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说 敢说 多说 善说

2016-08-23袁廷盛

考试周刊 2016年57期
关键词:狼牙山凡卡船长

袁廷盛

现代社会,说话能力已成为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近年来,我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措施、多种方法让学生想说、敢说、多说、善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想说

兴趣是学生说话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说话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运用“微笑加诱导”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无忧无虑、痛痛快快地说出心里想说的话。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题目提问。围绕题目可以提什么问题呢?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接着,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纷纷举起小手。首先一个学生说:题目中的“山”为什么叫狼牙山?学生哄堂大笑。对这个幼稚的问题,老师没有呵斥,没有责备,而是因势利导,微笑地讲解狼牙山的地理位置。学生对狼牙山的险峻也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提问题,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为什么题目不叫《狼牙山五战士》?有的说,为什么题目不叫《狼牙山五烈士》?有的说,“壮士”是什么意思?看火候已到,老师又投下一“石”:看谁聪明,回答这些问题?此时,整个课堂活跃了。有的说,我知道,“壮士”的意思是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有的说,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如果题目是《狼牙山五战士》,就不能表现五壮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有的说,通过预习课文,我还知道,如果题目是《狼牙山五烈士》,就不符合实际,因为还有两个壮士没有牺牲……学生都跃跃欲“说”。课后,我反思:创设情境,创造课堂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诱发学生想“说”的欲望,是多么重要。

二、鼓励“求异”,支持学生敢说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有效的引导,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越过“雷池”,“标新立异”,说出见解。如教学《跳水》时,理解课文后,一个学生提出疑问:“假如孩子不往水里跳,船长会开枪吗?”我表扬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船长一定会开枪,因为船长知道,如果孩子此时不跳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孩子不跳,船长也要逼孩子跳,这样才能救孩子。有的说,船长可能不会开枪,因为船长的目的是吓唬孩子。如果开枪了,孩子被惊吓,孩子从桅杆上掉下,就很可能摔死在甲板上,这不是船长的真正目的。又有学生说,船长不会开枪,因为船长是孩子的亲生父亲,父亲怎么会狠心地向孩子开枪呢?说不定,此时父亲的手都在发抖呢?还有学生说,我觉得父亲会开枪,但是他绝对不会瞄准孩子,船长只是用此方法逼孩子跳到大海里而已……很多学生都说了自己的观点,说话有理有据,效果出人意料。又如教学《凡卡》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凡卡九岁就当了学徒,没有读过书,怎么会写信?情况到底怎样呢?我让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凡卡很小时,跟爷爷学的;有的说,凡卡很聪明,是自学的。最后,有一个看过《契诃夫文集》的学生说,课文是经过编者删节的。从原文知道,凡卡之所以会写信,是一位小姐教他读书、写字的结果。通过一番议论,“异议”得到统一,学生说话能力也得到提高。这些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求异”,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三、变换角度,引导学生多说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启发对同一内容变换角度,让学生尽量多说。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我采用变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多说话,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到了山中,就会怎样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呢?有的说,你好,小鸟,你很会唱歌,教我唱一首歌,好吗?有的说,美丽的白桦树,你飘逸的身姿,穿上银色的裙子,多迷人啊!有的说,小羊,你好,温顺的小羊,你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得出你们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看见学生思维如此活跃,我没有就此打住。为了让学生多说,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我继续引导道:“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连老师都被感动了。山中的朋友也肯定会被你们感动。现在,请同学们想想,山中的朋友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一“石”,又漾起阵阵涟漪。学生情绪高涨,热烈讨论。一会儿,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象:1.小鸟会高兴地说,朋友,你好,我很乐意教你唱歌。我们就在这美丽的山中开始吧。2.白桦听了,掀起了裙摆,翩翩起舞,羞涩地说,我的舞姿,美吗?3.小羊听了之后,连连点头说,我们生活在这优美的环境里,真的很幸福。这个教学片断,通过话题角度的变换,开拓了说话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善说

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参与“说话”。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说话”活动,让他们在不断的“说话”过程中获得新知,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评价诸葛亮。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奇才。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在谈笑间让心胸狭窄的周瑜输得心服口服……”这个学生说得神采飞扬时,贴在黑板上的画得很精美的教具“草船”掉了下来。这时候,我相机评价:“看,你说得多好啊,连‘草船都被感动了!老师就把‘草船送给你吧,愿你以后像诸葛亮一样,也能神机妙算。”接着,我把“草船”送给了他。然后鼓励道:“大家继续说,说得好的,也会有意外的收获。”那学生露出了笑脸,其他人则羡慕不已。接着,学生纷纷发言,都想得到老师的奖赏,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一个新的教学高潮……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享受到“说”的乐趣,达到使学生能说、善说的目的。

猜你喜欢

狼牙山凡卡船长
《凡卡》续写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出发吧,船长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蚂蚁小船长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