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治理战略思想的基础、关键和力量

2016-09-12杨英杰

前线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国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了解中国要切忌‘盲人摸象。……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大国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大国政贵有恒,不能随便“翻烧饼”,那样并不叫有魄力,相反是不稳当的表现。在与外国友人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表示,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建设,很不容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年多的国家治理发展进程彰显出:“大国治理战略”是一以贯之于习近平总书记全部治国理政实践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是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就的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战略思想体现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思考,既是其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具体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国治理方略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战略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国治理哲学思想之精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战略基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近代以来,中国成为各种力量的角逐地、各种制度的试验田。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成就了今日之中国——一头已经觉醒的、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把中国比喻成一头睡狮的拿破仑曾说:“人是根本无法决定未来的,只有体制才能决定一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他所说的时间节点,是建党一百年的时间节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时不我待,自当奋起。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把如何从法治上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作为主题,因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四中全会,制度建设层层递进,一步步落在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他把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不仅包括政治制度,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发展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已经十分明白地告诉我们,制度是发展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大国治理的根本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强调制度的本土性。新发展经济学极其重视转型国家历史文化传承所产生的路径依赖对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在别国适合的东西移植过来未必适合本国国情,制度也有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新发展经济学的共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考察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后总结道:“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历史转折期的大国,在选择国家治理体系时要更加注重民族精神血脉和历史精神的延续。他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战略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全面深刻地提出了一个崭新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概括。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皮克迪在其巨著《21世纪资本论》中,用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对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恶化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严重质疑。

市场经济需要外部制衡的力量,这一力量必须来自于以制度为表象的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而必须来自于一个能够以全体国民之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执政党的坚强领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之飞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法治建设的不断提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自我改革、自我革命、自我实现机制,这为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响亮宣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政治自信之实践来源。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也是改革开放中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我们立下的军令状。针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警告振聋发聩:“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怎么办?他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战略关键及核心力量作用,“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阶段性战略目标,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战略关键;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战略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条基本要求,其中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篇仅1500余字的讲话,19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成长力量之源的高度认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执政党的坚定目标,也是人民的强烈意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主体性,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千百万优秀中华儿女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印度学者兼社会活动家阿肖卡·梅塔在评论共产主义在印度毫无市场的原因时曾感慨地指出:“一个大党不是一天所能建立起来的。在中国,是革命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党。……但是在印度,若想通过正常的途径形成一个大党,把分散于50万个村落中的数百万人鼓动起来,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正是通过革命,历史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并赋予其庄严使命,人民认同了中国共产党并追随她奋斗不息。南湖的小小红船,历经风雨,劈波斩浪,最终成长为一艘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超级巨轮,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正满怀信心地执掌着这艘巨轮驶向复兴的彼岸。

发挥人民主体性,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调研,选择了“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他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铿锵有力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发挥人民主体性,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战略思想饱含着对中华传统文明的温情与敬意,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极其浓郁的民族情怀。作为大国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有奋发进取的历史担当,有行稳致远的历史耐心,有“有为”蕴“无为”之理念、“无为”显“有为”之方向。其大国治理战略思想律动着大国脉搏,充盈着大国智慧,洋溢着大国风范,展现着大国情怀;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滋养的自然之果,是全球化未来期望走向所必需的人类文明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战略思想理论生成的厚重历史感与活泼实践性,其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无不闪耀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光辉。

新的实践孕育新的思想,新的思想指引新的实践。全面实施大国治理战略思想,是深入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抓手;进而,以此为思想引领和理论遵循,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昂首阔步引领中华文明走向复兴之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是文明自信。

(作者:杨英杰,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大国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时局图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