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隐喻视域下的中日政治新闻标题探析

2016-09-05李响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日关系隐喻

李响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系,广西 桂林 541004)



批评隐喻视域下的中日政治新闻标题探析

李响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系,广西桂林541004)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分析一直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文章试图将批评分析和隐喻分析相结合,在批评隐喻分析的视域下来探析政治新闻标题所隐含的意识形态问题。通过具体分析国内主流报纸中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新闻标题,试图阐释出批评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中日关系,提高读者对政治新闻标题的语言意识和批评意识。

批评隐喻分析;政治新闻标题;中日关系;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作为大众传媒的主力军,旨在向受众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但要实现完全客观的报道往往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新闻必须通过语言来传播,而语言不是透明的媒介,它具有重新构建人类经验的功能;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在报道客观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隐含着写作者的意识倾向[1]。因此,新闻语篇的解读一直倍受语言学家,尤其是批评语言学家的关注。

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新闻报道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如“中日关系‘冰雪难融’”、“在中日交流中架桥梁”、“中日关系真的无药可救?”等新闻语篇中分别将“中日关系”这一抽象的概念比喻成“冰雪”、“桥梁”、“疾病”等人们熟知的概念。这些隐喻一方面能够增加新闻语篇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不少学者采用隐喻分析,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更深入地解读新闻语篇。也有不少研究者将批评性分析和隐喻分析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批评隐喻分析即通过考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研究其背后所代表的认知方式,继而揭示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和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2]。此类研究以传统修辞学的理论为基础,同时又依据批评性分析,为政治新闻标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 文献综述

1.1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

隐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借助于人们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对事物进行隐晦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受到政治新闻媒体以及公众人物的青睐,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这些权势群体通常会借助隐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些隐喻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差异,我们要借助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模式——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最早由Charteris-Black提出。他指出,言语习惯、交际对象、交际环境以及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隐喻的表达,因此隐喻表达或多或少的带有意识形态的印记。该模式结合批评语篇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的优势,从社会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着力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批评隐喻分析以宏观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微观的语篇为研究载体,以隐喻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隐喻背后所暗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Charteris-Black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主要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描述以及隐喻阐释[3]。隐喻识别要求研究者从众多的语篇材料中找到隐喻文本,这是批评隐喻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隐喻的描述主要涉及到隐喻的概括以及分类,这是批评隐喻分析的关键步骤。隐喻的阐释重在对隐喻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而解释使用者的真实意图。这是批评隐喻分析的最终目的。这三个步骤为批评隐喻分析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也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

1.2批评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研究

学界关于隐喻的批评性视角研究长盛不衰,不同学者对这一领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从事批评隐喻研究并非易事,它不但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同时要对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还要对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有所涉猎,除此之外,还必须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持续地关注和敏锐地观察,对政治、历史、社会问题具有广阔视野[2]。

受以上因素制约,国内批评隐喻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对政治新闻标题的研究并不多,且为数不多的研究多是从隐喻分析的视角对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例如:柏桦(2006)对国内主要报刊的新闻标题进行了初步探究,概括出新闻标题隐喻种类多样、结构简洁、时代感强的特点[4]。谭姗燕(2007)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经验观对中文报刊新闻标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指明了新闻报刊标题运用隐喻思维可以达到生动,吸引读者的效果[5]。李紫涵(2011)以Lakoff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人民日报》中选取的标题进行定量抽样考察的方法进行研究,将所选的隐喻标题进行分类,发现隐喻标题中省去本体的现象十分常见,并分析说明这种做法会让新闻标题更加耐人寻味,这也正是新闻媒体吸引读者兴趣的一种方式[6]。邓漪涟(2012)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扬子晚报》一个月内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有助于简化标题认知过程、增加标题趣味性[7]。

部分研究从批评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例如:黄琳茵,徐瑞,许静(2009)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从及物性、分类、转换和情态等方面对美英主流传媒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揭示了语言表达背后,西方大众媒体咄咄逼人的态势[8]。吕万英(2005)以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对各国的几大报纸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分析指出新闻标题能够反映出报纸所隐含的意识形态问题[9]。彭兆霞,李响林(2013)通过对《朝日新闻》官网上有关钓鱼岛的新闻标题的批评语篇分析,发现了日本媒体在刻画中日两国形象时带有一定政治上的偏向性,指出了新闻语篇的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10]。

由此可见,虽然不同学者分别从隐喻分析以及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鲜少有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探究新闻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尤其是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批评隐喻研究,目前基本是一块尚未涉及到的领域。本文引入批评隐喻分析来解读中日政治新闻标题,搜集了国内主流报纸中含有隐喻的中日政治新闻标题,并根据Lakoff & Johnson(1980)的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初步阐释了批评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期提高读者对新闻标题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解读和看待中日关系。

2 数据收集

2.1隐喻的识别与提取

本论文所选取的新闻标题来源于国内各大新闻报纸对中日政治关系问题的相关报道。时间跨度为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为期整整一年。笔者通过网络首先在国内主流新闻报纸网站,例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上,分别输入关键字“中日关系”,“中日”进行数据搜索。之后,笔者从语言、语用、认知等层面甄别这些候选隐喻,共识别出41条符合条件的新闻标题。为了确保研究数据搜集的信度,笔者邀请了一名语言学研究者,按照同样的语料搜集方法,在同一期限内,收集了39条语料。其中重合的语料达到35条,在经过双方的讨论和筛选之后,最终确定了37条新闻标题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隐喻的分类

隐喻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也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从认知的角度而言,隐喻是一个将人们熟悉的、具体概念(即源域)映射到一个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即目标域)的一个过程。这样人们可以利用自己所熟知的事物来理解一些晦涩的内容。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概念和类型做了详细的阐述[11]。本文依照Lakoff & Johnson的概念分类标准,最终确立了六种概念隐喻类型,共计37条。他们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六种概念隐喻类型分布

3 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气象隐喻、道路隐喻、人类隐喻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三种隐喻类型。

3.1气象隐喻

气象是复杂多变的,也是贴近生活、为人所熟知的自然现象。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的变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映射出人们情感、心情的变化。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寒冷、温暖、阴雨、晴朗”等词来形容天气,这些词语也往往可以用来比喻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概念隐喻中的气象隐喻具有同样的功能。

(1)日本政府“顽固不化”,中日关系“冰雪难融”(广州日报,2013/08/01)

(2)中日关系离“回暖”还有多远(北京青年报,2013/12/22)

(3)日驻华使馆举办樱花会大使“盼中日关系‘春天’”(京华时报,2014/04/09)

中日政治新闻中频繁的使用气象隐喻也从某种程度折射出了中日外交关系不明朗,中日政治局势的复杂态势。由以上语料可以看出,“冰”、“雪”是形容中日关系的常见隐喻词,对冰雪的触摸而引起寒冷的相似性体验,显示出了中日关系总体上不友好的客观事实。除了对中日关系的消极隐喻之外,也有部分隐喻词表达了中日双方对两国外交形势的关切。《北京青年报》对“回暖”的疑问,折射出了中方积极寻求中日关系的缓和。春天给人带来的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意象,“日驻华大使举办樱花会大使‘盼中日关系春天’”表达了日方友好人士对中日双方和谐共处未来的美好愿景。

3.2道路隐喻

道路是沟通的渠道,道路隐喻受青睐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选择道路的关键是认清方向,类似地,中日关系重要的是要加强沟通交流,努力促使其向友好方向发展。其次,道路是曲折的,中日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矛盾激化下,其和谐或疏离的主题是变幻不定的。再次,道路隐喻突显长期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积极评价,并且能够唤起人们的努力和耐心[12]。所以这类隐喻的使用能帮助人们认清现阶段中日关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在中日交流中架桥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0/09)

(5)外交部促日方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新华每日电讯, 2014/04/11)

(6)安倍晋三称期望对话中国领导人——日本外务次官昨起访华,探路中日两国高层对话可能(南方都市报, 2013/07/30)

在政治新闻语篇中,道路隐喻往往与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桥梁”,“正轨”能够反映中方十分重视并积极构建中日友好关系,努力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高度重视并积极构建中日友好关系。“探路”表明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其中“探”又带有“探寻”、“寻求”的意思在里面,隐射出了对中日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日本方面也试图探索出适合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模式,推动两国互利交往。以上例子暗示了中日关系由冷淡疏远走向和谐共存,还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

3.3人类隐喻

人类隐喻可以看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即通过隐喻赋予一些没有生命的实体一些人类所特有的特征。例如,在“风轻抚着脸庞”、“风踢打着门窗”这一组表述中,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比喻成人们实实在在的行为。在真实的语篇中,适当的运用隐喻,不仅能够加深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够使得文本更具有吸引力。

(7)传日本8月推出轻型航母——中日开始航母竞赛 (福州晚报,2013/08/03)

(8)东亚局势:美中日三边角力(学习时报,2013/08/26)

(9)香格里拉论坛即将召开 中日很可能“互不握手”(环球时报,2014/05/29)

政治新闻语篇中人类隐喻往往将国家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转化到具体的人类活动上,将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与交往具体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以上三个例子中,“竞赛”、“角力”、“互不握手”均是人的活动,国内媒体将中日两个国家看作是两个具体的人,由以上隐喻词可以看出两国的矛盾和冲突比较突出,缺乏互惠合作。

3.4其它隐喻

其它三类隐喻:战争隐喻、疾病隐喻、河流隐喻在语料中出现的频数相对较小,本论文将其归为其它隐喻统一阐释。

战争隐喻:(10)中日关系险擦枪走火(澳门日报,2014/01/01)

疾病隐喻:(11)中日关系真的无药可救?(东方早报,2014/01/15)

河流隐喻:(12)理顺中日关系需“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哈尔滨日报,2014/06/06)

并非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巨大,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例(10)中的“擦枪走火”一词营造出了两军对抗的紧张氛围,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源域——中日关系状态的理解,让人联想到了中日之间紧张的双边关系,和一触即发的政治形势。疾病被等同于能够促发人们极度恐惧的东西,疾病隐喻来源于人们共同的身体体验,相似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无药可救”这一疾病隐喻的运用将一种生理反应转化成了一种道德评判的政治态度,隐射出了中日关系的不和谐状态与严峻形势,容易激起公众的关注与情感体验。河水治理需标本兼治,关键在于理清源头。例(12)运用河流隐喻,将中日间复杂的政治关系比作河水的治理,强调出解决中日关系的根本问题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批评隐喻分析不仅弥补了传统的隐喻分析存在的一些缺点,同时也为政治新闻语篇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政治新闻语篇因其报道对象的特殊性,为避免政治冲突,新闻报道往往会采取模糊的叙述方式。通过批评隐喻分析,读者不仅能够掌握政治新闻的主要内容,更能够从复杂、抽象的政治现象中窥探出事情的本质。使人们对新闻标题的认识更加丰富与饱满。传播者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意象,还可以借此建构出高度统一的信息理解,从而使新闻事实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13]。

在解读中日关系新闻标题时,读者有必要对其所运用的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8]。通过对政治新闻标题的深入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日关系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现实,更全面地分析语言与意识形态及社会语境间的复杂关系。本文通过对国内主流报纸中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新闻标题的具体分析,总结出气象隐喻、人类隐喻、道路隐喻、战争隐喻、疾病隐喻、河流隐喻六种隐喻类型。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视角对中日关系新闻标题的解读,初步探讨了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现阶段中日关系的政治形势,有利于帮助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中日关系的发展。

[1]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04-107.

[2]徐莹,徐艳玲.国内批评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J].教育文化论坛,2013(5):90-94.

[3]武建国,谢洪.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J].现代外语,2004(4): 432-435.

[4]柏桦.新闻标题的隐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78-181.

[5]谭姗燕.报刊新闻标题的隐喻思维解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9-61.

[6]李紫涵.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隐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7]邓漪涟.从认知角度浅析新闻标题中的隐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9-52.

[8]黄琳茵,徐瑞,许静.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间互动关系的解读——外媒新闻标题的批评性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6-139.

[9]吕万英.英文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49-52.

[10]彭兆霞,李响林.新闻标题的批评语篇分析—以《朝日新闻》对钓鱼岛的报道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5):95-99.

[1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2]郝丽娜,高鸿雁.自由与民主—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批评隐喻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6): 146-149.

[13]赵红路,贾蕊.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英新闻标题对比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0-93.

(责任编辑骆桂峰)

李响林,男,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与二语习得。

G213

A

2095-4859(2016)02-0226-05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中日关系隐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