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白富美开飞机、闯西北、写专著福建侠女林鹏侠

2016-09-13张柏芳

福建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莆田西北

本刊记者 张柏芳

民国白富美开飞机、闯西北、写专著福建侠女林鹏侠

本刊记者 张柏芳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培养空军女飞行员数量最多的国家。自1951年我国空军招收第一批女飞行员起,已累计培养了10批500多名女飞行员。

而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女飞行员,她们多是自发出国学习航空航天知识,学成后回国。据方雄普所著《华侨航空史话》记载,1915年前后,美国华裔卢佐治夫人在旧金山学习飞行,此后在中国、法国等国家,相继有数名女华侨和中国女子学习飞行,1929年赴英的莆田人林鹏侠,就是中国早期的女飞行员之一。

白富美心怀男儿志

林鹏侠从小就胸怀大志,女儿身的她却有一颗男儿心。

她的父亲林心香,原是亚细亚火油公司莆田分公司经理执事,20世纪20年代辞去这个职务,举家下南洋,在新加坡做起了橡胶生意。他经营的橡胶园后来雄霸一方,成为行业龙头,人们称他为“橡胶大王”。

原本可以安静地做一个白富美,然后接手父亲的事业,出任CEO,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可是林鹏侠并不安于做一个娇滴滴的富家女。

林鹏侠年少时曾就读于哲理中学。哲理中学最早叫培元书院,1878年由美国人在莆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办。在这所教会创办的学校里,她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参加现代体育运动,也了解西方社会,认识到发达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作为。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某高校,后又到上海求学。尽管如此,国内的教育还是无法满足她强烈的求知欲。1925年,与家人商议后,她前往美国留学,攻读经济学。

林鹏侠原名林淑珠,从小就非常崇拜花木兰和秋瑾。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她心中很不是滋味,出国留学的初衷也是为了回国。她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小家子气了,于是将名字改为林鹏侠,字霄冲,寓鹏程万里、侠肝义胆、气冲霄汉之意。

海外求学的机会,让她见识了英美国家发达的文明,更看清了中国的贫弱,一个非常大胆的构想在她的脑海中浮现。

1929年,林鹏侠完成美国的学业后,前往英国学习军事航空技术,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飞行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半年后,日本武装入侵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当时,林鹏侠正在新加坡代父亲经营橡胶产业,事变发生后,在家乡莆田的母亲紧急发电报给女儿:“驾机迅速归国服务战地。”

林鹏侠(1907—1979),莆田人,时称“我国唯一女飞行家”,上世纪30年代孤身前往我国西北地区考察,并将沿途所见著成《西北行》一书。

这封电报像是一束火苗,点燃了林鹏侠心中义愤的干柴。她心想,报国的机会到了,一身本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932年春,林鹏侠怀着一腔热血回到祖国,直奔上海。谁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还派代表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她胸中刚刚燃起的热焰,被浇了个透心凉。

“尔为一女子,如作西北壮行,尤能打破国人畏难之心理,则所助于国家开发西北者,其效匪浅。”

阴霾笼罩着中华大地,对日寇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痛惜,交织在林鹏侠心中。眼见报国无门,她回到了莆田。

这段经历在她后来撰写的《西北行》一书中有简要的记述:“‘一·二八’沪战时,余方留新加坡,代余父董理所营之橡园事业。一日奉母电,召余迅速归国服务战地。欣然命舟,至则《淞沪协定》已成,失望不可言说。乃废然买棹,省亲于莆田故乡。”

“吾国之国防当在西北”

《西北行》是林鹏侠到我国西北诸省考察的见闻记录,而她的首次西北行,与她的母亲有关。

正当林鹏侠因一腔热血无处可洒而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母亲杨玉英鼓励她去西北考察。

杨玉英虽然是一个家庭妇女,但是她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丝毫不逊于当时的有志青年。《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时,恰逢国民政府发动一场开发西北的运动,她潜心研究两个月,对西北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认为“吾国之国防当在西北”。

但西北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连年蝗灾、旱灾为患,国人多视其为畏途。杨玉英告诉女儿:“尔为一女子,如作西北壮行,尤能打破国人畏难之心理,则所助于国家开发西北者,其效匪浅。”

考察大西北,不仅仅是因为“聆母之训”,这个想法在林鹏侠心中酝酿已久。

在国外留学时,有一次同学们聚在一起闲聊,说到各自的家乡。听说她来自中国,一个外国同学惊呼:“我知道中国,听说中国的西北是世界的天堂,有世界上少见的神秘宝藏。”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那时,她心中的自豪感几乎要涌出胸口。

很多人没去过中国,但却久闻大名,心向往之,纷纷向她询问西北的地理气候、人情物产等,把她问得瞠目结舌,她前一秒有点激动的小心脏,又立刻被羞愧感包围。

自此之后,她“分其读书余力”,投入对祖国大西北的专题研究。

从东南到西北的“老太爷”

1932年11月24日,林鹏侠从上海出发,30日抵达西安,开始了她对西北陕、甘、青、宁各省的考察。

这次考察历时半年,潼关、祁连山、嘉峪关、西宁、六盘山、包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一路走,一路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不时在后面添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日记或游记式的文字,在她的考察结束后,被编辑成册,即为《西北行》。

林鹏侠从小未缠足,平时的装扮一贯英姿飒爽,喜欢戴一顶帽子,这种装扮让很多人将她错认为男子。

有一次,林鹏侠行至青海西宁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乡长一见到她,就“脱帽行三鞠躬礼,状至诚恳”,还“老太爷”“老太爷”地叫她。上前询问方知,乡民们误以为她是南方来的男子,故行此上礼,并以“老太爷”称之。林鹏侠连忙把帽子摘下,露出一头长发,尽管如此,大家仍是半信半疑。

旧时兰州特有的驮轿

还是在西宁,湟中县的鲁沙尔镇,林鹏侠参加当地的民族联欢跳舞大会。气氛正欢,忽有一貌美女子,手持酒杯,扭动着腰肢来到林鹏侠面前,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原来在当地,若是女子属意某个男子,就在这种酒会上,边唱边舞至该男子面前,将酒碗递给他,以此来表达爱慕之意。

这次西北行,不仅让林鹏侠见识到了祖国边疆的壮美风光,也让她对各地的气候、物产、社会风貌等情况,有了真切的了解和体会。

1933年4月24日,距出发日已经过去了五个月。这天傍晚,林鹏侠正坐在牛皮筏上穿越甘肃、宁夏交界处的黑山峡。

西北地区交通不便,在这次漫长的行程中,她坐过汽车、火车,骑过马,乘过骡车,从兰州前往青海时,她还雇了一辆兰州当地特有的夹窝(驮轿)。刚开始觉得挺新鲜,可是没走几里路,她就觉得头晕目眩,但也只能这么颠簸着到了青海。

沿河而下,行至今吴忠市金积镇,当地的村民在地里劳作,嘴里还哼着小调,林鹏侠在《西北行》中将这幅景象描述为“亦似较富足,不如甘肃之苦寒,人民均有生气”。

身为女性,林鹏侠尤为关注西北地区女性的生存状况。

一路走来,她发现不少地区的女性地位低下,买卖婚姻陋习严重,妇女婚姻主权多由父兄包办。

另外,西北大部分汉族百姓仍以小脚为美,缠足之风盛行。途中林鹏侠曾遇到一个娇小可爱的女孩,像“天上安琪儿”,可“天使”同样逃脱不了缠足的厄运。女孩的母亲告诉林鹏侠,如果不这么做,孩子长大之后是嫁不出去的。林鹏侠惊叹之余,深为惋惜。

与此相比,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状况反而要好一些。据《西北行》记载,当时的藏族妇女“身体强健而魁梧,且精骑射,喜操作,尚节俭,活泼而勇敢”。不仅如此,她们还掌握着家中的经济大权,男子需仰仗主妇生活,形成女尊男卑的社会风俗,在婚嫁方面则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在青海时,她发现西北回族的诸多风俗已经完全和汉族相同,在礼教、缠足等方面完全汉化,仅在宗教信仰上有所区别。

她认为,回族妇女最大的特点是爱好清洁,“房间洒扫,一尘不染,家庭整秩,不稍紊乱”,沿途所见的回民家庭,不管多么贫穷,家里永远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状态,身上的衣服就算破旧,也是洗刷干净、缝补完整。

新疆这个终点,一定要走到

1934年12月,林鹏侠与胡蝶、宋美龄、何香凝、丁玲和倪桂珍(宋氏三姐妹之母)一同被《良友》画报评为“上海的标准女性”,一时成为风云人物。与其他几位不同的是,林鹏侠是凭借着她独特的冒险精神获评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

一位上海友人为她作过一首诗,是她心路历程的准确诠释:“数载航空汗漫游,壮怀洗尽女儿羞。关心家国修才技,留取他年击寇仇。”

1936年1月,30万字的《西北行》在内地出版。15年后,28万字的《新疆行》才在香港出版。新疆本是林鹏侠首次西北行的最后目的地,但却因发生战乱,最终没有成行。

林鹏侠在《新疆行·自序》中写道:“其后,十数年间曾数度作入新之计划,虽结果都成泡影,而此志终未移易。”

1937年,林鹏侠计划从新加坡出发,经印度,翻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进入南疆。去印度的护照已经办好,可是准备启程的时候,父亲病危的消息突然传来。她急忙赶回莆田,新疆之行再次夭折。

不久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烽火弥天,林心香的病也逐渐恶化,没过多久就离开人世。国家的危难和至亲的离去,让林鹏侠“抱恨终天,无心远游”。1941年和1945年,她又两次计划前往新疆,都因中途有事未能成行。

直到1948年夏天,林鹏侠16年的夙愿才终于达成。这次新疆之行历时一年,行程二万里,她的足迹“得遍天山南北”,自称此为“平生一大乐事也”。

林鹏侠的西北行进一步推动了国人对西北的关注,她在途中的游记也被发表在《良友》画报上。

2000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将林鹏侠的《西北行》重版发行,列入“走进大西北丛书”。2012年12月,《新疆行》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镰重新整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入“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丛书再次出版。

办报刊、建学校,不开飞机也能救国

抗战后期,林鹏侠与胞妹林荫民在家乡莆田创办了《莆田新报》,后改名《福建新报》。她在发刊词中写道:“冀于生死存亡千钧一发之际,阐扬民族正义,一面鞭策政府,守土守民;一面警惕民众,协助政府,俾举国上下,了然民族大义,筑成万里长城。”

她的办报理念,与她的抗战精神及西北行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旨在鞭策鼓舞,并协助政府抗日救亡,呼唤民族大义,团结民心。

其间,林鹏侠为战事需要,经常出入重庆、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宣传抗战救国,并与宋庆龄及民盟负责人张澜等交往甚密。后来林鹏侠加入民盟组织,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

林鹏侠十分关注教育问题,深知“国家之强弱,惟视教育之兴衰以为正比例”。考察西北时,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参观当地的学校。抗战期间,她在家乡创办了莆青中学并出任校长,其宗旨为寄托国家前途的希望于青年。为了培育人才,她还把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弟弟林鸿才等人聘请过来任课。

抗战胜利后,林鹏侠前往美国。1949年,她应邀回到祖国,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典礼。

侨讯

日前,以“文化引领、联通侨界、创新转型、共建丝路”为主题的“2016中国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峰会”在莆田举行。

近日,中国华侨出版社福建分社在福建省侨联侨胞之家正式揭牌成立,重点围绕开发出版侨类图书、开发福建乡土文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6月中旬,第八届海峡论坛·2016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在厦门召开,充分发挥侨联独特优势,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日前,三明市外侨办、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到泰宁县,为10名贫困户大学生颁发海外侨商捐赠的助学金共10万元。

猜你喜欢

莆田西北
一座西北小城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爱心车队抵达莆田送去冬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