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排的威武与金牌的重读

2016-09-14米绪

齐鲁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顾拜旦中国女排女排

米绪

北京时间17日上午,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1/4决赛中迎战已蝉联北京、伦敦两届奥运冠军的巴西队,在第一局以15比25大比分告负的逆境下,以总比分3比2获得胜利,时隔8年再次挺进奥运4强。这是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最艰难的比赛,从一开场的失落,到追平的开心,再到领先的激动,转至被追平后的不甘,最终到淘汰对手后的惊喜,完美诠释了体育比赛的魅力。

网友们说,女排精神又回来了!但郎平不这么认为,她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她们能够发挥最好的实力,即便最后失利,也要全力以赴,奉献一场最好的比赛。没有这样的精神,竞技体育就会只剩下输赢以及没有斗志的惨败和放水等等。遥想伦敦奥运会,我们的羽毛球选手在女双比赛中,消极比赛被世界羽联取消参赛资格就是明证。

这是一届特别的奥运会。我们关注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关注秦凯何姿的爱情,关注女排的绝地反转,远胜于金牌数量。

和奇怪的第一金定律一样,“东道主”效应也很有效,奥运会主办国红利一般只能维持两届左右,日本、韩国等等均是前例。原因之一是“为了配合主场优势而对未来体育资源的透支”。曾有观点称,北京奥运会是一个转折,传统奥运战略将会渐渐修正, 淡化“金牌至上”,改变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脱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就是明证。里约奥运会,让我们见证了这一变化。运动员的“表情包”和“求婚”更让全民愉悦,更给国人加分。这届中国运动员很行,他们借此证明自己自信、个性、阳光,能充分享受运动之外生活的乐趣,不是刻板单纯的“金牌机器”。这届人民也很行,特别是舆论对中国体操没得金牌反应非常平和,却纷纷质疑女选手商春松六年没回家的“非人性。”这种态度与“兵败汉城”是天壤之别。

从对成绩的关注,我们更多地转向纯粹的体育精神和人性化的竞技体育制度以及全民体育的平衡发展。我们的奥运优势项目在世界上普及率不高,也反映了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之间的隔阂。举重运动员才力毫无尊严地死去,退役冠军在澡堂搓澡甚至地铁通道卖艺乃至因贫售卖奖牌等等新闻的爆出,让我们对金牌有了重新的认识。近日有消息传出,说中国奥运奖金或会缩水,也许这些转变会渐渐推动我们从奥运强国转变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前些天,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表示:竞技体育永远是争第一的,在赛场上没有第一就没有说话的权利。我们理解他对于成绩的压力,却希望他和其他官员能够重温一下顾拜旦的奥运理想——“业余原则”与“艺术不能与运动分离”。

顾拜旦觉得,将艺术排除在外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不完整的。早年的奥运会,参赛选手“文武双全”。沃尔特·怀南斯在第5届奥运会上获得雕塑艺术奖和射击比赛铜牌。1981年以前,奥运会从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参赛选手只能是业余运动员。

顾拜旦这样解释“业余原则”:“一个人将其全部交给一项竞技运动,由于从事这项运动而致富,从而使竞技运动的高尚荡然无存,使肌肉凌驾于精神之上,而彻底毁坏了人的均衡。”以业余身份参赛的选手,即便无缘奖牌,却体现了最初、最遥远的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希望将来的运动会,我们的西红柿炒蛋军团,也会出现学校门卫兼清洁工参加马拉松,注册会计师也是铁人三项选手,农夫兼消防员报名单人双桨划艇项目。

猜你喜欢

顾拜旦中国女排女排
锦句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壮哉,女排精神!
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