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演化的要素与路径探讨

2016-09-14王冰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王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协同演化规律的解读,构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理论架构,并对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孵化、京津冀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及“互联网+”产业集群网络的培育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技术成熟度和区域产业承载力两方面因素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选择。

关键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协同演化规律 路径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被写进了规划纲要,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2015年开始,我国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形成基地”的思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并以此为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将形成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体”。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也促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阔步走上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2016年,国家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安排,实施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重大产业类项目,发挥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演化发展机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契机

目前,国内还未明确规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发展需求与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并深刻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其特点是区域性、先导性、辐射性及不确定性等。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环境问题等不利因素,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亮点。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传统依靠人口红利、资源投入的低效率、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环境,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新兴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要围绕看得准、有机遇的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实现突破。同时注意产能过剩的问题,适度的产业冗余,有利于竞争,但过度竞争,会对产业造成伤害。要遵循行业规律,符合规模经济效应的要求,避免一哄而上。应从源头控制,杜绝新兴产业盲目发展的问题。此外,我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将来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的,表现为产业的带动效应大、市场成长快以及对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新”是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兴”是要体现技术的先导性,产业的辐射性,经济的带动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本文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包括技术、市场需求、区域环境三方面要素。

协同演化是指系统内两个或多个主体的演化动力相互交织、演化轨迹相互影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产业革命与新兴技术革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此外,根据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进行技术的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及集成创新,这主要包括构建新兴技术链及整合新兴产业链,经过实验室研发设计、示范应用等完成集成创新过程。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培育过程中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链及产业链协调演化发展,技术与产业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演化。在此过程中,技术成熟度是影响技术与产业演化的决定性因素,而区域产业承载力则是影响区域产业与技术演化的重要基础条件。基于此,本文考虑从技术成熟度和区域产业承载力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协同演化规律,将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及技术水平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分为先导企业孵化阶段、产业联盟培育阶段以及产业集群网络化阶段。

基于协同演化规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

高端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一要加强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紧密加强校企合作,搞好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逐渐构建起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级科技人才后备队伍。二要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激励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兴产业人才激励机制。三要优化人才引进方式。逐渐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二)提升科技创新内生能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企业要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将知识产权纳入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各个环节,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和维权援助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二要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在整合提升现有研发机构的同时,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代理、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和技术培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服务标准和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要构建官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主体与科技资源研发主体的结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三)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在坚持五项原则“瞄准前沿、着眼未来;自主创新,科技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集中突破”的前提下,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政府部门要合理规划引导各地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战略定位不同,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搞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各地在新兴产业布局上,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规律,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选准首位度产业,遴选出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作为突破口,避免“单兵突进”,防止一哄而上,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政府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税收和信贷优惠,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补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大力引进和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并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吸引许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但企业集聚并等同于产业集群,要注重发挥企业间协同效应,在产业链的培育上下大功夫,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在集群内形成创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由大到强。

基于协同演化规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在政府扶持及各行业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各地区各产业相继建立了具有创新性及高科技水平的产业园基地,尤其是随着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不断丰富。总结以往经验发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结合区域产业承载力与技术成熟度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育路径。因此,本文根据协同演化规律,以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一)培育路径

根据协同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及技术水平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阶段划分,本文设计了基于先导企业的孵化路径、产业联盟培育路径、集群网络共生路径。

1.基于先导企业的孵化路径。产业培育的起点就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通常掌握在某个企业中,先导企业就是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他们敢于创新,拥有独特犀利的眼光,拥有引导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先导企业通常是一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往往由于资金匮乏、人才不足等约束条件而使其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拥有的专利技术转化率仅为10%。因此,本文认为可立足区域,通过培育先导企业发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环境不同,在先导企业的选择上,必须把握区位优势最大化的原则,不能直接选择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应该兼顾区域产业基础以及产业配套环境。孵化路径的前提条件是区域内形成完善的孵化网络,整合区域内国际国内企业资源、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孵化器资源,制定针对先导企业的孵化政策,建立专项孵化基金,为先导企业提供包括管理咨询、技术支持、投融资等在内的各项服务。此外,政府要做好政策制定与环境营造工作,协调各方利益积极促成区域孵化网络这一重要平台的建设,同时重点企业应积极参与。

如大数据产业孵化路径培育方面,中关村地区从关键技术突破、产品示范应用、引导基金布局、大数据平台建设、产业联盟组建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大力培育大数据产业创新生态,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整个大数据产业的培育过程是各方主体不断投入生产要素的过程,如图1所示。面向未来,中关村地区将培育一批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加快促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不断支持企业创新大数据应用和商业模式,聚集全球大数据创新资源,构建最具活力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到2020年,中关村将集聚六百家大数据创新企业,培育六千家具有大数据应用能力的企业,带动形成3万亿元产业规模和完整产业链的大数据产业集群,打造成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

2.产业联盟培育路径。产业的兴起并非依赖于某一些技术,而是融合了多项生产劳动过程,因此,产业的发展应是依托某一核心技术,并通过多种相关技术相互配合实现的。比如,汽车产业发展涉及发动机技术、车体设计技术、底盘技术等众多生产技术。产业联盟是以产业技术链为载体实现资源整合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标准的竞争上,产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化是指在联盟成员之间以技术专利推动并得到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技术规范制定、发布和实施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认为可在整合技术链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联盟路径培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经营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在企业选择方面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同时,核心企业不仅要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还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产业联盟培育路径通常适用于拥有核心专利且具备专利数量优势、区域创新资源丰富、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强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京津冀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培育路径。京津冀跨境电商产业联盟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自营、服务商、大型商品流通、国际物流和第三方支付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发展的典范,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该联盟旨在促进京津冀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整合,发挥行业渠道优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目前,已落户中钢贸易、五矿电商、渤化贸易、广州威时沛运供应链平台、阔世宝达等一大批优质跨境电商企业,并陆续打造了以环球购保税商品展销中心、威时沛运跨境店为代表的跨境电商消费新模式。下一步,于家堡自贸区将进一步发挥天津港口和区位优势,在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重点打造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构建跨境电商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缩短企业通关时间、简化通关流程,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物流、仓储、通关、结汇等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继自贸区审批大厅后又一政府服务亮点,并惠及一般贸易、跨境电商进出口、跨境电商平台等各类跨境电商相关行业企业。京津冀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培育路径分析如图2所示。

3.集群网络共生路径。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个产业技术系统就会逐步完善,此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将达到顶峰状态,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升。这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遵循多要素共生原则,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融合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创新资源,并将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群网络共生路径就是基于多元素共生原则,集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多种创新元素,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因此,可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形成集群网络,通过集群网络共生路径培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不同,集群网络共生路径的选择要兼顾产业的不同定位,集成不同层次的资源要素,形成具有产业定位针对性的、多层次要素共生的集群网络化培育格局。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互联网+”逐渐从消费端向供应端扩散,加速形成以零售、批发、制造全产业链商务化为中心,带动两翼支撑服务业升级的云供应链体系,传统产业集群借助互联网的发展,逐渐从WTO+外贸增长模式向电子商务+内需模式演变,诞生了大量创新驱动的新型产业集群。2015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二十条意见。“互联网+”产业集群通过以工业设计、技术培训、信息化解决方案、检验检测等为主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高端平台,将带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地产、“互联网+”汽车、“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型、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目前,“互联网+”产业集群还处于初始阶段,互联网金融、电商物流等支撑服务业当前还难以适应、支撑产业云,但是,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产业集群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产业集群是我国信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互联网+”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如图3所示。

“互联网+”能使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协同化,实现产业链各环节间、企业间信息透明化,去除过多环节,促进产业链协调。“互联网+”产业集群不应仅仅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目标,还应逐渐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达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局面。

(二)路径选择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工程,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选择将关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败。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个阶段来看,成熟期的技术一般已实现产业化,而衰败期的技术则应从萌芽期重新开始产业化,因此,一般只需考虑萌芽期与成长期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选择。本文结合上述分析及实践经验,将基于新兴技术成熟度与区域产业承载力两方面因素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选择体系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协同演化规律视角分析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三条路径,并提出了不同技术成熟度及区域产业承载力情况下,不同培育路径的选择方案。为更好地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的落实,本文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孵化路径的选择是要把先导企业作为掌握核心技术的主体,随着孵化进程的推进,依据周期性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企业和相关机构应共同建立技术动态预警机制,长期动态跟踪相关技术领域发展情况,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重复研发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二,产业联盟培育路径的选择重点是处理好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避免专利权滥用现象出现,这是保障产业联盟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专利权滥用是阻止路径运行的重大障碍。应通过相应的约束机制保障联盟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约束专利权滥用行为,保证联盟目标的实现。第三,集群网络共生路径的选择主要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即不同层次的多种资源要素整合问题,多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及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竞争环境营造问题。

参考文献:

1.吕静韦,金浩,李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2.王艳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测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

3.杨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2)

4.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2)

5.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