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对雍菜白锈病田间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2016-09-09杨凤丽陆永连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德清3300新安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德清3300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吗啉嘧菌吡唑

杨凤丽,宓 盛,陆永连(.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德清 3300;.新安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德清 3300)

不同药剂对雍菜白锈病田间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杨凤丽1,宓盛1,陆永连2
(1.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德清 313200;2.新安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德清 313200)

为有效防治雍菜白锈病,本试验选用6种药剂对白锈病进行田间试验,并研究其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87.5 g·L-1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效果最好,防效达87.9%,增产29.7%;其次为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防效分别为82.5%、78.6%和77.0%,分别增产26.7%、20.8%和22.8%;100 g·L-1氰霜唑悬浮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稍差,防效分别为68.1%和49.4%,分别增产15.8%和10.9%。

雍菜;白锈病;防治效果

文献著录格式:杨凤丽,宓盛,陆永连.不同药剂对雍菜白锈病田间防效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1004-1006.

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skal)又名空心菜、通菜、过河菜、竹叶菜等,属旋花科、番薯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1],在浙北地区广泛种植,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逐年增加,年连种数茬,雍菜白锈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夏季一般叶发生率10%以上,严重田块达30%以上,造成产量减产、商品品质降低,严重制约着雍菜生产。

雍菜白锈病病原为白锈菌(Albugo ipomoeaeaquaticae Saw),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菌属,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产生白色疱斑,有时在植株上部病茎或基部形成肿瘤[2]。德清生产上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9月随气温下降扩展较慢。为有效控制这一病害,本研究开展了药剂筛选试验,探讨其防治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为开展雍菜白锈病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药剂

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瑞士先正达有限公司),100 g·L-1氰霜唑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杜邦公司),687.5 g·L-1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1.1.2供试作物和田块

供试作物为雍菜,品种为泰国柳叶空心菜;试验在德清县乾元镇恒星村蔬菜园区大棚内进行,面积为720 m2,前作为大白菜,肥力上等,土壤为青塥钙质小粉田土,pH为6.57,阳离子交换量16.99 cmol·kg-1,水溶性盐分含量0.89 g·kg-1,有机质含量25.64 g·kg-1,全氮含量1.48 g· kg-1,速效钾含量104.53 mg·kg-1,有效磷含量22.81 mg·kg-1,容重1.19 g·cm-3。雍菜于2015年4月10日定植,采用条播方式播种,667 m2用种量5 kg,棚内出苗整齐,长势基本一致。试验期间撤去棚膜,整个试验区生产管理措施一致。

1.2方法

1.2.1处理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吡唑醚菌酯225 g·hm-2,嘧菌酯450 m L·hm-2,氰霜唑600 m L·hm-2,霜脲·锰锌900 g·hm-2,氟菌·霜霉威675 m L· hm-2,氟吗啉450 g·hm-2,以及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共计28个小区,小区面积25 m2,随机排列。

1.2.2施药时间及气象因素

试验于2015年8月18日施药,此时雍菜处于第4茬,生长正常,田中白锈病已明显发生,施药方式采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雾,植株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透,用水量600 kg·hm-2。

气象因素如表1。

表1 试验期间气象要素

1.2.3调查

田间调查4次,分别为施药前基数调查,施药后3、7、14 d防效调查。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5株,每株调查整株叶片发病情况,统计病叶严重度(分级),分别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并观察各处理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

白锈病严重度以每片发病叶上病斑面积占整片叶叶面积的百分率为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叶面积的25%以下,发病不明显;2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叶面积的25%~50%,发病明显;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叶面积的50%以上,叶片有部分枯黄;4级,叶片大部分发病,叶片完全枯黄[5]。

1.2.4统计

根据调查数据按下式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效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DMRT)差异显著性分析。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4)×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性

在试验期间观察,雍菜生长正常,所有供试药剂对雍菜未产生不良影响,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供试药剂应用于雍菜安全。

2.2防效

由表2可知,6种供试药剂对雍菜白锈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

表2 各处理施药后对雍菜白锈病防治效果

药后3 d,各处理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控制,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氟菌·霜霉威的防效较好,达66.7%;其次为吡唑醚菌酯、霜脲·锰锌和嘧菌酯,防效均在50%以上;氟吗啉和氰霜唑稍差。方差分析显示,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处理间及与其他4个处理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氰霜唑和霜脲·锰锌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无显著差异。

药后7 d,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大幅升高,除霜脲·锰锌处理外,其他处理的病情指数均进一步下降,病情得到更好地控制。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嘧菌酯3个处理的防效较好,均达80%以上;氰霜唑和氟吗啉处理防效尚可,霜脲·锰锌处理防效仅为61.9%。方差分析显示,霜脲·锰锌处理与其他5个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氰霜唑与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处理有极显著差异,氟吗啉与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处理有显著差异,而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药后14 d,除氟菌·霜霉威处理外,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各处理防治效果升降不一。氟菌·霜霉威表现稳定有升,防效最好,达87.9%;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吗啉防治效果稳中稍降,防效分别为82.5%、78.6%、77.0%;氰霜唑、霜脲·锰锌处理则大幅下降,防效分别为68.1%和49.4%。方差分析显示,氰霜唑、霜脲·锰锌处理间及与其他4个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氟菌·霜霉威与嘧菌酯、氟吗啉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而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吗啉3个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

2.3对产量的影响

雍菜于9月3日采收,采收时茎基部要留足2~3个节,以利后茬采收,根据当地采收习惯,不具有商品性的嫩梢(生理性疾病及病虫为害严重等)不计入产量范围。

表3 各处理对雍菜的产量影响

由表3可知,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增产作用。氟菌·霜霉威处理的产量最高,达5 240 kg· hm-2,与对照相比,增产29.7%;其次为吡唑醚菌酯、氟吗啉、嘧菌酯3个处理,增产率均在20%以上;氰霜唑、霜脲·锰锌处理表现稍差,增产率分别为15.8%、10.9%。方差分析显示,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处理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2015年7—8月,德清县雍菜白锈病较为普遍,尤其是生长中后期,即3茬以后生长期发病严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同一时间施药,发挥药效的时间和持效期不同,氟菌·霜霉威作为保护和治疗性的高效杀菌剂,稳定性和持久性均较好,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内吸性较强,防治效果尚可,持效期7 d以上,总体效果较好,氟吗啉作为内吸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持效期较长[4]。本试验中,药效发挥较慢,但药效稳定,增产作用较明显。

结合本次试验,在已发病的雍菜田块,从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综合考虑,建议雍菜种植户首选氟菌·霜霉威,其次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氟吗啉。为延缓抗药性,以上4种药剂可轮换使用。氟吡菌胺属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杀菌剂,霜霉威属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均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5],这些药剂在生产实践中是否有交互抗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因本试验施药前雍菜已发病,作为主要以保护性为主的杀菌剂氰霜唑[6]效果不佳,不建议在已发病的田块上使用。因霜脲·锰锌是本地区常年使用的杀菌剂,导致病原菌对其产生抗性,导致防治效果较差,应降低使用频率或不建议使用。

[1] 杨小锋,李劲松,杨沐,等.不同覆盖材料对热带夏季空心菜生长和小气候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02-305.

[2] 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255-256.

[3] 潘铭均,陈小春.43%好力克悬浮剂对蕹菜白锈病的药效试验[J].中国蔬菜,2006(12):27.

[4] 刘武成,刘长令.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吗琳[J].农药,2002,41(1):9-11.

[5] 洪文英,吴燕君,章虎,等.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及安全使用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3):469-475.

[6] 龙友华.10%氰霜唑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的田间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61,170.

(责任编辑:张瑞麟)

S435.112

B

0528-9017(2016)07-1004-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11

2016-05-30

杨凤丽(1979—),女,河南商丘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1:865665037@qq.com。

猜你喜欢

吗啉嘧菌吡唑
气相色谱法测定羟乙基吗啉中吗啉含量的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60%氟吗啉·唑嘧菌胺干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增效作用及田间防效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