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呼吸训练对中老年肺癌术后肺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2016-08-23熊亚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心胸外科中山528400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5期
关键词:肺癌频率康复

熊亚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心胸外科 中山528400)

综合呼吸训练对中老年肺癌术后肺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熊亚琴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心胸外科中山528400)

目的:探究并剖析综合呼吸训练对中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及肺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随机选取80例中老年肺癌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心胸外科自2014年2月~2015年8月的病例,按照挂号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常规护理(对照组)与综合呼吸训练(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康复的影响展开探讨。结果:观察组呼吸频率(9.56±3.21)次/min、FEV1(2.78±0.52)L、VCmax(1.49±0.42)L,均优于对照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中老年肺肿瘤术后患者肺功能康复。

中老年肺癌;术后;综合呼吸训练;肺功能康复

临床一致认为,在中老年肺癌治疗期间,为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还能改善肺部功能,降低并发症情况[1]。文中对随机选取的80例病例中的40例,采取综合呼吸训练护理干预,效果比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80例中老年肺癌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肿瘤科2014年2月~2015年8月病例。按照挂号顺序,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女12例,男28例,年龄36~70岁,平均(51.3±3.6)岁;观察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4.1±3.2)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2]:自愿参与本科研;均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TNM分期Ⅰ期、Ⅱ期者。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病情监护、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呼吸训练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准备工作术前与患者交流,评估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吸烟史,并发症以及对呼吸训练护理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劝导患者进行戒烟,讲解呼吸训练对术前耐受性以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并向患者发放呼吸训练健康教育小册子及呼吸训练器。

1.2.2综合呼吸训练内容综合呼吸训练处方一:腹式缩唇呼吸训练[3]+呼吸训练器。患者用鼻深吸气,并尽量挺腹。然后做吹笛子姿势,由口徐徐呼气。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2∶1或3∶1,频率8~10次/min,持续3~5 min,5次/d。为患者制定呼吸训练目标,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吸起3个浮子停留2 s才能达标,指导患者每日使用呼吸训练器3次,每次15 min。从入院后第1天开始使用处方一。联合使用无创呼吸机,面罩选择要注意与面部吻合良好,并结合患者的面部大小和自主呼吸方式,涂抹凡士林保护容易摩擦的部位;使用期间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出现影响气流通过而降低疗效,痰多的患者可以行氧启动雾化吸入或调解湿化器的方法增加气体的温度,降低咽部不适。

综合呼吸训练处方二:氧疗+雾化吸入+振动排痰机+处方一。患者术后返病房,予中流量吸氧及雾化吸入,麻醉未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术后6 h麻醉全醒,予摇高床头45~60°[4]。振动排痰机:帮助患者采用侧卧位,初始频率一般为20 CPS,时间为5~20 min;在排痰过程中要平稳地握住叩击头,从下到上,从外向内进行叩击,每个部位30 s左右,然后移动到下个部位,直至整个胸廓,在肺下叶及重点感染的部位要适当延长叩击的时间和压力,促进痰液的排出。术后第2天改低流量吸氧,术后第4天停止吸氧。术后指导及鼓励患者尽早行床边活动,促使引流管尽早拔除体外,加快肺功能的恢复。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肺功能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FEV1、VCmax指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评估,从精力指数(VT)、体能指数(PF)、社会活动指数(SF)、健康指数(GH)四个维度反映患者生活质量,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见表1。观察组呼吸频率、FEV1、VCmax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FEV1、VCmax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FEV1、VCmax指标对比±s)

组别 n 呼吸频率(次/min) FEV1(L) VCmax(L)对照组观察组40 40 tP 14.12±4.13 9.56±3.21 6.326 <0.05 2.31±0.41 2.78±0.52 3.365 <0.05 1.30±0.55 1.49±0.42 3.211 <0.05

2.2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SF-36评分情况(分,±s)

表2 治疗后SF-36评分情况(分,±s)

组别 n VT PF SF GH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P 49.2±6.8 37.3±7.4 7.11 <0.05 58.2±2.3 44.1±2.1 9.16 <0.05 77.4±2.4 63.5±1.5 9.47 <0.05 13.5±1.7 5.2±1.6 16.33 <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见表3。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例(%)]

3 讨论

肺癌已严重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胸腔镜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肺部术后因肺部本身病变、手术和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使深呼吸、咳嗽、排痰能力受到限制,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5]。一般肺癌患者年龄增大,肺纤毛运动不良,粘膜萎缩,尤其是抽烟患者,痰液不易排出,增大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治疗效率,建议在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要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文中详细探究了两种护理方法,即常规护理和综合呼吸训练护理。其中后一种护理,效果显著,具体是从术前和术后两阶段进行,不仅使肺部功能改善,而且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保障作用[2]。结合统计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频率(9.56±3.21)次/min、FEV1(2.78±0.52)V/L、VCmax(1.49±0.42)V/L,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肺功能恢复,在手术治疗的同时,建议对中老年肺癌患者实施综合呼吸训练护理。

[1]韩洁.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肺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35-36

[2]邓攀,袁慧.肺癌患者围术期进行呼吸功能综合训练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8):38-40

[3]刘萍,袁慧.品管圈活动在肺癌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160-162

[4]邓攀,袁慧.术前呼吸功能综合训练对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19):2374-2376

[5]肖开阳,古群英,洪滔,等.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术后恢复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5):72-74

R473.7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5.045

2016-04-29)

猜你喜欢

肺癌频率康复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振动与频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极限频率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