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

2016-09-10缪燚晶

决策探索 2016年1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总书记学术

缪燚晶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意义重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立于潮头,高瞻远瞩地洞察了时代变化、社会变革、国家变迁对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正确分析了社会科学研究与中国改革、建设相互促进和互为保障的内在联系,对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这些精到而充满思想政治大智慧的讲话,向我们传递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召唤。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厚重历史感和时代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兴盛,“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革、跃进与人类文明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社会大变革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需要理论也能够创新理论,必将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丰富经验和广阔空间。面对社会深刻变革和理论创新的伟大时代,中央领导给社会科学工作者展示了一幅视域宽广、景观深远、意义重大的壮阔前景。

第一,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人,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从社会分工和精神文化生产的社会定位来看,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马克思的视野里首先是作为意识形态阶层、作为党和国家意志、意识的表达者而展开思想文化生产的。因而,我们必须忠诚于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为深入理解、科学阐释、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道路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身及广大群众“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时代的呼唤与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与文化天职。

第二,为了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教育中倡导先进思想,创新学术观点,领引社会风尚,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立时代之潮头”:即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前列,关注世纪风云的变幻,投身改革建设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动,体察广大人民的声心,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命运与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跟进时代而不落伍,理解时代而不浮躁,把握和彰显时代精神而不致迷惘和无所用心。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养成向社会调查、向人民请教、向新生事物和新鲜经验靠拢、学习的虚心态度,迫切需要认真改变面向书本、背离实践、疏远社会、闭门造车、空乏其心的学术生存状态。今天我们已置身于无往而不至的网络文化“泛在”之境,信息渠道密如蛛网,信息多如海洋,能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但这些二手经验与信息不能替代我们对社情民意的亲身体察和直接调研,虚拟时空与事件虽能以虚代实甚至以假乱真,但它们只给人似是而非的感性满足,不能替代实践和事件的亲身参与。我们的著书立说,绝对不能因为信息的便利而退变为一种文本漫游、寻章摘句、语录兑接、言之无物的字符编码。此种文风与学术,是断然拂逆时代精神和人民需求的,断然是没有意义和前途的。

第三,历史发展与时代特征是在比较中认识的,我们要清晰把握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和总规律,必须充分领会和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通古今之变化”的要求,在学术研究中养成和执守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情怀。我们只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才能在“通变”中达道。社会历史年轮的横断面便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共时性的空间并存关系。我们只有坚持开阔的世界视野,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竞争和互鉴中,才能更好地深知古今,明了东西,情系中华,壮我文明。笔者由此想起毛泽东主席当年做学问是采用“古今中外法”的教诲,时隔半个世纪两位领导人竟有如此一致的理念,这生动地展示了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传承。作为年轻学者,应该更好地弘扬这种学术旨趣,在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研究中不要“厚古薄今”,在世界的横向比较与研究中不要“崇洋媚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非固步自封,抵制和克服文化殖民亦非妄自尊大。要善于“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展开学术的视界,沿着历史延伸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去探索和解决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无愧于时代和国家的学术建树。这是我们的理想、责任和目标,是学术人生的价值圭臬。

第四,科学理论的意义和生命力,就在于它对实践的先导作用,在于它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经验和人民智慧的伟大启迪而具有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因此,我们科学研究的文化使命就在于揭示规律,澄明是非,得出科学结论,“发思想之先声”,领实践之发展。为此,我们应当深刻领悟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学术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为基本点,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面社会发展当下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探讨其得以解决的规律、法则、机制,借以强化社会科学的预测力、阐释力、感召力和推动力,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论本身。基于此,我们才能做到“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第五,科学研究和理论教育要取得建树,必须认真解决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结论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解决好“信仰”“坚持”与“发展”的关系,“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把理论成果最终落到实践上去的问题。要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教學科研实践中,内化为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扎实的学术功力。为此,我们要认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们必须认真解决部分青年学者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已经过时的观点。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某些具体结论需要重新思考,但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失效;断定它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但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采取一时一事短期化、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取舍;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但并非丢掉这一伟大理论的科学灵魂而复归经验主义的窠臼。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理解,意味着要让其在我们创新性的坚持和发展中更好地展示出新时代的风釆和辉煌。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甚至曲解的态度。具体表现有: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典和衍生性经典文献的学习、钻研中,下功夫不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甚至为我任性所用。或脱离文本任意提取只言片语为自己的偏颇之论作注;或脱离科学理论的历史逻辑用不成熟的观点取代科学结论,用偶然断言取代一贯思想主张;或根本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与革命精神,用一种“马克思学”的“研”“信”分离的态度对待这一学说等。这自然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光芒,抹煞了它的革命意义。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只当作意识形态说教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但它不止于意识形态。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理论的集成,是人生智慧的大典,是革命与建设的指南。我们是因为这些方面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而赋予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规范性的,但决不是因为后者而赋义、释义于前者。我们既反对因它是意识形态而去其科学性、真理性,形式化、教条化地对待它,也反对借口其科学性、真理性的声索而否定其理论基础与思想指引的地位与意义。基于这些,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总书记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