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几点思考

2016-08-23黄熠锋程思真陈丽丹

考试周刊 2016年57期
关键词:艾滋病

黄熠锋++++程思真++++陈丽丹++++钟少一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制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调查问卷,应用于温州医科大学大学生中,通过差异对照,了解当下公卫专业大学生与非公卫专业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进而阐述做好高校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对策,旨在为高校和艾滋病疾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公卫专业 非公卫专业 艾滋病

近年来,浙江省青年学生疫情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据浙江省卫计委2015年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1-10月,全省新报告发现感染者和病人3861例,全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22441例,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报告病例数占全省的57.0%。当下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到底如何?研究者就公卫专业与非公卫专业大学进行调查,对比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防艾工作的开展难点与防艾宣传的新途径,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预防艾滋。

此次调查面向公卫专业(498人)与非公卫专业(439人),收回有效问卷914份。其中男生327人(35.8%),女生587人(64.2%);一年级共544人,二年级共154人,三年级共129人,四年级共87人;公卫专业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检疫等专业,非公卫专业包括市场营销、法学、日语等专业。

调查中,AIDS知识问题设置包含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预防手段知识、认知拓展三个部分。统计三个部分回答正确率得:大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约为73.93%,各个维度知晓率分别为85.06%、72.10%、56.30%。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上,公卫专业大学生掌握一般知识的程度普遍高于非公卫专业,但二者差距不大。二者在共用剃须刀和牙刷、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毒的问题上,都表现出较低的知晓率状况;在关于艾滋病预防手段回答情况上,公卫专业学生回答正确率普遍高于非公卫专业;并且关于“是否与艾滋病感染者有日常来往”,公卫专业的肯定率远高于非公卫专业。有关艾滋病认知拓展方面,公卫专业大学生知识的通晓率依旧普遍高于非公卫专业。其中在“艾滋病没有办法彻底治好”和“艾滋病毒感染者没发病不具有传染性”的问题判断上,公卫专业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公卫专业的,反映了就读公卫专业的大学生与非公卫专业的大学生在卫生疾控知识认知上的差异。然而,在对国家艾滋病卫生疾控政策的了解情况上看,无论是公卫专业,抑或非公卫专业,知识的通晓率均偏低。

通过对公卫专业与非公卫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通晓率的对比,发现公卫专业学生在卫生疾控知识的掌握方面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但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关注度,忽视进入社会大众,接触、关爱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而非公卫专业的大学生因为课程原因,不仅在社会实践上缺乏经验,还在卫生疾控知识上缺乏了解。

基于对上述情况,结合新形势下的防艾活动开展的特点与难点,研究者拟从三个主体提出三点途径与建议:

一是学校建立并完善防治艾滋病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通过指定具体人员相关预防工作,落实职责,加强学校艾滋防治业务指导,保障防治措施的落实;根据防治艾滋病教育需求,完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防治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提高艾滋防治知识教育质量;对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申请和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营造浓厚的艾滋防治氛围。

二是建立高校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间的对接转介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艾滋病监测咨询服务。通过为大学生改变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提供持续的、可及的指导服务,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疫情和流行因素,保证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能够被及时发现与应急处理;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自愿地寻求艾滋病心理咨询和检测服务。

三是大学生自身积极地参与志愿活动,培养人文关怀,推己及人,转身成为新型防艾先锋。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校内外开展的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艾滋病主题活动;参与期间,不断激发自身对HIV患者的怜悯之心,促进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培养浓郁的人文关怀;对身边的亲友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阻止艾滋的蔓延,创造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云鹏,申元英,何梅,刘继政,李洪元.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4(12).

[2]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4).

[3]刘双辉.南阳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13).

[4]孙咏莉,王晓燕,张曼华,彭迎春,于丽玲.医科大学新生艾滋病歧视与污名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5).

[5]孙咏莉,王晓燕,张曼华,彭迎春,于丽玲.医科大学新生艾滋病反歧视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5).

[6]何敏,王振林.对某高校学生艾滋病教育模式效果评价[J].新西部(理论版),2015(1).

[7]何敏,王振林.西安市独立学院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新西部(理论版),2014(2).

猜你喜欢

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艾滋病日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知识解读
肠道与艾滋病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