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

2016-09-10潘婷

时代金融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只有实现了中国智造,才能使我国制造业摆脱大而不强的窘境,真正实现工业强国的地位。本文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提出建议来推进制造业由“大”向“强”的升级。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以其低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遍布在世界各国的大小产品中,中国正在变为制造业的超级大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到2012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超过了世界制造总产出的百分之二十,排名全球第一。但是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我国的制造业多是从事基本的加工和代加工,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形成了“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的困境。

另外,从国际形势看,全球制造业的产出也呈现出持续走低的趋势。所以,制造业面临着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此,世界主要的工业大国纷纷制订了各自的制造业振兴战略,促进本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例如,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也顺势而生。中国只有跟上这轮变革,将战略重点放在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从而推动自身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1]

二、文献综述

全国人大代表郑杰(2015)在“两会”上提出以智能化、互联网化为突破口,加快“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建议。[2]他认为多年来,虽然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但大部分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获得的利润非常低。所以,如何进一步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化、互联网化转型升级,加快“中国智造”步伐,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破解困局、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在眉睫之举。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2015)提出,在中国工业的4.0版本中,智能制造是核心,要做好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15)表示“十三五”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互联网+”为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3]刘世锦(2015)表示,我们要吸取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造成本国产业的空心化,同时,刘世锦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环境、融资需求等方面开展了详细的论述。[4]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制造业产能过剩

我国制造业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出口量不断增加,从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产出的比重连续四年位居第一。而且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5]我国制造业利用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进行投资建厂,或是把加工业务委托为中国企业。但是,随着大肆的扩张之后,我国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最明显的当属钢铁行业,它是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户,在2015年,我国钢铁产量为7.795亿吨,而需求量却出现20年来首次下滑,仅为6.68亿吨,大中型钢铁企业都在承受着巨亏的局面。如果企业依然维持过高的生产量,不仅钢铁行业,其他相关行业也会面临风险。

(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数量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是质量上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很多制造工厂都只是代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并没有掌握核心科技。大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度严重不足,科研投入较少。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比例不足5%,仅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1/4。尽管一些企业通过中外合作,试图通过市场换取技术,但是随着我国企业的市场销售额的比重不断增加,竞合关系发生变化,外国企业对我国企业的技术输出就会有明显的保留。这就导致了企业依然缺乏核心科技,质量上没有核心竞争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两年大批国人到日本横扫电饭煲、吹风机,甚至是马桶盖。这些产品都属于传统的制造业,要想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制造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他们从产品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滞后

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所要占据的制高点。但是,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与工业融合深度也不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在《2015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公布的“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NRI),我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51位下滑至第62位,严重低于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6]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网络覆盖面严重不足,网络数据传输能力也比较慢。没有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撑,就无法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新常态,实现两化的融合,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化。

(四)人工成本优势丧失

有研究发现,目前制造业每投入一元工资,在中国可获得2.86倍产值,在美国、日本可获得3.1~3.3倍的产值,在东南亚可获得5.81倍的产值。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失去制造业人工成本的竞争优势。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许多大的制造工厂,如富士康都在逐渐的到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建厂,一些外企也从中国撤离。由此,我国制造业以往通过较低的人工成本来获取利润的经营方式,已经行不通。

(五)资源利用率较低

由于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采取的多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大,典型的利用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由此导致了我国制造业总体的资源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而且我国制造业使用较多的是传统的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使中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

四、我国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调整

(一)加速整合,淘汰落后产能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但是使用最多的是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行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有利于实现产能整合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产能利用率。对于落后产能,不仅加剧了行业压力,更是对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进行清除。同时也通过这种优胜略汰的机制,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调整好存量,并积极分析寻找新的增长点。

(二)加强技术研发掌握核心科技

针对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科技是解决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切实把握“中国智造”的核心能力。企业一定要对技术研发能力加强重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全面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政府扶持促进“两化融合”

随着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将运用到制造业中,能够精确的捕捉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敏锐的判断市场环境和行业形势,根据对信息和数据的需求灵活的调整生产节拍,扩大企业的有效供给,而不是盲目增加产量。实现融合的前提是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所以不仅需要企业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如“降费提速”就给“两化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四)加快人工智能降低人工成本

人工智能作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能力的新科学,实际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为一体的系统科学体系。它是下一代产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核心与基础。[7]当前,人工智能正进入新一轮创新发展高峰,制造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不仅代替人工完成体力劳动,还可以代替脑力劳动,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还可以给制造业的操作性带来便捷,更好的完成制造业智能化。

(五)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推进绿色发展

在制造业生产中,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计划。同时也加强对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发展体系,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换,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

五、总结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战略转变,我国制造企业必须改变以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并充分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提高其产品创新能力向国际制造产业链的前端扩展,实现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2]刘金良.以信息业带动制造业,加快“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N].人民邮电.2015.

[3]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互联网+”为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N].人民政协报.2015.

[4]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2015.

[5]金培,李钢.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J].经济研究参考.2009.

[6]苗圩.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N].人民日报.2015.

[7]王喜文.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N].中国发展观察.2015(7).

作者简介:潘婷(199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贵州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