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春虫到FAST 从史前文明到未知星空贵州 我们还有多少未知

2016-09-03彭芳蓉

藏天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桐梓瓮安关岭

文/彭芳蓉

从小春虫到FAST 从史前文明到未知星空贵州 我们还有多少未知

文/彭芳蓉

GUIZHOUWOMENHAIYOUDUOSHAOWEIZHI

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FAST)项目正式运行观天。这只世界独一无二的“天眼”用她世界第一的姿态望向宇宙,探索未知的世界。人们欢呼雀跃,铺天盖地的报道遍布全球,平塘、克度、大窝凼……这些词汇登上各大媒体热搜榜,关于FAST的一切一直在热络地延续。

“天眼”带来的不仅仅是在国际同类设备保持20年以上领先水平的荣耀,更开启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吸引着全球的关注。从探索宇宙的角度来说,贵州或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一个起点。

“未知”对人类而言永远都有着强大吸引力。正如对人类的未来充满猜测,人类起源也是引发人们极大的好奇心。据众多资料显示,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是距今大约5.8~6亿年的小春虫动物化石,而这一重大发现,恰好也发生在贵州。

关于生物的始祖和人类的未来,人类的“两头”与贵州密切相关。贵州,到底还有多少“未知”值得人们去关注它、探究它?

现在:未解之谜激荡“蝴蝶效应”

小春虫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曾生活在大窝凼里的人们早已迁出,少了烟火气的大窝凼显得有些神秘,巨大的望远镜沉在山谷中,更显出几分严肃。离大窝凼约250余公里外的瓮安县,其旅游业的发展更强调文化底蕴的挖掘。瓮安能拿出手除了千年古邑文化,还有备受科学界追捧的“瓮安生物群”,以及帮助人们深入认识生命演化的“贵州小春虫”。早在2012年,参加第17届国际寒武系内部再划分野外工作会议的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深入瓮安实地考察“贵州小春虫”古生物群化石。眼下,瓮安县依此着手规划筹建“贵州小春虫古生物群化石博物馆”。

无论是蕴藏着未来无限可能的大射电望远镜,还是隐藏着过去生命演化秘密的小春虫,他们对当下贵州的旅游文化发展,都产生着“蝴蝶效应”。放眼整个贵州,还有更多地方因“未解之谜”会让人类认清自己到何种程度?会为人类带来多大影响?目前都未可知,唯一已知的是,最先受到切实影响的是当地人的生活。

FAST选址大窝凼,对当地人最直接的影响是迁徙。建设FAST要做到无线电静默,为此5公里范围内,有2029户、9110人需要搬迁,而这次搬迁对祖祖辈辈只能靠传统农业维生的当地人来说,带来走出大山谋求发展成为可能。住在周围的克度、塘边甚至罗甸县边阳镇上的人们,纷纷开起了酒店,为迎接如潮水般涌来的游客做足准备。而周边的配套项目建设,将为平塘县带来无可估量的“能量”。

平塘县委书记臧侃就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强产业、扩城镇、打基础,是平塘县发展的基本思路。除此之外,平塘县还将依托独特的天眼、天书、天坑的“三天”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目前平塘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在非经济强县中已排名第一”。

如今走在瓮安街头,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能说出那6亿年前古老生物的名字,也许也不知道如何理解那些专业的科学术语,但那神秘的远古生物,显然已成为一张炙手可热的名片,将瓮安以文明起源的方式向世界打开,同时又对当下的瓮安产生着诸多影响。

以往,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贵州瓮安县是以拥有中国最大磷矿而闻名的“亚洲磷仓”,如今,人们看待这片土地的视角变得更加多维: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千年古邑的神采;这片“亚洲磷仓”因“瓮安生物群”和大名鼎鼎的小春虫化石而化身为“动物世界的伊甸园”。

关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过去:贵州见证人类进化历程

6亿年前的远古生物,体积小到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其“五脏俱全”,有相对复杂的生物学特征。“小春虫”的重大发现,不仅是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也是推动贵州走向世界的科学名片。

瓮安的磷矿之下埋藏着无数的秘密。1961年,科学家在此发掘出不平凡的微生物化石,从中窥见6亿年前地球陆地生物的样貌。在此之前,20世纪在苏格兰发现的地衣化石,只将地球陆地生物定格在4亿年前。

科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来自于6亿年前的地衣化石。1998年,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均远,又在离发现地衣化石不远的地方,发现前寒武纪多细胞动物和胚胎化石。

这个动物群化石,距今有5亿多年。这一重大发现,不仅解答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许多科学家的悬念,还将动物世界的历史前推到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20世纪进化生物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关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2003年,陈均远一行人再次来到瓮安,找到了10块保存精美的两侧对称动物成体化石,陈均远把这种瓮安动物化石群中两侧对称的动物,取名为“贵州小春虫”,以纪念这种在地球走出漫漫严冬、动物生命春光乍现时刻诞生的小东西。

在著名历史学家范同寿眼中,贵州的过去遥远而厚重,除了“小春虫”能代表贵州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关岭新铺乡发现的海百合化石群和在兴义县(今兴义市)顶效镇柳荫村发现的贵州龙化石,以及陆续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古生物化石等,都表明贵州见证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盘县大洞

桐梓人

范同寿在他的著作《贵州历史笔记》中表述:“贵州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几乎每一个时期的旧石器文化,在贵州都可以找到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属于中期和中晚期的有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属于晚期的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平坝飞虎山、六枝桃花洞等遗址。”

关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盛产玉米、芋头等农作物的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看起来非常普通,但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在此试掘了黔西观音洞遗址,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使得这个小村庄显得与众不同。

“黔西观音洞文化”提供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诸多文明佐证,“桐梓人”的发现则填补了古人类发展进化年代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桐梓人”出现于20多万年前,发掘过程也颇为曲折,消息公布后,16个国家的电台、报刊纷纷转载和报道。不少国家发表文章评价其重大意义。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新闻专题片《“桐梓人”的故乡》在全国放映。

同样活动于20多万年前的早期智人还有“盘县大洞人”,于1990年被发现,大洞遗址也于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晚期智人“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等诸多考古发现,共同证明了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贵州始杯海绵

贵州龙

未来: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新起点

范同寿在多年的研究中观察到:一个面积110多平方公里的“关岭生物群省级地质公园”在关岭自治县建起,在新铺古生物保护区,仅从事仿真古生物化石生产的就有100多人;贵州龙化石的发现很快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者关注的焦点;居住在盘县大洞遗址附近的人们,从不懂、不了解将远古石制品砸碎肥田,到主动将石制品送到科研部门鉴定,这其中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进步,令人振奋。

200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每年都会到贵州瓮安开展工作。他们用硫酸溶解磷矿石,在残渣里寻找化石样本后,在电子显微镜下反复观察。2015年,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米粒般大小的动物成体化石,经研究确定为至今已6亿年的原始动物实体化石,是瓮安生物群首个“成年”动物。该化石的发现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殷宗军等人将该海绵命名为“贵州始杯海绵”。

这一发现使得瓮安生物群的潜在价值得到释放,破解了之前因没有找到可靠的动物成体化石,而使国际上对我国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状化石生物学解释的质疑。

贵州的过去承载着人类生命的智慧。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行,如今世界领先的FAST或将带领人类迈向更广阔的太空。这口“超级大锅”为贵州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已清晰可见:在曾经不被外界所知的大窝凼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在离大窝凼不远的小镇上,对科学心怀敬畏和好奇的游客络绎不绝,打破千年的沉寂。

黎明,从空中俯瞰FAST

居于山中的人们正因种种“未知”的被发现而改变生活轨迹,越发认清贵州深厚文化的价值所在;山外的人们因这些科学发现一次次刷新对贵州的认知。

胡适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当人们在贵州提出种种大胆的假设时,也在为这片土地的文明发展提供种种实证。

绚丽的喀斯特景观和丹霞地貌,成为贵州最具特色的人文标识,依托这些丰富的文明历程,贵州在世界文明中不断推出新的看点。

贵州地理历史漫长绵延,现在具备着探索未来的最佳条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已知”和“未知”都能在贵州找到线头,特别是对“未知”的探知,正助推贵州成为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又一个起点。

猜你喜欢

桐梓瓮安关岭
浅谈桐梓超长公路隧道综合管控方案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我和爸爸
瓮安:“体旅融合”新路径
冰雪小镇 关岭永宁滑雪场
桐梓:表里河山
党建引领
洱海上空的星星
开磷为关岭县送肥保春耕
瓮安,打造黔中经济增长极——专访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瓮安县委书记蒋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