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藏语意识 提升课堂效果

2016-08-23张来成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6期

张来成

【摘要】藏语意识,就是师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如何应用藏语文知识正确表达,如何谴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所学的一种自觉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潜意识展示,它是对藏语的应用水平的诠释。通过学习引导,唤醒学生的识字意识,句法意识,读法意识,写法意识,通过这些意识的养成,推动用法意识,培养学生体验运用藏语知识的目的,达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水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藏语意识 识字意识 句法意识 读法意识 写法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5-02

一、强化学生识字意识,促进理解能力形成。

藏文属典型的拼音文字,30个藏语拼音字母构建了丰富的藏语言内涵,传承了藏民族悠久的文化、宗教、医学及自然科学历史,也记载着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民间文化,民俗传说和说唱文本。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传递都是由30个藏语拼音字母根据特定的组合和拼法完成的,可以说字字皆珠玑,通过藏民族千百年的运用实践和不断更新、补充,使藏语这门学科逐步完善,这就要求藏语教师在完成30个拼音字母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口语、方言与书面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通过学生熟悉的方言环境,把熟悉的口语字词与书面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变相对独立为和谐统一克服用法上的、理解上的冲突。因此强化藏语意识,首先从识字意识做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当有目的找出几个字让学生推敲、品位,让学生感受书面语在方言环境中的应用方法,从而达到链接书面字与方言的目的。

二、强化句法教学,推动遣词造句意识形成。

藏语句法意识,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个意思怎么表达描述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修辞手法的合理穿插,对课文中8种语法虚词的运用方法理解以及4个原音的句式应用,构成了藏语课堂效果的构架元素。因为藏语言文字是一种很微妙的存在,有时同样的意思,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所在句式的不同就透露出情趣、意味和含义上的差异和不同。所以教学课堂教师应留心和指导学生,读那些独特的句子,养成句法意识的探究习惯和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句式中的不同表达效果,完成句法的积累、应用,形成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入手,分析、联想、质疑、探究,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文本意境,拓展理解文字背后更深刻的含义,达成句法意识强化。

三、强化读法意识,驱动思维发展。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用在藏语教学中更能彰显其实质意义,但藏文的读,更注重读的方法,结合识字意识,句法意识的形成并渗透到读法中,通过对字词的理解,对句法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原音的理解记忆。对前加字母、后加字母的理解,也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其读的过程由丫丫学语,转化为理解阅读。引导读法意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注重词句中的又后加字母,头置字母,下加字母的应用方法。克服藏语学习基本靠死记硬背的传统记忆模式,合理应用读法,在阅读中通过理解程度的提升,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形成读法意识强化。

四、强化写法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藏语写法意识强化,从教学的角度进行理解,它应该是广义的。写法不能只是字、词、句,更要求通过写法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谋篇布局,学习选材立意等宏观意义上审视藏语运用意识。就每一篇课文,每一篇提供给学生阅读借鉴的小故事,或者每一个民间传说等文本,它们都有其写作上的特色,有的谈古论今,有得引经具典,但只要学生学会做一个有心人 ,日积月累,把它们迁移、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就会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有些课文的题目,只要大家用心揣摩,不难看出它们还显示出了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藏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但要理解文章内容,还要体会文章内涵、领悟文章表现手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己写法的学习意识。

用法对于藏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建立在识字、句法、阅读、写作的基础上的,就藏语八种虚词应用而言,灵活多变,构成了博大精深的藏文内涵;对于字母组合成词而言,与原音的结合形成了语意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就学习成绩来看,为什么藏文作为母语而学习成绩大多数学生这门学科不如其他学科,虽然在这门功课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学科多,但是效果提升不明显,探索根源其实就是学生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也费尽口舌悉心教导,但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和既定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用法贯穿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运用到与同学、家长、社会的交流中,通过多练、勤用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所学内容,完成用法在字法,句法、读法、写法基础上的强化,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总之,对于藏文教师而言任重道远,面对任何一篇课文或者是习作范文,不仅要通过学习引导,激发学生的识字意识,句法意识,读法意识,写法意识,通过这些意识的养成,推动用法意识,培养学生体验运用藏语知识的目的,达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水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