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国产抗战“旋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2016-08-23杨阳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女性形象旋律

[摘 要]抗战电影通常是以男性为主角的,但女性在革命“旋律”的影片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战题材的影片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风采各异的女性角色,有英姿飒爽的女军人,也有平凡的百姓。这类电影用探索革命、男性和女性三者之间的关联来呈现影片主旨,影片中呈现出的女性命运之悲惨令观众感慨万千。抗战电影用女性独有的柔和缓和了战争的残酷,并从侧面见证了国产抗战电影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抗战电影;女性形象;悲剧命运

“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横贯东西的至理名言。可是有史以来,战争也从未真的做到不会影响到女人的生活。相反,抗战题材的影片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对女性形象的偏爱。她们以阴柔、温和的主调调节了抗战电影严酷刚烈的色彩。

一、抗战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国产抗战题材影片中有的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例如,以冷云等八名抗联女英雄为主人公的《八女投江》,以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为主人公的《赵一曼》,以女子擒敌训练队为主人公的《中国霸王花》等。而有的影片中,女性则仅仅是普通的配角。然而不论如何,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的形象无外乎如下几种。

(一)女军人

在古今中外的各种军队中,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军人的数量要远多于女性,正因如此,无论是战火纷争还是和平岁月,女军人的形象都是引人注目的,尽管在现实中她们是凤毛麟角的,可在抗战电影中,女军人是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遥远的北伐军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军的女性,她们勇敢地打破封建桎梏,大步迈出家庭的束缚。自从1927年共产党建军以来直到今天,革命的队伍里一直都有女兵英姿飒爽的身影。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战影片,中国三代女兵的形象已经明确树立。

第一代女兵在抗日的烽火中奋战,她们和男性军人在一个战壕里共同杀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中华民族的重生之路。当时的共产党军队中涌现了许多整编后的女兵队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革命的道路由战争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曾在战争中挥洒血汗的第一代女兵纷纷离开部队,投入其他岗位。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文化,革命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女性,比如,驻扎在西北进行国防科研的女科学家们,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国家做贡献。例如赵继烈导演的作品《骆驼草》、陈新姿导演的作品《绿荫》等都展现了这些新时代女革命者的形象。

而这一时期的女兵形象,最为多见的是女卫生员和女通信兵,在和平年代,她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例如,胡玫导演的作品《女儿楼》、陈家林导演的作品《女兵圆舞曲》、张伦导演的作品《小岛》等,都展现了这一时期女兵的魅力。

自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的女兵形象为第三代,她们大多生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日渐优越,这一代女兵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起强大的自我意识,例如电影《中国霸王花》等作品,呈现的都是第三代女兵。不同于前两代女兵,她们走进军队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更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但是,第三代女兵在电影中的呈现却远远不及前两代,即便呈现,形象刻画也不够生动。尤其是21世纪之后,以女兵为题材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

(二)女英雄、女干部、女革命家

所谓乱世出英豪,烽火狼烟之中,中华好男儿们浴血奋战、为国杀敌、英雄辈出,而女性也不甘示弱,巾帼不让须眉,许多女性英勇地加入革命队伍,甚至为了解放中国、拯救人民于水火而献出了生命。抗战影片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树立英雄形象,例如,讲述抗日英雄赵一曼故事的《赵一曼》,讲述女共产党员玉梅故事的《党的女儿》,讲述新四军女战士施珍故事的《上饶集中营》,讲述东北抗联女英雄故事的《八女投江》等,都向观众生动地讲述了抗战中女英雄的故事,令人对她们充满敬仰。

在革命道路上,有的女性虽然没有从军,但她们却以其他身份为革命奉献青春,她们中有女村干部、女民兵、女游击队长等,例如影片《南征北战》中的赵玉敏是村长,《小花》中的翠姑是游击队长,《南海长城》中的甜女是民兵等。这些女性形象既是参加战斗的军人,又是基层民众的领导者,是令人敬重的巾帼英雄。

(三)平民百姓、普通人

所有的抗战题材影片都不会缺少作为普通人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是乡亲大娘,可能是村里的姐妹,也可能是军人的家眷,她们虽然没有真刀真枪地参与战斗,却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贡献了力量。战争打破了她们平静的生活,她们也自然地成为战争的一部分。在电影《小兵张嘎》《柳堡的故事》《小花》《大转折》等抗战电影中,都塑造了普通老百姓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将亲人送上战场,有的为战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在战争中觉悟得到成长。在新时期以越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让观众铭记的女性形象,例如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而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许多军旅题材的影片中,也重点描述了女性军属们的牺牲精神。

在刻画普通老百姓的时候,有的女性形象是领航者和斗争者,而有的则是弱者,是战争中受到屈辱和伤害的人。她们力量弱小,没有办法改变命运,默默承受着时代的苦难,例如电影《南京!南京!》中的妓女形象。

(四)反面角色

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对于女性的刻画也并不全是正面形象,也有一些女性承担了反面角色的任务。她们的形象大多比较刻板和脸谱化,她们可能是女汉奸、女特务,或者是男性反面人物的助手甚至情人。她们的出现对于影片架构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丰富主要角色的感情世界,令故事情节更加一波三折,总之是为了主角和剧情服务的。这些反派人物的命运,从另一个角度引发了我们对女性价值的思索。

二、抗战电影中女性与革命的关系

传统的中国女性一直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而中国的革命使得女性开始觉悟,她们奋勇卸下封建的枷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成为新时代的新女性。所以,中国女性的蜕变与革命有分不开的关系。

长久以来,中国封建的旧思想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下,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弱势群体,她们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然而,革命唤醒了她们的斗志,让她们相信命运可以自己掌握。中国女性开始从被动到主动,迈进革命的大军中。她们首先在被拯救的过程中逐渐醒悟,进而自觉地去参加革命,并且在革命路途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刚开始,这些女性形象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她们受到了剥削阶级的摧残,为了生存而艰苦卓绝地与剥削阶级斗争,斗争的同时她们被革命者引导,找到正确的方式自救,那就是投身到革命队伍中,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女奴吴琼花。吴琼花受地主南霸天迫害,她不堪重负,试图反抗,然而无奈的是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成功。她屡次逃跑,又屡次被抓回来,受了更多的苦。娘子军的党代表洪常青为吴琼花指引了正确的反抗之路,吴琼花投身革命,成为一名红色娘子军战士,最终娘子军打倒了南霸天,吴琼花不仅解放了其他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更解放了自己。

还有一种女性形象,她们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投身革命,只是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在一次次革命战争的历练中慢慢成长,最终成为引领革命斗争的女英雄,例如影片《南征北战》中的村长赵玉敏。

以上两种是革命潮流推出来的女领袖,是名垂青史的巾帼英雄,而在抗战影片中,还有的女性形象是一些平凡的角色,在战争的影响下,她们不自觉地卷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与革命天然地连接起来。她们是普通的百姓,虽然历史没有记住她们的名字,但她们对革命成功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例如电影《回民支队》中的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以及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地下工作者杨晓冬的母亲等。虽然这些形象所占的篇幅不大,并不是主要角色,但她们身上却凝聚着无穷的力量,引人深思。

三、抗战电影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

在抗战题材的影片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也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态:

第一,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甚至有的女性在级别和能力上是男性的领导者。这类女性形象都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标兵人物,她们热爱并且用心浇灌着自己的革命事业。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性别原因会有所限制,然而在本质的精神层面,她们与男性是完全平等的。比如影片中塑造的女英雄们,她们敢为人先,抛头颅洒热血,不亚于男儿。

第二,男性是女性的领路人,是女性的解救者。革命军队的大多数领导者还是男性,因此,许多女性形象最初投身革命之际,是在男性革命者的带领之下。在抗战影片中,这是最常见的两性关系模式。男性充当着先觉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而女性是追随者和被挽救者。无论是感情方面,还是工作方面,男性都占主导地位,而女性是被动等待的。国产抗战影片中的男女关系与西方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所不同。西方影片中女主角即使与男主角起初是代表敌对的两方的,最后也会演变成性爱关系,西方的政治问题和两性问题是互不干涉的。但是,国产影片中,男女主角在政治角度必须是保持同一方向的,只有在男性担任领路人的情况下,男女主角才有可能演变成感情关系,在中国政治问题和两性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感情只能伴随着政治而衍生,不能违逆政治而发展。

国产抗战题材影片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爱情视为禁忌,即使男女主角萌生了爱情,也只能用侧面或者含蓄的方式来点明,尤其是早期抗战片中,这一点更为明显。例如,影片《柳堡的故事》中,虽然二班副发表了战争时代军人对感情的看法,终究还是被并轨到阶级斗争之中。而在影片《林海雪原》中,少剑波与白茹本来可以演变为恋人关系,但最终这份感情萌芽还是归于同志情谊。

随着时代的发展,抗战题材影片中的爱情逐渐明朗化。爱情不必再躲躲藏藏,抗战片中的爱情表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例如,电影《归心似箭》中用了一定篇幅来呈现魏得胜和玉贞的男女之情。

即便在当今的和平年代,女性军人的婚恋问题也在条条框框的纪律中受到管束。电影《女儿楼》对女兵婚恋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在乔小雨爱情思想萌生的少女时期,纪律将她的爱情扼杀在摇篮中。然而,当她成熟之后,组织却变了一副模样,积极地帮她解决婚恋问题,弄得乔小雨不知该如何是好。

第三,抗战题材的电影中,也存在着一些女性扮演男性的领路人的特例,例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春妮帮助并挽救了陈喜,男性陷入迷惘之中的时候,女性的母性光辉便开始发挥作用,引导男性走上正途。

第四,男性与女性之间呈现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主要集中在刻画反面女性角色的时候,她们或者被男性利用,或者凭借色相利用男人,来实现自己不光明的目的。

四、结 语

女性在生理上的劣势使得她们面对战火纷飞的岁月,要吃更多苦,受更多罪,正因如此,抗战题材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具有悲剧色彩,例如女性革命者不幸成了俘虏,很可能会面临比死亡更残忍的蹂躏,所以她们在无路可走时,秉持士可杀不可辱的英勇,多数会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例如,影片《八女投江》和《祁连山的回声》中,女英雄们最后都为了留住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壮烈无比。在战争时期,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难逃敌人的魔爪,许多抗日题材的影片中都用不小的篇幅来展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妇女的残忍行径,其恶行罄竹难书。

战争时期,女性饱受摧残的不仅是肉体和生命,还有亲人、感情、容颜……她们有的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终生守寡;有的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摧毁了健康;有的再难走出战火烙在心里的阴影;有的与亲人聚少离多。在抗日影片《长征》中,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妻子刚生完孩子就要面对母子分离。女性天生作为柔弱的代表,却在战争中坚忍不拔地承受了苦难,抗战题材影片用女性形象来代表美,又靠摧毁美来体现影片主题的高尚色彩。

[参考文献]

[1]董广.迷途抑或归路——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罗显勇.论重庆抗战电影“纪实主义美学”的成因和特点[J].当代电影,2013(01).

[3]艾容.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历史文化变迁[J].电影文学,2015(11).

[4]雷娟.我国抗战题材电影发展评述[J].电影文学,2015(17).

[5]冯清贵.论大后方抗战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杨阳(1977—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女性形象旋律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