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执法,我们拿三家大企业开刀

2016-09-08

南方周末 2016-09-08
关键词:环保法老干妈公安

老干妈找了一些知名代表人士反映企业的诉求,向上级政府投诉。后来领导给我们的指示是:底线一定要守住,要企业吸取教训。

环保法有牙齿,但是执法队伍没有牙齿。这就是问题所在。

环境执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把企业搞死不是环保的本事,把环境搞差也不是市长的本事。

如果环境保护不好,既要问县长的责,也要问书记的责。要不然,书记拍板上污染项目,让县长背过,这谁干?

南方周末记者 岳家琛

发自贵州贵阳

绕过后院,那是贵州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污水排放口,排放口前方的低矮平房里,堆放着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堆放点对面是天然气锅炉,原来的燃煤锅炉房正在拆掉。环境执法人员兵分三路,对企业环保设施进行抽查。

2016年8月29日,南方周末记者跟随贵阳市花溪区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参与了这一次企业抽查行动。花溪区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吴忠斌向南方周末记者总结本次抽查:“虽然该企业煤置气工作完成较好,但是检查中发现了危险废物堆放乱的问题。”

一年前,吴忠斌在处理一起倒卖废机油的环境违法案件中还受到威胁,违法者扬言要报复吴忠斌家人。2016年7月7日,上述案件一审判处犯罪嫌疑人环境污染罪,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

这是基层环境执法的现实。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贵州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480件。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批示:“推广贵州做法。”

南方周末记者历时四天,在贵州多地走访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采访一线环境执法人员。2016年9月1日,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还有谁不敢动?”

南方周末:贵州受到了环保部长的批示肯定,有总结过经验吗?

熊德威:这是我们干出来的结果。有两句话是发自内心的,一个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在一个省,省委书记、省长重视;在一个市,市委书记、市长重视。还有一个是动真格、打重点。老百姓不答应的事、明摆着和法律法规冲突的事、隐患大的事,要重点打击。再一个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是基本保证。

南方周末:有人质疑环境执法的对象多是小企业,很少动大企业。这是不是真的?

熊德威:我们拿了三家大企业开了刀,作为破题。一家是习酒厂,一家是纳税大户老干妈,一家是雪花(黔南)啤酒厂。前者发生在新环保法实施之前,后两者发生在新环保法实施后。

南方周末:怎样破这个题?

熊德威:省领导去习酒厂调研,座谈会上问到我习酒厂执行社会责任情况。我就直言,讲污水直排直流。当时省领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担心酒厂被市场压垮,担心被环境压垮。”习酒厂的环境整治,就是从这次领导调研开始,随之对全部的污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这件事传递的信号就是: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环保部门都敢动,还有谁不敢动?这会产生一种威慑。

第二家大企业我们动了谁?老干妈。说实话,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有博弈。在反复博弈中,最后企业自觉接受了罚款。这是发生在2015年的事。

南方周末:你们是如何与老干妈进行博弈的?

熊德威:老干妈找了一些知名代表人士反映企业的诉求,向上级政府投诉。后来贵州分管副省长给我们的指示是:底线一定要守住,要企业吸取教训。

而当他主动认识到错误,主动改正的时候,环保部门再去帮助他(进行环境治理)。从目前的认识和治理效果看,他们治理得非常好。

南方周末:你们还查了黔南的雪花啤酒厂。

熊德威:这也是在2015年,省委书记检查工作时,经过铜仁一个高速公路路口,叫他秘书给我打电话:“书记闻到味道不对,叫你马上派人去查。”排查结果就是黔南的雪花啤酒厂。

南方周末:省领导直接督促工作这是常态吗?

熊德威:不是,主要还是依靠日常的执法检查。但这一次省委书记实际上是在帮我们发现情况。如果对这个事情不以为然,那就大错特错了。

古代有一个故事,一个县官在路上走着,看见杀人他不管,但是看见农民拉不起一头牛,他反而要管。大家不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杀人有警察负责,体系是完整的,但是牛则没人管。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像是督促部门工作,另一层实际上是给环保撑腰。我从这件事当中读出很多信息:第一,省领导时刻关注你的工作,你要努力;第二,省领导都发现了,你发现没有?第三,你们环保大胆地做,我在后边做你的后台。

如果都这样了,我作为环保厅长都没反应,我不是个糊涂蛋吗?我这厅长还当什么?

“执法队伍 没有牙齿”

南方周末:基层环境执法人员有反映,环境执法队伍到企业检查,有时候门都进不去?

熊德威:老干妈当年面对环境执法时就是这样。我们去检查的时候,门都进不了。只有我们和公安一起去,才能进。

环保法有牙齿,但是执法队伍没有牙齿。这就是问题所在。所以我们要去依靠力量。

南方周末:如何依靠?

熊德威:比如与公安机关联动。公安的介入对我们来讲,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事,而是“1+1>2”。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主要涉及经济和名誉上的影响,比如说黑名单、罚款,基本停留在这个层面。而公安的介入则是刑事的。

再加上检察院的介入,效果就更好了。检察院可以形成全过程的监督,包括对公安办案人员,也有相应的监督手段,这样力量又倍增了。

南方周末:公安会很主动和环保部门联动吗?

熊德威:现在环保意识增强了,有时候单单公安出动可能效果还不一定好,他们也很希望我们去联动。

现在公安与环保的配合已经逐步形成常态,只要我们有线索,达到公安的条件,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再也不用上级领导出面协调。有时候公安还催我们:这两个月怎么没有你们的案子了?

南方周末:环境执法中还有哪些困难?

熊德威:环境执法的人员和保障都存在不足。贵州全省整个环保队伍的人员编制才只有约1700人,要靠这些人实现环境执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包括我们的环境执法装备,我们碰到很多纠纷,就是现场没法搞清楚,但过后可能就会失真了。车辆怎么配、仪器怎么配、如何实现流程的标准化,这些目前初步有了,但是不完善。如果瞬间证据流失,那么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的。

还有是底气不足。环境监察执法队伍身份尴尬,以前有的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参公),有的是事业身份,不是公务员。到现在大部分是参公,小部分是事业单位,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底气不足的表现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

南方周末:你是说,依然还会遇到方方面面在干扰环境执法?

熊德威:在执法中,可能涉及企业的利益,也可能涉及基层政府的政绩。有的企业背景比较复杂,有些县里花了很大精力引进一个项目,但从污染防治的角度,说实在话,企业做得不到位。这时候要处罚企业,那县领导就不高兴了。这种博弈存在于一个个的个案当中。

“书记拍板, 县长背过, 这谁干?”

南方周末:你们帮助大企业改正错误,对小企业零容忍,是否存在对执法对象区别对待?

熊德威:屡教不改的,肯定要进行整改。要不法律拿来干什么?我们不是和某个具体的企业过不去,而是和某种行为过不去。面对告诫不听劝,面对法律不执行,我们对这种人是零容忍的。

大家觉得为什么总是拿小企业说事?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实还是比较容易改正错误的。反而是小企业,没贡献多少税收,也没提供多少就业空间,而且环境违法行为非常糟糕。

南方周末:那么如何帮助大企业做好环保?

熊德威:环境执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记得一位环保部的领导说过一句话:把企业搞死不是环保的本事,把环境搞差也不是市长的本事。

在这一方面,怎样倒逼企业达标排放,又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要把握的一个度。所以在执法中,有的是下硬手,一刀砍掉。像解决大量就业、影响很大、税收支撑很大的企业,这种确实是要妥善处理,这是实话。

南方周末:怎样才能使目前的执法常态化,持续下去?

熊德威:新法(指环保法)颁布前,对执法人员有个描述:立得住的挺不住,挺得住的立不住。意思是严格执法的话,你的位置保不住,不严格执法的话,又不符合你这个身份。我认为有三个制度可以保障环境执法高压常态化,一个是责任制度,一个是考评制度,再一个是和排污许可制度相挂钩。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督企”与“督政”之间的关系?

熊德威: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督企”“督政”分割开来。昨天(2016年8月31日)闭幕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门讲了绿色发展的问题,省委书记就提出:“加强环保督查巡视,坚持‘督政与‘督企相结合”。

过去出现的情况是,环保去督查哪家企业,一些当地政府就和企业站在一块,联合起来说情。这种情况,当然就转成中央层面环境保护的“督政”为主。

“督企”“督政”二者是相结合的,你不督企,怎么发现怠政?发现了问题,告诉当地政府,这是你的责任。你怠政了,由“督政”再达到“督企”的效果。

南方周末:在制度建设方面,环保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贵州目前开展得如何?

熊德威:现在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促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准备成立书记、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这既有正面推动,也有责任担当。过去是什么?只要涉及行政方面的,只问行政的责,不问党委的责。现在不同,如果环境保护不好,既要问县长的责,也要问书记的责。要不然,书记拍板上污染项目,让县长背过,这谁干?

猜你喜欢

环保法老干妈公安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老干妈:决不傍人篱壁
老干妈破而后立
市公安采风咏
2018,静乐公安,矢志向前!
“史上最严”环保法面临“省考”
环保法首次修订:加大污染惩治力度
新环保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公安边防部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