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艺术电影”的困境与未来

2016-08-23路永泽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摘 要]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艺术电影的创作越来越走入困境,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导演开始转入商业电影的创作,而艺术电影的市场道路似乎也愈加艰难。艺术电影不仅在投入和票房上难以和商业电影一较高下,在口碑上也较难得到观众的认可。所以,要想在商业电影的冲击与挤压下获得发展,艺术电影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认清市场形势,运用商业策略,大胆地走向市场,获取艺术与票房的双丰收。

[关键词]艺术电影;创作热潮;第五代导演

中国电影步入了产业化的轨道,商业化的电影在其中占得了先机。但同时,还有很多导演对艺术电影热情不减,这些导演的坚持为艺术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同时在各大国际艺术电影节上也有所斩获。应该说,艺术电影在中国的创作从未间断,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至深。

一、艺术电影创作问题

一直以来,商业化的电影走的是高度市场化的道路,即将收入放在首位,对排放格外看重,甚至被贴上了“叫座不叫好”的标签;而艺术化的电影则更看重电影的艺术内涵,具有较好的口碑,甚至以票房的减缩为代价。在商业化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商业电影,但同时艺术电影却似乎走上了歧途,很大一部分的艺术电影“既不叫好又不叫座”,被贴上了“曲高和寡”的标签。

从电影的风格来看,相比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受导演的影响更大。无论是选材、叙事风格、视觉手法,还是影片的主旨,甚至主角性格等,都体现着导演的习惯和意志。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影片中,我们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到导演的意图和风格,这是我国现今艺术电影的一大特色。但这种个性,却往往是艺术性电影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对于一部成功的影片来说,其电影主题、人物性格、拍摄风格需要无一不精。那么,艺术性电影在这些方面表现如何呢?这确实值得深究。从电影的主题来看,当今国内的艺术电影更偏向于沉重、压抑的主题。具体来说,就是更多地关注于社会底层人物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经历,努力向观众展现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贫苦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状态同主流社会的差距。制作人企图通过艺术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社会底层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孔雀》中的高卫红一次次地追寻理想,却又一次次地遭受打击,这正是出身贫苦的人们追寻梦想最有可能得到的结果;《立春》中的王彩玲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矛盾时所表现出来的挣扎和倔强,是所有没有社会背景的追梦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李杨对金钱在社会上的巨大作用更为关注,其执导的《盲山》中白雪梅的悲惨遭遇体现的是底层女性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无力;《盲井》则反映了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那些底层人物的堕落和悲惨遭遇。王小帅注重社会问题,《青红》中的青红其被家庭压迫的痛苦是一代年轻人所共同经历的痛苦;《左右》中的枚竹身上所体现的是亲情和社会伦理的巨大冲突;李玉导演立足于女性的不幸经历,其执导的《红颜》中小云和自己儿子小勇的经历是荒唐而又可悲的;《苹果》中刘苹果的经历折射出的是底层人物的悲哀和无奈。可以看到,这些电影都关注社会的阴暗角落,同时其中又有着明显的导演个人风格。这些对于社会黑暗的过度描写,很容易让观众陷入压抑和沉重的心情之中,而这些风格迥异的影片,更容易被看成是导演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这种过度的自我表达往往让观众更难适应和接受。

对于电影中人物的刻画,这些艺术影片多数选用的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又以农村女性为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理想难以实现,性格逐渐麻木,生活艰难,境遇悲惨。艺术电影通过对这些底层人物的思想和物质两方面的刻画,描绘出他们的生活状态,试图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但是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来看,这些底层人物的塑造大多是失败的,因为他们并不是“典型”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着大多数底层人物所并不具有的“高层情怀”。《孔雀》中的高卫红、《立春》中的王彩玲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左右》中的老谢、枚竹、肖路、董帆的牺牲精神也都是令人心生敬佩的。他们作为社会的底层,却有着社会高层才有的精神和意志,理所当然地也就无法成为底层贫苦人民的代表和象征。这种底层人物的精英化精神固然对于影片的情节处理有巨大方便之处,但这同时也让影片的震撼力大大降低,让观众的认同感明显减少。这种矛盾化的人物,实际上是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失败,只有典型人物性格的革新,才能给中国的艺术电影带来巨大的突破。

在叙事手法和表达方式上,当今国内的艺术电影都有着明显的导演的标签,我们常常能在艺术电影中找到与传统电影不同的叙事手法或表达方式。快速的镜头切换、经过剪辑和拼接的场景、晃动的镜头,已经成为当今艺术电影中的常见手段。《我叫刘跃进》将镜头的快速切换用到了极致,同时还利用了多个场景的拼接;《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场景拼接更是颠覆了时间的顺序;《花眼》中略显跳跃的剧情发展……这些独特的个性化标签固然是对影片艺术性的增强和延拓,但影片的艺术手法都是为影片的主旨表达服务的,这些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让观影者感到迷茫和困惑,不仅难以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含义,更是沉迷于眼花缭乱的艺术手法中而将主旨抛之脑后。这些个性化十足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手法反而更像是导演过多地专注于自己的表达,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官体验的表现。

这些灰色的主旨、充满矛盾的人物以及个性十足的艺术手法,是导演在拍摄电影时对于观众有所忽视的表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今的国产艺术电影在票房上难以收获成功了。无论是要追求票房的电影,还是希望得到口碑的电影,都必须要与观众产生交流。只有在充分认识市场的前提下,中国的艺术电影才能够真正在电影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二、艺术电影的产业化难题

要想在今天的电影市场上取得成功,电影的宣传和包装是必不可少的,而艺术电影的包装方式,也和市场化的电影有所不同。

国内的艺术电影的发行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商业电影类似,采取商业包装后发行的办法;另一种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战略,先将影片送出国参赛,再回到国内发行。相当多的一部分国产艺术片都采用了后一种办法,例如《留守女士》《鬼子来了》《冬春的日子》《过年回家》《十七岁的单车》等。这些电影都获得了外国评委的认可,但在回到国内发行时,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作品在参赛时有违规行为,不能直接在国内发行,还有的在获奖后再回到国内发行时,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无法在票房上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那些能够及时放映的电影,往往也得不到国内观众的认可,最终只能是惨淡收场。这些电影在票房上的失败,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导演在进行艺术电影拍摄时,考虑到后期的宣传与发行,势必要注重在西方电影节上的表现,因此会倾向于外国评委的意见,而这样的电影在国内观众中的口碑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考虑市场的作品一定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同。

而对于直接投放到市场上的艺术电影,势必要和商业化的电影进行竞争。相对于高度市场化、娱乐化的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在其题材和内容上没有丝毫优势。在宣传手段上,艺术影片同样不具有商业影片的话题性,而作为投资较少的艺术电影,在宣传上必然无法取得和商业电影相同的效果。在这么多不利条件下,艺术电影在票房方面的惨淡成绩也就情有可原了,但是在票房上的不利势必让电影人在投资时有所顾虑,现在的艺术片多成本较低的症结就在于此,而这必将导致艺术片票房不利的现象恶性循环。

当今的艺术电影在票房上遭受到的打击可以说在其拍摄时就已经注定了,不能站在观众角度去拍摄的电影在市场化的电影市场中是注定无法得到认同的,因为在今天高度市场化的电影市场,市场才是决定电影命运的标尺。

三、艺术电影的未来之路

在市场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电影,作为一个有着巨大资金流动的平台,也进入了市场化的时代。电影的选材、创作、拍摄、剪辑、制作、包装、宣传,无一不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的推动。即使是有别于商业电影的艺术电影,也无法忽略资本的影响。因此,要想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市场在电影拍摄中的作用。

第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考虑到了市场的电影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作为电影人要明白自己的电影是放给谁看的,观众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电影人,因此在制作电影时应该多考虑观众能接受什么,观众想接受什么。电影不是导演的个人表达工具,而应该是和观众交流的平台。那些在电影取材、人物性格、艺术手法上让观影人感觉“曲高和寡”的电影素材应该减少,而应该根据自己电影的受众明确电影的风格。

第二,要将观众分类,明确自己电影的受众。导演要将观众分为几类,可以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将观众分类。然后将自己的电影进行准确的市场化定位,找到电影所能吸引的受众,在选材、创作、拍摄、剪辑、制作时要积极地向市场靠拢,尽量通过电影的内容和风格吸引电影的受众。比如,《孔雀》《立春》可以将受众定为青年人和学生,《盲山》《盲井》可以将受众定为全家人,《青红》《左右》《红颜》《苹果》则可以将受众定为女性或情侣。在创作伊始的明确倾向性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还为后期的包装和宣传提供了便利。

第三,在包装和宣传上要有目的性、专业性。对于电影的受众,要在档期上给予便利,同时也要在受众中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对于商业电影的包装和宣传手段,也要加以学习。艺术电影同样有可发掘的商业性元素可供宣传,其独特的艺术性更是为其在宣传上带来了商业电影所不具有的优势条件。合理地运用明星效应宣传,也不失为好的宣传方式。《茉莉花开》中的众多大牌演员如章子怡、陈冲、姜文、陆毅等的宣传虽然没有带来火爆的票房,但是其宣传手段还是值得借鉴的。《花样年华》在宣传时利用的复杂恋爱剧情和特色旗袍也为电影的宣传带来了巨大成功。最终不仅《花样年华》收获了不错的票房,而且影片中的旗袍甚至引起了一阵旗袍的潮流。作为商业性不强的艺术电影,在档期的安排上也要选好时机,尽量为商业大片让步,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来获取票房上的成功。另外,一些特殊手段的运用,也能给艺术性电影带来票房上的收益。比如《孔雀》提前三个月就为影片的宣传做好铺垫,在首映的几周甚至免费请观众去看电影,还请专业的电影人对影片做出点评推荐,而在摘得柏林电影节桂冠后,迅速利用“金奖影片”这一噱头来宣传,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宣传效果。还极具先见之明地提前在各大影院空出了档期,使得《孔雀》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一举达到千万级。

第四,要有专业的艺术性影片院线。无论如何操作,艺术影片还是难以和商业影片进行竞争,这就需要有关机构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建立起专用的艺术影片院线,这样艺术电影有了自己的渠道来销售,也给予了艺术电影更多的生存空间。

四、结 语

艺术电影想要在当今的市场化时代站稳脚跟,需要电影人改变自己的思维,适应市场化电影拍摄的要求。无论是着眼于金钱的市场,还是只看重口碑的评论界,都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同时要善于将观众分类,找到属于自己电影的受众,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受众的影响,向受众靠拢,并根据受众来合理地安排档期、包装、宣传,在没有专有院线的条件下,要尽量避开与商业大片的档期。避免艺术电影陷入“低投资—低票房—低收入—低投资”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詹庆生.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及其反思——以《推拿》为例[J].当代电影,2015(01).

[2]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J].文艺研究,2009(01).

[3]刘汉文,张红柳.艺术电影的市场之春:到或未到[J].当代电影,2014(09).

[4]阎延.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J].电影文学,2013(06).

[5]杨寒冰,宋超.艺术电影/商业电影——青年导演发展的困惑[J].电影文学,2012(12).

[作者简介]路永泽(1967— ),男,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