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测:2029年将达到人口峰值

2016-09-10陈国政

检察风云 2016年1期
关键词:性别比生育率夫妇

陈国政

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是基于单独两孩政策的实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两孩政策是指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是两孩政策,故第一胎为双胞胎或多胞胎时,不可生第二胎,因此,全面放开两孩并不是全面放开二胎。

我国生育政策在不同时期,由于人口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我国经历生育高峰和就业高峰期,先是采取“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后是进一步实行“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三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1978年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一孩政策包括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川、重庆六省(市)的农村居民。一孩半政策是指农村夫妇生育第一个孩子为女孩的,可再生育一个孩子,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南等19个省(区)的农村居民。此外,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西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生育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衰减、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开始调整。2011年我国各地全面开放双独两孩政策(夫妇两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孩),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普遍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鉴于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2013年12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单独两孩”政策(夫妻双方一方是独生子的可生二孩),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然而,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2015年8月底,提出生育两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这一结果出乎人们意料,确实和预期有差距。从全国来看,生育意愿低、实际出生人数更少,成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的普遍情况。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农村生育率太高,这在过去或是一种现实,但在计生政策执行30多年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生育成本的提升、养儿防老观念的淡化,那种将农村视为生育率高发区的观念已经过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有1.44,与城镇人口相比,仅仅高0.46。尤其是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来,一些允许生二孩的农村地区,人们却常常放弃生二孩,政策实施的真实效果与政策预期效果呈现出较大的落差。因此“单独两孩”只是一个过渡,之后全面放开两孩的呼声持续高涨。

鉴于我国人口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育龄妇女数量逐步减少,特别是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下降较快,生育意愿发生转变,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家庭规模缩小,养老抚幼、互助互济等传统功能弱化,这些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启动“全面两孩”政策(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根据《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左右,已经为全面放开两孩政策预留了空间。根据预测,放开全面两孩后,全国人口峰值将延后两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

从“独生子女”“双独两孩”“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的政策推进,虽然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向放松“数量限制”方向的调整,但仍然属于计划生育,在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这个前提下,“计生一票否决制”不会取消,针对超生行为收取社会抚养费也不会取消。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将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两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计生部门将从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调控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为避免单独政策“遇冷”现象重演,未来有可能建立健全生育与养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在税收、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

猜你喜欢

性别比生育率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为什么要维护男女性别比的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