、方言与文学的看法,用冥婚、抢孤、万应公祠与姑娘庙等民俗故事解释闽台地区的习俗与方言的关系,并高度称赞《台湾文学全集》简直就是《台湾民俗大全》和《台湾方言语汇大全》的合编,他认为学者做研究也可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民俗、方言和文学。

座谈中,汪毅夫表示,两年前他就曾造访过台湾中山大学,对这里的印象美好且深刻,今天回到这里参加学术座谈不仅愉快,与会的老师也给了他很多指教。从事学术交流本身就能得到很多受益,有机会能藉此发表研究心得本身就是件愉快之事。“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靠大家共同来推动。

祖籍台南、曾祖父汪春源系清代最后一位台湾省籍进士的汪毅夫,2014年12月曾到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学,今天再次回来,表示内心愉悦不已。他指着中山大学前的汪洋大海说,台湾这么美、各方面都很好,每次他来都很开心,也得到很多人对他的照顾。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者就一些闽台方言和汪毅夫进行探讨。汪毅夫用了60分钟的时间,与学者们分享了他对民俗、方言与文学的看法。他表示,中国汉语方言系统有七至八种,闽南语是其中之一。闽南语包含厦门话、泉州话、潮州话、漳州话与台湾话等。至于有人强调台湾话里有日本外来语,他说,过去厦门也被日本占据了七八年多,但从语言学上而论,它还是属于闽南语。

为台湾铭传大学赠送匾额(书法作者吴维,大陆知名书画家、《台声》杂志艺术总监)

合影留念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昭明也补充说,台湾话不可讳言会产生些本土化的用语,杂柔了日本语汇成为俗语,但语系的分支多少都含地方特色,例如在台湾形容某人讲话听不懂会用“乌鲁木齐”来形容,这在闽南、漳州也都有类似的用法,无须太大惊小怪。

中山大学助理教授罗锦文则表示,自己对汪老师的理解最早从共同田野调查开始,他们曾一同探访台南老街道、小吃与行业。汪毅夫虽长年在大陆,但对台湾的巷道不仅如数家珍,在闽南文史上的着力更是深厚。

汪毅夫接受记者采访

《台湾进士的故事》

3月24日,汪毅夫一行来到高雄辅英科技大学以《台湾进士的故事》为题进行专题讲座。校长顾志远表示,两岸交流很重要,在教育上更是相辅相成各有优势。汪毅夫教授是辅英科大创校以来访校层级最高的学者及大陆官员,全校都很欢迎。

讲座中,汪毅夫从台湾的第一个进士陈梦球到最后一个进士汪春源娓娓道来,包括写下“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丘逢甲、抗日团练名士许南英与其子许地山,还有施琼芳、施士洁这对父子进士的故事。并着重介绍了汪春源联合另两位台湾进士黄宗鼎、罗秀蕙和台籍京官叶题雁、李清琦等5人联名上书都察院的故事,在举国悲愤痛失山河的悲壮气氛中独树一帜地提出“切勿抛弃台湾人民”的观点,实为可歌可泣。

讲座后,高雄辅英科技大学几位学者就许地山、丘逢甲等台湾进士与汪毅夫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汪毅夫表示,许地山曾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也曾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授课,他十分赞扬许的笔名“落花生”,乃代表朴实有用之志。针对有关将丘逢甲与许南英做比较的提问,汪毅夫表示,后世对于古人先人应多些理解与包容,另外在学术研究上也应多些同理心,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出错,他若得批评,一定会先自省自己。

高雄辅英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副教授兼副教务长郑富春赞扬说,汪会长有对历史的同理心,对于事件不会很快下定论与评价,希望我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以设身处地当时的情境。

汪毅夫短短50分钟的分享,让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老师们意犹未尽。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校长顾志远表示,期待汪毅夫下次还有机会可以莅临分享所学。

在学术、文化交流之外,汪毅夫此次赴台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庆祝台湾铭传大学建校59周年共襄盛举,并送上了大陆书画家、《台声》杂志艺术总监吴维题写的《百年树人》的匾额作为贺礼。

此次赴台交流,在3场讲座和座谈中,汪毅夫对学术的精通和对分歧的包容,使在场的听众无不表示感叹和敬佩。汪毅夫表示,十分感谢几所学校能够给他这个机会为两岸民间交流做一点事情。汪毅夫近年来多次赴台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了解大陆与台湾同属“中华民族”这一历史史实,希望两岸同胞能够共同认识休戚与共的“昨天”、共同建设蒸蒸日上的“今天”,以及共同创造伟大复兴的“明天”。

猜你喜欢

同乡会中山大学台胞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于幼军 回归“书生”
蒙古旅平同乡会浅议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