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启示

2016-09-10孙晓雪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香港

孙晓雪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香港作为我国最早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地区,其相关方面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文章通过对香港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所引发的几点启示,以期对内地校本课程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香港;内地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尝试将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至学校,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自此,校本课程开发开始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1]。受西方文化以及国际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的影响,香港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成为我国最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地区。目前,香港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

1981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特邀国际知名教育专家组成顾问团,以全面审视其学校教育。历经一段时间的深入考察与探讨,该顾问团于1982 年发布了题为 《香港教育透视》的报告书。该报告书为香港学校指出了五项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改善课程以适合学生需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应以基层学校为中心,特区政府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促进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发展。1984年,特区政府成立了教育统筹委员会,以落实顾问团报告书的相关建议。在此后的10余年间(1984-1997年),统筹委员会先后颁布了7份报告书。这7份报告书均充分肯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鼓励教师、社区人士和家长参与课程决策,同时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1988年,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提出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香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并颁布了《校本课程设计计划》,于同年9月开始在学校中推行。该计划要求各学校应以课程发展议会编写的课程纲要或指引为依托,在其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内,配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相关设计活动。这些设计活动包括新教学策略、新教学单元以及为新教学策略或新教学单元而设计的教材和教具等[2]。为保证《校本课程设计计划》的顺利实施,香港教育署还专门成立了执行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用以受理并审核各校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其中,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校本课程方案的执行和评定工作;咨询委员会则主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相应的咨询与帮助。该计划鼓励教师依照学生需要调适现行课程,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这一计划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香港地区发展得尤为迅速。相关数据显示,1989年至1993年间,依此计划完成的校本课程设计达242项[3]。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计划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该计划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各学校只能在教育署规定的课程框架下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或调整,而不能对课程进行重新编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另外,该计划所实施的大部分课程方案集中在艺术、计算机等单科课程方面,涉及综合课程开发的方案则少之又少,因此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系统建构。

(二)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香港教育署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新一轮的革新,以促使其朝着更加规范化和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1993年6月,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颁布了《校本课程剪裁计划》(以下简称《课剪计划》),该计划主要在第五组别学生(考试成绩不良的学生)所在的学校中推行。其目的在于协助学校调整并重组校内课程,改进课程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方法,以满足成绩不良学生的特殊需要,调动其学习意向,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对课程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增强其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同时,该计划指出这些成绩不良的学生存在一系列共通特点,如基础知识匮乏,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意志力薄弱,面对学习困难时容易选择放弃,但这绝不意味着此类学生在智力方面存在问题。相反,如果学校能按照这类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相关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那么该类学生的学业失误仍可以得到补救,最终追赶上成绩良好的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4]。此后,香港教育署也在不断地更新并完善《课剪计划》。自1999年起,《课剪计划》开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提出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作为发展方向。除了要满足个别学校、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外,教育署还针对全体学生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强调借助一定的策略手段,促使学生内因发生转变,从而学会自尊、自爱以及自律,最终由拒学、厌学转向肯学、乐学和会学。[5]

(三)21世纪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发生急剧转变。为应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种种挑战,必须完善教育、革新课程,培养年青一代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鉴于此,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00年提出了《教育制度改革建议》,对基础教育实行全面改革。该文件指出,要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并将校本课程开发列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02年,为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以下简称《指引(小一至中三)》)。相较于之前的政策制度,该文件确立了更为清晰、明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这在其主导原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主导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本地区学生、教师和整体环境的优势,使学校和教师可以弹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学习体验,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最终实现全人发展[6]。历经十余年的实践探索,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2014年6月对课程指引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以下简称《指引(小一至小六)》)。该指引首先肯定了过去十余年间香港地区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为学校课程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引重新阐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为所有学生提供促使其终身学习的必备经验,同时要兼顾个别学生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个人潜能,最终促使其德、智、体、群、美五育全面均衡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指引给予了相应建议,如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切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鼓励学校对中央课程加以适当调适,以形成并发展自身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目标;倡导教师依照学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课程,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性和生成性。同时指出校本课程应是课程发展议会提供的指引学校与教师专业自主间取得平衡的结果。[7]

二、主要特点

(一)清晰、明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1.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在于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纵观香港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历程,不难发现,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指引(小一至小六)》确立了全新的学校课程架构。该课程架构由学习领域、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个部分组成,同时课程发展议会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依此框架使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安排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教学风格实施相应的课程,以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香港地区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始终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置于优先考虑地位,尽可能地切合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及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将知识内化成其人格的一部分。

2.课程决策民主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香港的校本课程开发尤为强调这一点,鼓励并支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及社区相关人员参与其中,以期共同完成校本课程计划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后续评价等相关活动,体现出民主化和多样化的色彩,必将有助于加快推进教育决策尤其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例如,在《指引(小一至小六)》中,将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分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部分,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连,通过共同协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持续、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以及体验的课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课程,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实际感受并体验的课程,即课程的最终承受者是学生,课程要被学生所体验。学生的体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程开发应该是一种持续、动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生成性。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式,亦是如此。它借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提供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香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始终将校本课程开发视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过程,不断强化并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促使其依照学生的需要与能力水平经常性地评估、修改课程,最终实现课程的改进与完善,充分显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生成性特点。《指引(小一至小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发展,香港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已具备一定层次,涵盖一系列的相关程序,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施教后的评价与总结等。

(三)有效、配套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

为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香港教育署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支持措施。首先,在政策方面,香港教育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以此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方向指引。例如,为实现第一号报告书(1985年)的总体目标,即鼓励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权利,特区政府在随后颁发的第二、三号报告书中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调整教育署的内部机构划分,重组课程发展委员会,设立课程发展局及其下属部门——统筹委员会,细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教育署下设辅导视学处的职责,不仅要为课程发展局及统筹委员会提供服务,同时要协助其进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鼓励各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课程设计资助金[8]。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确立了以校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成为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

其次,在财政方面,香港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并推进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例如,在1998-1999年“校本课程设计计划”实施阶段,特区政府所提供的各项课程设计资助金达9.79万港币[9]。

最后,在专业方面,香港教育署还专门成立了中央课程发展辅助小组(以下简称辅助小组),为学校和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定的专业协助服务。该辅助小组由兼具课程专业知识和实际教学经验的人员构成。他们定期访问学校,主动与教师探讨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困难,并为其提供专业化建议,安排形式多样的专业发展活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出切合校情的校本课程,而且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加速其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三、启示

(一)厘清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香港政府针对基础教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促使其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均肯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内地学习。首先,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开发理念,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学生的个性,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要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提升其课程开发能力,是促使其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香港学校的校本课程始终要求教师依照学校课程计划的变更、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实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对一些尚未开发出教学材料的主题进行教学[10]。从制定目标、选择材料、组织实施课程到评价教学效果,每一环节都需教师亲自安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开发学校本位课程的一系列技能,通过不断地研究、实施和反思,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后,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同时应时刻注意将本校的教育哲学纳入其中,以明确并树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发展并完善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正如学者马什(Marsh)所言:“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打破教师作为‘消极接受者’而将其定位成‘课程决策者’的角色,除非教师能顺利完成这个转变,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就不能得以有效开展。”在香港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更是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决策者和评价者。这为内地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定借鉴,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从教师角色的内容上来看,教师应从单一的角色身份转变为多重的角色身份。教师不仅要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依据学生的需要、能力及兴趣设计和开发课程,并及时对其进行评价。其次,从教师角色的态度上来看,教师应从消极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要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其课程开发的意识,使其主动投身于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去,强化其自身成就感。最后,从教师角色的形式上来看,教师应从自我的独立工作转变为与他人的合作探究。校本课程开发不是某一具体学校或某一个体教师所独有的事情,而是一种涉及协作研究的共同事业,它需要教师间的团结合作与沟通交流,是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因此,推行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从正式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者;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三)构建多方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学校、教师、社区、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行为产物。香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尤为强调对这一机制的构建,特区政府始终鼓励学校与社区人士和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方向。这为内地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定借鉴,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努力构建并形成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首先,校本课程开发要确保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所持态度、支持力度及参与程度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内地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地区和学校未得以实施开展的情况。为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一定措施,如建立特设机构、颁布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手段,以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影响。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要确保社区的支持和参与。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开放程度,最终影响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11]。基于此,学校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强化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全面地了解社区人士对课程开发的看法,吸取其建议,将相关人员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内。最后,校本课程开发要确保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家长不但清楚孩子的发展状况,而且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家长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而言具有合理性与适切性。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仅担任“支持者”而非“参与者”的角色。因此,如何转变家长角色并使其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已成为当前内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庞红卫.香港校本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1(4):38.

[3][8][9][10]沈兰,孙青华.任重道远——香港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7):36;38;38;39.

[4]崔允漷,鲁艳.香港《校本课程剪裁计划》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4):51.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1.

[6]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EB/OL].http://cd1.edb.hkedcity.net/cd/TC/Content_2909/present_ html/bg18.htm,2002.

[7]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EB/OL].https://cd.edb.gov.hk/becg/tchinese/intro.html,2014.

[11]柴改改.英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2):64.

编辑 吴婷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香港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简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香港ifc商场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