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能自我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视角下的国际视野研究

2016-08-30曹晓蕾张皓琳

关键词:二语视野学习动机

曹晓蕾 张皓琳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可能自我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视角下的国际视野研究

曹晓蕾张皓琳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通过运用可能自我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某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状况进行初步的考察后发现:研究对象的理想自我中含有二语成分,他们普遍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他们对使用的频率有不同的预期和构想;研究对象的理想自我优于应该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也优于应该二语自我;语言水平与理想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语言水平与国际视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国际视野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水平的提升;国际视野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和二语学习动机强度之间显著相关,因此,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可能自我;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一、文献综述

(一)二语动机研究沿革

二语动机研究始于两位加拿大学者Gadner& Lambert,他们根据学习者对目标语群体的态度,将二语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1]。融入型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感兴趣,对目标语群体持有积极的态度,愿意与其成员往来,甚至愿意努力成为其中一员;工具型动机是融入型动机的反面,学习者仅关注语言学习的实际利益,如升学、就业等等,对目标语文化并无兴趣可言,对目标语群体也无加入或接近的愿望。由于Gadner&Lambert的研究均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这一双语环境中进行的,难以适用于与目标语群体缺乏直接接触的外语学习环境中,所以其理论框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2][3]。

另外,受全球化的影响,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英语文化从很大程度上讲体现了一种全球文化,其中的人们会形成 “全球身份认同”(global identity)[4]。一些学者也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了语言学习动机。Yashima提出了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posture)这一概念,其具体内涵包括对国际事务的兴趣、海外生活、工作的愿望、与外国人来往的意愿、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等[5]。Lamb发现印度尼西亚高中生显示出双语文化认同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渴望成为世界公民,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有母语文化的身份认同[6]。

鉴于上述两个原因,Dornyei对二语动机进行了重新阐释和构建,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7]。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f)、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 Self)和学习经历(L2 Learning Experience)。其中,理想二语自我与二语学习者的希望、抱负等相关;而应该二语自我源于外在的、他人的期许、要求、压力等等[8];学习经历是指学习环境和以前的学习体验[9]。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不以某一具体的目标语群体(如英美加等国)为参照物,并且不再区分二语与外语,因此适用于多种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该理论框架得到了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10][11][12]。

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借鉴了心理学领域对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的研究,即自己可能、愿意、害怕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我认识/观念(self-concept)。Higgins的自我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便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应该自我(ought self)[13]。文化、身份认同也是一种自我认识/观念,它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交往之中,而从可能自我视角探究学习者动机能够揭示更多层面的自我认识[14]。因此,与文化、身份认同视角相比,从可能自我的视角探究学习者动机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国内外关于国际视野的研究

国外关于国际视野的研究以Yashima最为突出,她认为,国际视野影响语言学习动机,而语言学习动机能够预测语言水平和交流信心[15]。在随后的研究中,Yashima发现,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主题(例如,模拟联合国活动)非常关键,因为它们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塑造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16]。她主张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采取不同视角,因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便是帮助学生在日益复杂和全球化加剧的世界中立足[17]。

从国内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来看,近年来也有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趋势。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8]中提出,要“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李宇明认为,我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向“世界型国家”转变,而世界型国家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因此,他主张,国家应当明确提出公民的外语素养问题。在扎实掌握母语的前提下,一般公民应掌握或粗通一门外语,提倡学习两门外语[19]。近年来受到热议的外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也呈现出了国际化的趋势。沈骑认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为目标取向,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和国际化能力[20]。蔡基刚则提出,为适应教育国际化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移,培养学生学科领域内的国际竞争能力[21]。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国际视野的研究均为实证研究,采用了量表或访谈等研究工具,而且均结合了可能自我理论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如果学习者具有国际视野,那么就会产生使用英语的可能自我,也就是理想二语自我,从而促进其英语学习。这一假设已在国外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而且国际视野与理想自我之间显著相关[22]。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国际视野的研究主要为思辨型,仍然停留在政策层面和改革方向的讨论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已经提出五年了,但是,关于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状况目前尚无相关研究。因此,本文打算在此方面作一尝试,借鉴可能自我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进行初步的考察。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211院校2014级部分学生,包括快班学生81人和普班学生96人,均为非英语专业。快班和普班的划分依据是其入校后分级考试的成绩,由于水平不同,其教学安排也不同,快班学生仅上两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而普班学生则上三学期。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状况:

1.研究对象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什么?其中是否包含二语成分?是否体现了国际视野?

2.这两个群体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差异?

3.这两个群体的国际视野具体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差异?

这三个层面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逐层递进、逐步细化的顺序安排的。在研究中,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层面采用书面的半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对研究对象的回答使用简单描述性统计;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采用发放量表的形式,对量表数据的分析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

(三)研究工具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相关问题的撰写参考了Oyserman的问卷设计和编码原则[23],在本研究中只考察了与工作、学业相关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人际交往、个性特点、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因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国际视野关联不大而未纳入考察范围。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量表借鉴了刘凤阁的英语学习调查问卷[24],问卷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和二语学习动机强度。由于刘凤阁在撰写该问卷时参考了Yashima等人的问卷,而且其研究表明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因此在本研究中未对该问卷作大幅修改,只对个别词句进行了调整。

关于国际视野量表,本文主要借鉴了Yashima的国际视野量表(改进版)[25]。该量表主要涵盖了四个层面的内容:接近/回避倾向;国外就业、活动倾向;对国际新闻的兴趣;表达、交流观点的意愿。在此基础上,笔者增加了对本专业领域国际发展的关注、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文化差异意识三个层面,并且将“对国际新闻的兴趣”进行了扩充,改为“对外国新闻和文化的兴趣”。原有量表的个别问题也依据中国和中国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修改,经过扩充和修改之后的国际视野量表更加全面和具体,也更适用于中国学生。

两份量表整合在一份问卷当中,所有的项目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Likert Scale)形式,即每一选项分为非常反对、反对、不确定、赞同、非常赞同五个级别。问卷整体的信度值Cronbach%α达到0.902,各变量的信度值都在0.7以上。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在177名研究对象中,绝大多数(156位)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会用到英语,12位认为可能会用到,由此可见学生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英语是一门通用语言,使用英语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其理想自我中都包含有一定的二语成分。就自己未来的工作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研究对象的回答出现了巨大的分歧:52位回答“中英结合”,48位回答“中文或中文为主”,26位回答“多语”,20位回答“英文或英文为主”。虽然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工作当中会用到英语,但是他们对使用的频率有不同的想像和期望,因此,这一问题的回答非常多样化。就“希望自己的英语达到什么水平”这一问题,37位受访者表示要通过六级,24位表示要达到较高水平,20位回答希望口语流利,交流没有问题,8位回答要通过托福、雅思考试。由此可见,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以考级考证为目的,也就是说将英语视作一门必修的课程、一系列必经的考试,仅此而已。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迫切渴望提高口语水平,在他们眼里,英语是交流和运用的工具。另外,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未就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这表明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少规划,学习目标不甚清晰。

关于应该自我,101名研究对象表示家人希望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会用到英语,4位表示家人可能有此愿望。就“家人希望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这一问题,研究对象再次给出了迥异的回答:34位回答“中英结合”,36位回答“中文”,10位回答 “多语”,11位回答 “英文或英文为主”,26位表示家长对此无要求。这表明,家长对孩子未来工作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构想。至于“家人希望自己的英语达到什么水平”,44位表示家长无要求,10位表示家长要求尽力即可,21位回答家长要求达到六级水平,23位回答家长希望达到较高水平。由此可见,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研究对象的家长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要求比较宽松。

在研究对象提及的偶像或榜样中,父母、哥哥、姐姐及亲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合计54),其次是同学、朋友、学长、学姐(合计46),再次是老师(14,其中英语老师为4),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34位学生表示没有谁对自己的学业产生过影响,没有偶像或榜样。有的学生谈到父母的影响让自己“十分喜爱英语”,父母“教导我好好学英语”,“母亲英语很好,在外企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还有的学生谈到身边有喜欢英语、英语非常好的同学、朋友,对自己有带动和帮助作用。除了父母家人、同学师长之外,研究对象提及的偶像或榜样五花八门,有企业家、影视明星、科学家、运动员等等。其中与英语学习直接相关的有这样几位:曾轶可(“她发微博都是英文的,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英文,才能看懂她发的是什么”)、汤唯(“英文、粤语都非常棒,很让我钦佩”)、马云(让我“认识到英语很重要”;“马云坚持在凯宾斯基前拉老外练口语达数年之久”),还有的学生提到自己喜欢的欧美歌手使自己“爱上听英文歌,并在努力学习歌词”。

(二)两个群体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比较

与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发现类似,研究对象的理想二语自我远远优于应该二语自我。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变量之间有显著差异(t=-12.01,df=176,p<0.05)。这表明:在英语学习方面,研究对象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起到了主导作用,他人的期许和要求仅是辅助。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快班和普班学生在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 (t=-2.078,df=175,p<0.05;t=-2.167,df=175,p<0.05)。这表明快班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达到更高的英语水平,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学习经历也更为快乐。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之间具有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r=0.607,p<0.05)。

另外,快班和普班学生在二语学习动机强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两个群体的国际视野比较

快班和普班学生的国际视野存在显著差异,快班优于普班(t=-2.079,df=175,p<0.05)。具体来看,主要在国外就业、活动倾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833,df=175,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在国际视野的几个层面中,表达交流观点的意愿均值最高,这表明研究对象渴望推介中国文化,愿意参与国际事务,欢迎中西思想的碰撞。对专业领域国际发展的关注均值最低,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为大一学生,以基础课为主,涉及专业课较少,随着年级的递进,专业课学习的增加,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一定会有所改观。研究对象的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也较低,很多学生对自己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持保留看法。

表1 国际视野各个层面的描述性统计

(四)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Yashima对日本学生的研究发现,国际视野与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动机息息相关[26][27],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 (r=0.613,p<0.05;r=0.476, p<0.05)。除此之外,国际视野与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也呈显著相关的关系 (r=0.337,p<0.05; r=0.535,p<0.05)。

前文提到理想二语自我与二语学习经历之间显著相关(r=0.607,p<0.05),不仅如此,理想二语自我还与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动机强度显著相关(r= 0.480,p<0.05;r=0.644,p<0.05)。此外,应该二语自我与二语学习经历、二语学习动机强度之间 (r= 0.456,p<0.05;r=0.528,p<0.05)、二语学习经历与二语学习动机强度之间(r=0.636,p<0.05)都显著相关。

本研究所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四、结论

(一)研究对象的理想自我中含有二语成分,他们普遍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他们对使用的频率有不同的预期和构想。

(二)研究对象的理想自我优于应该自我,理想二语自我也优于应该二语自我,家长、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提升其应该自我。作为对孩子影响最多的人,家长应当适当提高对孩子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尽最大可能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用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点。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师生关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28],因此老师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对学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三)语言水平与理想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快班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与普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语言水平与国际视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快班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普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国际视野的培养不能脱离语言水平的提升,语言达不到较高的水平,自然不敢、不愿也不能与国际社会接轨;而语言水平提高之后,学习者对未来语言使用的信心和预期自然会提升,理想二语自我得到改善,自然敢于、愿意也能够尝试成为世界公民。所以国际视野培养的关键条件仍是提高语言水平。

(四)国际视野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和二语学习动机强度之间显著相关。国际视野的形成和变化涉及诸多因素,比如父母的影响、老师的作用、同龄人的影响、跨文化经历、英语成绩、学习的材料等[29],这些因素都可以纳入应该二语自我、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等范畴内。相应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1.促进理想二语自我的构建,比如,树立同辈榜样,借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形成更为积极向上的理想自我;老师自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理想二语自我的范本,这就要求老师掌握过硬的语言技能,或在语言学、文化、文学等方面具有渊博的学识或自我的见地。

2.促进应该二语自我的构建,比如,家长提高对孩子英语学习的要求,老师帮助学生规划英语学习目标和实现路径。

3.丰富学生的二语学习经历,比如,提供出国交流访学的机会、采用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或主题(如模拟联合国)、在教学中尝试中外合作(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宾州州立大学合作的跨洋互动写作)等。

上述几个因素的改善都将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二语学习动机强度将得到提升。另外,由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二语学习经历和二语学习动机强度这四个因素之间显著相关,因此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提升都会带来其他因素的良性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国际视野的改观。

由于研究人员有限,研究中未进行访谈,而是采用了书面回答半开放问题这种形式,因而有些问题学生未回答或回答不充分,影响了最终收集的数据。另外,本研究仅限于一所院校,样本数量较小。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可考虑对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状况进行大规模的考察。

附录一

(与工作、学业相关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的相关问题

1.你希望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用到英语吗?自己未来的工作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

2.家人希望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用到英语吗?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

3.你对自己的学业有什么要求吗?比如,考试成绩?专业水平?知识面?英语水平?

4.家人对你的学业有什么要求吗?比如,考试成绩?专业水平?知识面?英语水平?

5.有哪些家人、朋友、同学对你的学业产生过影响吗?除了家人、朋友、同学,你还有自己的偶像或榜样吗?

附录二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量表

1.我觉得自己正尽全力学英语。

2.我学习英语是由于我的好朋友认为英语很重要。

3.我经常想:学好英语,自己就可以在国外生活。

4.我之所以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是因为我所尊敬的人认为我需要学好英语。

5.我平时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

6.在我的想象中,未来的我能用英语与别人流利地交流。

7.我之所以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是因为英语课的学分很多。

8.我能排除困难和干扰,做到坚持不懈地学英语。

9.我之所以学英语,是为了获得同学、老师、家人对我的认可。

10.我未来的生活离不了英语。

11.在我的想象中,我的英语水平能接近英语为母语的人。

12.无论老师严格要求与否,我都能自觉地学习英语。

13.要是不学英语,我的生活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14.与大部分同学相比,我学习英语比较努力。

15.未来的我会经常与老外打交道。

16.学习英语很重要,因为它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

17.我课外有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

18.我未来的工作需要使用英语。

19.我喜欢英语课的气氛。

20.我感到学习英语很有趣。

21.我很喜欢上英语课。

22我真的喜欢学习英语。

23我经常想:要是取得优异的英语成绩或较高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很多羡慕的眼光。

24英语学习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附录三

国际视野量表(维度版)

(一)接近/回避倾向

1.我希望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成为朋友。

2.我会尽可能避免和老外交谈。

3.如果学校有留学生,我会和他/她交谈。

4.我不介意和留学生成为室友。

5.如果在车站或餐馆碰到老外与工作人员交流不畅,我会主动上前帮忙。

6.如果有老外和我一起学习或工作,我会觉得有点别扭。

(二)国外就业、活动倾向

7.我宁愿呆在中国。

8.我想到国外学习。

9.我想到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工作。

10.我希望成为一个跨国工作者。

11.我愿意到国外旅行。

12.我会回避那些需要经常出国的工作。

(三)对外国新闻和文化的兴趣

13.我每周都阅读和/或收看国际新闻。

14.我经常跟家人和/或朋友谈论国外的局势和事件。

15.我对国际事务非常感兴趣。

16国际上发生的事情跟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联。

17.我每周都浏览国外的网站/阅读国外的杂志。

18.我每周都看外国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

19.我每周都听外国歌曲。

(四)表达、交流观点的意愿

20.我有一些想法想跟老外交流。

21.我希望能跟老外一起解决一些问题。

22.对国际事务,我有自己的看法。

23.我愿意向老外介绍中国文化。

(五)对本专业领域国际发展的关注

24.我经常阅读国际文献/英文教材。

25.我对本专业领域召开的国际会议有所关注。

26.如果有些专业课由外教老师开设,我愿意去上。

27.我曾经或正在上国外大学的网络公开课。

(六)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

28.我感觉自己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9.我感觉自己是国际社会的局外人。

30.我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中国人,还来自老外。

31.全球化与我无关。

32.在我未来的生活中,全球化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七)文化差异意识

33.我永远无法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想法。

34.我会尽量去理解其他文化中的行为、想法。

35.在其他文化中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我会观察和提问。

36.在其他文化中,我的行为举止和在中国一样。

37.了解文化差异几乎没什么用。

38.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习俗都应该得到尊重,不管它们看上去多么奇特。

[1]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1972.

[2]Crookes,G.&Schmidt,R.W.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Language Learning,1991(41):p469~512.

[3]Dörnyei,Z.Understanding L2 motivation:On with the challeng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4):p515~523.

[4]Arnett,J.J.Thepsychology of globaliz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10):p774~783.

[5][15][27][29]Yashima,T.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second language:The Japanese EFL contex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i):p54~66.

[6]Lamb,M.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 [J].System,2004(32):p3~19.

[7]Dörnyei,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5.

[8]Dörnyei,Z.&Ushioda,E.TeachingandResearching Motivation[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1.

[9]Dö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A].Z. Dörnyei&E.Ushioda.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p9~42.

[10][14]Macintyre,P.D.,Mackinnon,S.P.&Clément,R.The baby,thebathwater,andthefutureoflanguagelearning motivation research[A].Z.Dörnyei&E.Ushioda.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p43~65.

[11]Taguchi,T.,Magid,M.&Papi,M.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A].Z.Dörnyei&E.Ushioda.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p66~97.

[12]Csizér,K.&Kormos,J.Learning experiences,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u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Hungarian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arners of English[A].Z.Dörnyei&E.Ushioda.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p98~119.

[13]Higgins,E.T.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J].Psychological Review,1987(94):p319~340.

[16][17][22][25][27]Yashima,T.International posture and the ideal L2 self in the Japanese EFL context[A].Z.Dörnyei&E. Ushioda.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 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p144~163.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 _19492625_5.htm.

[19]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 p2~8.

[20]沈骑.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1):p32~34.

[21]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p69~76.

[23]Oyserman,D.Possible selves citations,measure,and coding instructions[EB/OL].http://www.sitemaker.umich.edu/ culture.self/files/possible_selves_measure.doc.

[24]刘凤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6][28]Dörnyei,Z.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An Investigation of International Posture Based on Possible Selves Theory and 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

Cao Xiaolei Zhang Haol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BUCT,Beijing 100029,China)

Based on Possible Selves Theory and 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international posture.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subjects’ideal self has a L2 component,meaning that they recognize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d realize that it’s a tendency to use English in their future work and life;meanwhile,they hav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the frequency of their future use of English;the subjects’ideal self is superior to their ought self;the same is with their ideal L2 self and ought-to L2 self;language proficiency is related to ideal L2 self and L2 learning experience;language proficiency i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posture,hence,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postur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international posture is related to ideal L2 self,ought-to L2 self,L2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intensity of L2 motivation,hence,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posture these aspects must be dealt with.

international posture;possible selves;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

H319.3

A

1671-6639(2016)02-0096-07

2016-03-02

本文为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项目编号YETP0527)的部分成果。

曹晓蕾(1978-),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张皓琳(1975-),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二语视野学习动机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居· 视野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视野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