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行为困扰探究

2016-09-10郭晓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概念自我发展

摘 要 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核心是自我概念的不断完善。在中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生理自我逐渐成熟,能力自我不断提升,情绪自我不断调适,道德自我不断修正,学业自我自主调控。当中学生面对环境带来的变化,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行为,以满足内在需求和克服外在压力时,就会出现行为困扰。梳理自我概念的表现特征,并进行中学生行为困扰和偏差的分析,意在通过提升自我概念进行心理和行为纠偏,可以有效指导中学生顺利度过自我统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自我概念 行为困扰 自我发展

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核心是自我概念的不断完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认知与主观评价,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对自我的认知和态度、对学业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行为表征,在日常的语言、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随着中学生对自主性要求逐渐增强,他们常常由于歪曲的自我概念而产生心理危机。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自我概念发展比较顺利,但对于具有偏差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困扰。因此,梳理中学生自我概念的表现特征,并进行中学生行为困扰和偏差的分析,意在通过提升自我概念进行心理和行为纠偏,可以有效指导中学生顺利度过自我统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表现特征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综合,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的了解,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知和评价等[2]。中学时期是身体快速成长和性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自主精神发展的关键,开始思考在成人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展现出个人的自我认同,表现在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性不断调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方面青少年会遭遇本能冲动的高涨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3]。具体来说,青少年自我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生理自我逐渐成熟

生理自我指青少年对自己身体发育、健康、外貌等方面的知觉,表现为对外表的关注、对身体体能增强的注意、对身体发育和性成熟的认知等。也有心理学家用“体像”(bodyimage)一词作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知觉的总称。Thompson认为,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要求很高,他通过让青少年选择与评价他们想象的、实际的与社会认可的几种体像,证明大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不够满意[4]。此时,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的自我认知要求较高。不同的是,男生更关注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外表的吸引力,女生倾向于通过控制饮食来保持身材。另一方面,中学生会表现出对性的好奇,逐渐增加对性成熟的认知。

2.能力自我不断提升

能力自我指中学生在处理事情、适应情境及对自己特殊才能的认知方面,表现为遇事不再过分依赖父母,出现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倾向,并力求把事情做到最好。此时,中学生碰到困难会首选同学、朋友,其次才选择家长的帮助,亲子关系会呈现紧张状态。他们会“尽力做好”自我的事情,以此确认能力自我;如果做错事情,尽管他们内心会承认错误,但通常厌烦家长和老师说教式的批评。青少年进行能力自我发展是在寻找那些与自我图式相符合信息的过程,通过那些能够确认自我图式的信息,排斥否定的信息,不断建立能力自信。

3.情绪自我不断调适

情绪自我指青少年对自尊、自卑、焦虑、寂寞、愉快和生气等情绪的知觉,表现为中学生情绪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易于烦躁;自尊心很强,对自我进行肯定和赞扬,相信自己能力的胜任程度;有时与别人比较,也会产生自卑。当他们获得成功的自我确认后,会表现为自尊的彰显,有愉悦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会出现盲目乐观的现象,也会在现实的打击面前一蹶不振或自暴自弃的现象。

4.道德自我不断修正

道德自我指青少年对道德的认知、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价值观的知觉。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包含的道德取向进行评论,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探寻。但是,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即中学生在道德认知上与社会主流文化高度一致,但在部分道德行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尽一致的现象[5]。

5.学业自我自主调控

学业自我是对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自我知觉。表现为在高升学压力之下,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觉监督和控制学习过程。然而,学业成绩(结果)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优良的学业成绩能够激发自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较差的学业成绩会产生低效能感,挫折会使学习动力不足。

6.社会自我不断发展

社会自我指中学生对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社会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互动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库利以“镜中自我”的隐喻,形象说明通过照镜子,对镜中人的评价一系列连续动作说明自我概念的互动性,并且能够通过想象产生自我感,借助别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确认人际关系的状态。自我感与愉快体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受威胁相联系的“坏我”,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体验的产物,也是一个人社会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中学生的行为困扰的表现

行为困扰是动态心理适应的结果,即个体与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中学生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个体会产生自卑、不安等紧张情绪。对生理自我成熟的适应,能力自我提升的渴望,情绪不稳定,道德感的提升与现实社会的差异,学业与升学压力,同学关系、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的适应等,都会让他们倍感焦虑,产生一定的行为困扰与偏差。

1.身心情绪发展的困扰

中学生面对身体不断发展成熟、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情绪波动较大的现实状态,往往会产生生理、心理和情绪不和谐的状态。身体发展开始出现第二性征,表现在身体外形上出现差别,他们会格外重视自己的外表和穿衣打扮。青春痘是大部分中学生的困扰,体重问题也造成正常饮食困扰。生理的快速增长、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睡眠不足,体育和社会活动量的增加使中学生表现出精神倦怠的现象。同时,因为学业、人际处理不适当会引起认知冲突,导致个体自我感觉痛苦,深深体验到紧张、消极、自卑、内心矛盾等心理感受和困扰。

2.自我关怀的困扰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提升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自尊感不断增强,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信。然而,有的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目标、自我能力和关怀他人等方面产生不和谐的状态。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与肯定,具有强烈的保持自尊的需要。常常设置一定的目标并努力达成,感知在能力上胜任和自我实现,以及认同感、归属感的提升。当这些需要不能够被满足,或者出现矛盾时,他们往往产生自尊程度的降低,自我效能感的削弱。

3.学业升学的困扰

学业和升学是中学生最主要的压力。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源主要包括任务压力、时间压力、挫折压力、他人要求压力、竞争压力、他人期望压力、成绩目标压力、环境压力、自我发展压力九个部分[6]。在应对学业和升学的压力中,自我调节不顺利,就会产生学业升学困扰。在学校,由于学习任务过重,考试焦虑、老师高标准要求、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往往导致面对困难止步不前,用手机、网络等手段进行代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产生亲子冲突,学习上被动应对。来自自身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成绩目标达成的不易,造成了学生退缩、幻想等心理困扰。

4.人际关系的困扰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逐渐从家庭转向学校,表现在对同学关系的珍视,对异性朋友交往方式的不知所措,对师生关系的关注,常常因为社会经验和交往技巧的缺陷,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认同感不一致,以及会出现人际交往的不和谐,或者出现人际关系的挫败。Mead认为,自我概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产生发展,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对自我进行知觉加工的结果。个体出生家庭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当同学交往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从心理和行为上均有表现。同时,师生关系的矛盾也很明显。

5.家庭生活的困扰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解,不再依附父母,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虽然有时也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不会承认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客观原因。对父母的批评无法忠言逆耳,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和谐。有的中学生会进行自我批评,但也只是,为避免父母批评和抱怨的自我防卫策略。

三、提升中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减少行为困扰的策略

自我概念水平是影响中学生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人格健全的重要表现,甚至常常被看做是促进其他期待目标实现的中介变量[7]。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行为困扰具有高度的负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概念程度越高则行为困扰越低,自我概念程度越低则行为困扰就会越多。

1.学校支持

积极的自我概念与良好的学业成绩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情绪的控制能力也较佳,在自我关怀、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面认同感较高,产生的行为困扰就低。金盛华关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roledeviance)的结果。成绩差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学校采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价值和目的,以及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导,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中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只有建立理想自我和应然自我的图式,才能更好地调控真实自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建模,减少行为困扰的出现。

2.家庭支持

家庭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与提升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养风格与中学生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亲子互动模式影响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一般来说,当青少年遇到对社会现象和生活事实的困惑,以及自我发展的难题时,亲子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是重要的解决问题方式。家长要学会“移情”,站在中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事情发生的缘由,采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意见不同,让中学生自己明白道理,建立自我的行事原则和方式。

3.自我发展的支持

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面对危机的应对方式、态度倾向对自我概念产生重大影响。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价值观和理想等重大事件的较完善的、前后一致的意识,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8]。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客观全面地自我认同,积极地悦纳自我,在接纳中成长,在认同中提升,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克服重重行为困扰,形成自信、乐观和积极的自我概念。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自我确认,就是要找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采取行动缩小差距,不断进行自我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钞秋玲,郭祖仪,王淑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3).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031.

[6] 陈旭.中学生学习压力、应对策略与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7] 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1).

[8] 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新探,2004(2).

[作者:郭晓娜(1975-),女,河南邓州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自我概念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
自我概念的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