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政治课教材改革历程对教学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2016-09-10赵琼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0期

摘 要 建国后60多年中,我国政治课教材经过多次改革,一方面逐步完善了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但另一方面频繁的变动也影响了政治课教学的稳定性。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应该坚持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既根据社会需要加以改革,也要注重教材体系的稳定性与继承性。

关键词 政治教材 改革过程 影响趋势

一、我国政治课教材改革的主要阶段与内容

1.建国初期中学政治课教材体系的确立(1949年~1956年)

建国不久,我国中学普遍开设了政治课,先是采用源自解放区的政治科取代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公民科。战争时期形成的政治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对于刚刚解放的学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发动作用。但那些在战争中匆忙编写的战地教材,本来就不是为教学专门编写的,也根本没有教材的理论性和学科性。

从1952年开始,由于缺乏政治教材的编写经验,各地基本上是照搬了前苏联的政治课课程设置,在中学先后开设了“青年修养”、“共同纲领”、“中国革命常识”等政治课程,不久,又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政治课程,基本上完善了中学政治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政治课成为当时的革命思想宣传,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观念、继承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4年起,我国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但中小学教育还没有走上正轨。中学政治教材还是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政治课程,在内容上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很大,政治课基本上还是政治教育的工具,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习课程。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各年级的教材内容频繁变动,变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教材科学性和体系的不完善,而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具有很强的应时性和政治性,这也是政治课多年来没有摆脱政治性束缚的重要原因。

2.大跃进时期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极左化(1957年~1958年)

1957年后,在全国开展了以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政治课逐步成为了运动课、形势任务课,政治课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3.文革前政治课教材的完善和调整(1959年~1966年)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好转,中学政治教材也得到了调整和完善。1959年教育部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全国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1960年以后,先后组织编写了《做革命接班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毛泽东著作选读》等教材。但第一部教学大纲还没有摆脱多年形成的政治教材必须为政治形势需要服务的课程模式。

在这一阶段,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那种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式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4.文革中中学政治课教材体系的异化(1967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一场灾难,它给教育带来的灾难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最为明显。在革命的口号和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政治课教学完全被政治运动所取代,正常的政治课被取消,课程的学科性已全部消失,政治课成了批判课、斗争课,给以后的政治课改革带来了无穷后患。

5.改革开放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和调整(1976年~1996年)

在这一阶段政治教材较大的变动有三次。

第一次是1977年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上的拨乱反正和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学政治课程的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8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政治课教材,在初中开设了《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在高中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学科性的政治课程取代了“文革”期间充满极左倾向的政治口号。应该说,这套系统的政治教材,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政治教材。

第二次是在1977年版本的基础上,1982年和1986年教育部门又先后推出了两套教材。1986年开始对原有的五本教材进行了整合。取消初中的《青少年修养》改为《公民》。这套教材与1980年的五本教材相比,又出现了过分强调政治课的政治性和应用性的成分,使教学性与教育性分离。

第三次是开始试验一纲多本。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地开始出现省自编教材,上海、北京、吉林、江苏等地先后推出了地方性的政治实验教材,取代了国家统一的教材设置。到了1992年后,全国实验和试验性教材在统一命名为“思想政治”教材以后,才再一次有了统一的政治教材体系。

6.第一部政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1996-)

中学政治教材经过50多年改革与变动,才逐步完善与成熟。1996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用课程标准代替了实行50多年的教学大纲。从此,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有了法的依据,政治课教材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政治课教材改革对政治教学的影响

我国政治课改革走过的60多年历程,正是政治课教材逐步走向思想教育性与知识教学统一的过程。我国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教材变动次数最多,体系变化最大的一门学科。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和随意性编写,给政治课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

1.政治课程“信度”降低

我国多年来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有时候几乎是面目全非。今天是资本主义是最丑恶的剥削社会,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发家致富的,一会又说资本主义是高度文明的发展时期;今天说社会主义应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明天又说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前后矛盾的说法,不仅把学生弄糊涂了,也把老师弄糊涂了。西方的经济文明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很难在当时的政治教材上找到合理的解释。

2.政治课程的地位下降

中学政治课由于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跟着频繁变动,导致考试命题也失去了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有许多地区只好用开卷的形式来组织政治学科的考试。政治学科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使教师要不断适应新教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我国60多年政治教材的频繁变动和教学课时的任意缩减就可以看出政治学科地位的变化(见表1)。

3.政治课德育功能低效

政治教材频繁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从理论上看,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应该提高政治教学的德育效果,但由于教材的过于政治化,反而使政治课成为空洞说教的花架子,是好听没有用,政治课的德育特殊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教材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1996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2003年开始,宁夏、广东、海南、山东、上海(单独课改区)等省市先后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2008年后,全国全部实施政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初中政治教材统一为“思想品德”,高中的教材统一为“思想政治”。高中除少数的省市,如上海、北京、江苏等地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外,大多数统一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试用教材。无论是国家的统编教材还是省市自主编写的地方教材,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

1.政治新课程教材的鲜明特点

(1)时代性与相对稳定性有机统一

政治课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但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材的时代性忽视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导致教材频繁变动。政治形式的变化导致政治教材的不稳定。新的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稳定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制定的,在内容上定性在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阶级斗争的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为政治教材内容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2)课程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政治教材的教育性是政治教学的第一要义,但不是唯一目标,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是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政治认识。

(3)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政治课一直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学习,新课程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中学政治课教材改革的趋势

中学政治教材的改革历程尽管有许多教训,但改革对中学政治教材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是改革的结束,而正是真正意义上改革的开始。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1)生活性

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强调教材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政治理论,在学习中理解社会生活和解释社会生活。高中的教材的必修课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三个部分,都体现了教材强烈的生活性。初中三个年级中七年级的教材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教育;八年级的是法律常识教育;九年级的全一册主要是社会政治教育。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哪一册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性。

(2)开放性是政治教材改革的又一大趋势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高中新课程标准实行了模块教学,并不去过分地强调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容体系的严密性。在学习目标上把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开放,正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的要求,让学校和学生根据开放的社会生活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正确地看待和解释社会。

(3)教育性与学科性统一

多少年来,政治教材一直在探索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但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一会过分强调其阶级性把政治课教学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一会又过分强调教材的知识性体系的严密而忽视了教材的时代性。60多年政治教材改革的最大教训就在于教育性与学科性的分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是建国60多年来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教育性与学科性的有机统一。政治课教材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坚持教育性与学科性的有机统一,使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与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改革与深入发展,要求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学习,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毕玉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作者:赵琼(1971-),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