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流动视角下生产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2016-09-14李瑞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李瑞

内容摘要:本文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增加人口净迁移率这一变量,从而估算出我国各省市人力资本存量,利用2005-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物质资本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发展相对滞后。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永续盘存法 人口净迁移率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要素贡献率

相关研究概述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孟望生等,2015),但在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方面,研究结论大相径庭。一些学者认为物质资本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王静,2015),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魏巍,2014等)。深入分析这些文献,不难发现,造成研究结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测算方法上莫衷一是。

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本的测算普遍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受教育年限法。因其简单直观,相关数据指标容易获取,受教育年限法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黄维海、袁连生,2014等);二是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等要素代替人力资本要素(刘万霞,2014等);三是采用永续盘存法、收入法、生产函数法等估算全国人力资本存量(钱雪亚,2008等)。梁润等(2015)指出由于教育指标未考虑教育质量、工作经验、人口迁移、工作培训等因素对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此受教育年限法并不能准确地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收入法、生产函数法大多基于强假设,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检验;而永续盘存法能够通过对估算技术和关键变量的科学处理实现对人力资本有效测算,已经逐步广泛应用。例如,钱雪亚(2008)系统论证了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人力资本存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本存量估算体系,并估算出1995-2005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对于人力资本的测算并未考虑到劳动力流动因素。实际上,劳动力流动可能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及相应的潜在产出“外溢与滴漏效应”冲击,改变部门间劳动力配置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转换(樊士德、姜德波,2011)。在劳动力流动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估算我国省际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物质资本测算方面,全国及省际物质资本存量数据并不能直接从官方统计年鉴资料中查到,学者大多运用永续盘存法借助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进行估算。但由于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基期资本存量及折旧率等参数设置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估算出的物质资本存量存在较大差异。以折旧率的确定为例,有些学者根据经验直接设定一个资本折旧率(舒辉,2014);沈利生、乔红芳(2014)将1952-2012年整个时间序列分为10不同时间段,然后分别计算各时段的平均折旧率;还有一些学者(钱雪亚,2008等)在设定不同类别资本品(建筑安装工程类、设备工器具类及其他投资品类)的使用年限和设备残值率的基础上,采用资本品的相对效率几何递减模式计算资本品的折旧率等等。

进一步地,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资源储存、人才状况和宏观政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全国总体的生产要素贡献率研究难以体现区域异质性(Ishise & Sawada,2009;古耀杰、任艳珍,2015等)。然而,以往关于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大多数基于全国整体资本水平估算,相比较全国整体研究,省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测算难度较大,已有研究并不深入。因此,本文尝试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增加人口净迁移率变量,重新估算出我国各省市人力资本存量及物质资本存量,并利用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等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省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各省市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目前,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多限于全国范围内,对于各省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估算很少有学者涉及。考虑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人身依附性和流动性,省域人力资本的研究应考虑人口流动的因素(钱雪亚,2008;2012)。本文在钱雪亚的研究基础上,假设迁入人口与现有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一致的前提下,考虑人口流动的影响,通过增加人口净迁移率变量,对永续盘存法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估算出1995-2013年间我国各省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各省市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公式为:

Ht=It+(1-δ+ν)Ht-1 (1)

其中,Ht为报告期人力资本存量,It为报告期的人力资本投资量,δ为人力资本折旧率,ν为净迁移率。

对(1)式中关键变量处理说明:

初始资本存量(H0)。采用钱雪亚等(2008)估算的2005年全国人力资本存量35741亿元,然后根据各省市人力资本重置存量构成比例将其分解到各省市,得到2005年各省市人力资本存量,以此作为各省市初始人力资本存量。

报告期投资(It)。人力资本投资计算公式为:

It=(Lt-Lt-1)[yt(Xgt+Xst+Xpt)] (2)

其中,Lt为第t年末劳动人口数量,Xgt为政府教育生均支出,Xst为企业及社会团体教育生均支出,Xpt为居民个人支出,yt为平均受教育年限。

投资价格指数(Pt)。人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衡量公式:

(3)

其中,PXi(i=1,2,3)分别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教育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WXi(i=1,2,3)分别为教育事业费支出统计中的常规性支出额(个人支出加上商品服务类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专门性支出额(其他资本性支出)、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

折旧率(δ)与净迁移率(ν)。人力资本折旧率直接采用钱雪亚等估算的结果5.14%;利用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提供的基础数据,整理可得各省份人口净迁移率。

(二)各省市物质资本存量的测量

采取永续盘存法估算物质资本存量的基本公式为:

Kt =(1-δ)Kt-1+It /Pt (4)

其中,Kt、Kt-1分别为第t年和t-1年的物质资本存量,It为报告期物质资本投资量,Pt为报告期投资价格指数,δ为物质资本折旧率。

指标说明及估算:初始物质资本存量直接采用钱雪亚等(2008)估算的1995年全国物质资本存量(83195亿元);物质资本投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消除价格等因素变动的影响;折旧率采用钱雪亚估算出的结果12.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基础数据可以估算出1996-2013年全国物质资本存量,然后依据每年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将全国物质资本存量分解到各省市,从而得到各省市2005-2013年的物质资本存量。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说明

(一)模型构建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以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及就业人员数量为控制变量,构建计量模型探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性,基本模型为:

yit=InY(it)=InAit+αInKit+βInLit+γInHit+ai +μit (5)

其中,i表示省份(i=1,2,...,N),t表示时间(t=1,2,3,...,T),Y(it)为第t年各省市GDP,Kit、Lit、Hit分别表示第t年各省市的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存量(就业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存量,Ait为第t年的技术进步水平,α、β、γ分别为物质资本存量、就业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ai表示影响着yit但又不随着时间变化的所有无法观测的因素,μit为误差项。

为了明确物质资本存量、就业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引入增长速度方程,利用增长速度方程进行因素分析,从各经济变量相对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

基本计算公式为:

(6)

其中,要素年均增长率可表示为:,yn为某要素报告期绝对数,y0为某要素基期绝对数,n为期数。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选择

本文运用stata11.1软件,选取2005-2013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建立面板模型。其中,模型中各省市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直接使用本文估算的结果,各省市生产总值GDP和就业人员数量可以从官方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

实证分析

通过F检验和BP检验说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都非常显著,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面板数据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使用FGLS对序列相关和截面异方差进行修正,全国及东西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一)全国实证分析

根据表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全国面板数据中总体R2为0.9480,说明样本总体的拟合优度非常好。InK、InL、InH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物质资本存量(InK)、就业人员数量(InL)和人力资本存量(InH)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558,即物质资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0.558%;劳动力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289,即劳动力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了0.289%;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 0.131,即人力资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 0.131%。结果表明,物质资本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未来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东西部地区比较分析

根据表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西部面板数据中总体R2分别为0.9802和0.9766,说明样本总体的拟合优度都非常好。东部和西部InK、InL、InH变量的系数符号均为正,且数值有较大差异,表明物质资本、就业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对东西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从FGLS修正的回归结果看,物质资本存量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对东西部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达到0.4604和0.6579;就业人员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3013和0.2857;而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均较小,分别为0.2326和0.0493。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不同地区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分析

由公式(6)和表1中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2。通过分析可知:

1.劳动力、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首先,从总体来看,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排序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就业人员数量。其中,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西部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其次,从区域比较来看,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东部地区,与此相反的是,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就业人员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西部地区,表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东部地区由于具有区域、政策、人才引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本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2.各地区物质资本贡献份额远高于人力资本贡献份额,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全国层面看,人力资本贡献份额为 21.04%,远低于同时期物质资本81.34%的贡献份额。从区域层面看,东西部地区物质资本贡献份额分别为61.53%和94.44%,而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则为39.47%和8.6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仍未提升到较高水平,单纯依靠物质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将日益暴露出其内在动力的不足。此外,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贡献份额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贡献份额,说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发展滞后,较低的人力资本贡献率越来越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

3.一般劳动力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有限,与其产出弹性不协调。一般劳动力对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9、0.30和0.29,大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但是,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一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只有4.24%、2.57%和0.39%,远低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说明一般劳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大对一般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资,提高一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而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促进人均收入公平分配。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依据2005-2013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就业人员数量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物质资本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二,人力资本及一般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有限,远低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说明人力资本及一般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三,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高于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作用逐渐凸显,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如下:

加大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着重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一直以来,物质资本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远低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到产出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其投入效应具有时滞性,不能够一蹴而就,因此,应当采取长期的政策支持。具体来说,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幅度增加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注重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加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加大对就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完善各地区工作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及综合能力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降低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人力资本要素与物质资本要素的匹配程度及协调配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等情况下,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匹配程度和协调比例越高则其效能损失就越小,相应地经济效率也就越高。因此,完善我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匹配程度对于提升经济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有限,远低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西部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转向重视人力资本积累,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人力资本要素与物质资本要素的匹配与均衡发展,达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佳协调比例,从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望生,王询,李井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增长贡献的变化——逻辑推理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6)

2.王静.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估计[J].现代管理科学,2015(2)

3.魏巍,李强.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软科学,2014(1)

4.钱雪亚,王秋实,刘辉. 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 [J]. 统计研究,2008(12)

5.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统计估算[J].统计研究,2012(8)

6.梁润,余静文,冯时.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J]. 南方经济,2015(7)

7.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

8.沈利生,乔红芳.重估中国的资本存量:1952-2012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7(4)

9.古耀杰,任艳珍.人力资本、R&D、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15(2)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